返回首頁  關於我們
頻道首頁 新聞中心 精彩導讀 焦點網談 專題集納 圖片新聞 視頻報道 三晉論壇 山西省情 文化山西 三晉旅游 山西名人
山西各地 政要動態 娛樂時空 財經看點 社會法制 科教文衛 媒體互動 網上曝光 山西網群 政府在線 健康生活 美食天地
中國共産黨
國家主席
全國人大
國務院
人民政協
中央軍委
民主黨派
社會團體
國家機構
中國政要
地方領導
中國概況
中國白皮書
中國外交
中國國防
中國司法
中國宗教
中國人權
少數民族
對&政策
行政區劃
中國經濟
中國教育
中國婦女
中國互聯網
聯合國
各國概況
國際組織
國際政要
國際條約
環球采風
原始社會時期的山西

  遠古時期,山西氣候溫和,草木繁茂,汾河水面寬闊,大同盆地湖水一片。一個個水美土肥的河谷&地,成為原始人類理想的居住地。無論原始人群,還是氏族公社,都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址和優美的歷史傳説。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豐富的舊石器文化遺址

  生活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人類,長達一百萬多年。舊石器文化遺址,在山西境內發現多達二百餘處。

  【西侯度遺址】

  1962年發現於芮城縣的西侯度村。經初步測定,距今約 180萬年,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這裡出土豐富,除數十件打制的舊石器外,還有人工砍削痕跡的鹿角和被火燒過的獸骨,説明西侯度人除用簡單的舊石器狩獵外,還懂得了用火,為研究舊石器的早期文化活動,提供了重要資料。

  【he河遺址】

  1959年發現於芮城縣的he河村,距今十六七萬年。這裡發現了打制的石器、燒骨和大量的動物骨化石。石器的製造不如北京人的精細,它是繼西侯度之後,正向北京人發展的猿人生活遺跡。

  【丁村人遺址】

  1954年發現於汾河中游沿岸的襄汾縣丁村,距今20萬年。當時,發現有一個十二三歲小孩的 3顆牙齒化石及大批的舊石器和脊椎動物化石。1976年又發現一塊兩歲幼兒的右頂骨化石。丁村人的牙齒比北京人的細小,門齒呈産形,這是黃種人的體質特徵,表明他們是介於北京人和現代人之間的黃種人的直接祖先。當時,丁村一帶,氣候溫暖,草木繁茂,丁村人在這樣的環境裏從事漁獵和採集。他們改進了勞動工具,用富有特色的大三棱尖狀器挖掘植物的塊根,把係着石球的飛索拋出去,纏住野獸的四肢,用獸筋或藤條把鋒利的石器綁在木棍上,投擲出去,刺殺野獸。丁村遺址是中國舊石器考古的重大發現,由於它對研究舊石器中期的古人生活具有典型意義,一直受到考古學界的高度重視。

  【許家窯人遺址】

  1976年-1977年發現於大同盆地邊沿的陽高縣許家窯村附近,距今約10萬年。這裡發現有較完整的頂骨3塊,枕骨2塊,附連牙齒的左上頜骨一塊和一些零碎的頂骨碎片牙齒,分屬於10多個男女老少不同的個體。同時發現大量石器、內器,大都有了定型,還發現許多被火燒過的獸骨化石。特別是其中出土的2000多個石球和成堆的野馬骨,説明“許家窯人”廣泛地利用石球做的飛石索獵取野馬是很有成效的,因此被稱為“獵馬人”。考古學家們斷定,他們是北京人的後代,對研究北京人的演化,具有重大意義。

  【峙峪人遺址】

  1963年發現於朔縣的峙峪村,距今約 2.8萬多年。發現有人類枕骨化石一塊,野馬、野驢、水牛、羚羊、披毛犀、虎、狼等脊椎動物化石5000多件,骨器和細小石器 3萬餘件。其中石箭鏃的出土,説明峙峪人已經發明了弓箭,這是人類改進工具增強征服自然能力的重要標誌。峙峪人是許家窯人的後代,他們在體質形態上,已經和現代人相似,社會組織上,已經進入了母系氏族公社初期。

  山西的舊石器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其發展序列的清楚,文化類型的多樣,為國內其它地區所少見。它反映了早期人類在山西這塊土地上延續性發展的情形。山西是中國研究舊石器文化的中心地區之一。

  氏族公社

  大約在7000年前左右,新石器文化取代了舊石器文化。生活在山西境內的原始人群,也相繼進入了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

【山西仰韶文化】

  反映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山西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遺址分佈廣,北到萬里長城,南達黃河之濱。內容豐富,有村落、墓葬、生産工具、生活用品等,反映着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情況。芮城縣東莊村的仰韶文化遺址,就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文化堆積層達 5萬多平方米,經1958年初步發掘,僅在1000多平方米內,就發現房屋建築遺址兩座,灰坑、墓穴多處。生活用具以陶器為主,有缽、盆、碗、甕等,紅陶上彩繪着動物和漁紋,這些是他們圖騰崇拜的標誌。生産工具有石質、骨質的斧、刀、錛、針、錐、箭鏃、紡輪、網錘、彈丸等,説明他們從事着以農業為主、兼營狩獵和漁業的生産方式。墓葬有單人葬,有多人葬,這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習用葬式,反映着他們血緣關係密切的母系氏族性質。

  【山西龍山文化】

  反映父系氏族公社的山西龍山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是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的新石器文化。迄今發現的遺址,總數在千處以上。從發掘的情況看,居住遺址多是白石灰麵的房子,室內有火塘燒灶,説明一夫一妻的父系家庭已普遍建立。生活用具、陶器種類增加,數量增多。晚期的遺址中,還出土有繪着各種圖案的漆器,表明了當時手工工藝水平的提高。生産工具,除骨、石磨制的刀、斧、鏟、錛等,還出土了耜和鐮。耜的使用,標誌着男子在農業中取代婦女之後,翻地深耕的推廣。鐮的使用,表現着大面積連禾收割的普及,這些都反映了農業生産力的迅速發展。墓葬遺存,已有了明顯的大小貴賤之分。如襄汾陶寺的晚期龍山文化墓群中,大墓有棺,隨葬品也豐富,最多達一、二百件,有的還埋着顯示財富的豬頭和體現死者身份顯要的龍盤、石磐、鼓、玉斧等禮器。小墓隨葬品很少,有的一貧如洗。有的小墓的主人,身上還留着戰爭的傷殘。這些都反映了隨着生産力的發展和剩餘産品的增多。私有財産發展起來,貧富分化和階級對立的出現,部落和部落聯盟之間,出現了爭奪地盤和財物的戰爭,氏族公社已經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了。

  山西省的南部,相傳是當時父系氏族社會的首領黃帝以及堯、舜、禹建都或活動過的地方。至今山西省仍保存有他們的遺跡和眾多廟宇,關於他們的動人傳説,也流傳甚廣。

省(區、市)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0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通訊社網絡中心
版權所有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