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陽城概況
|
行政區劃 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東與澤州縣相連,南與河南省濟源市為鄰,西與垣曲、沁水縣接壤,北與沁水縣搭界。總面積1930.7平方公里。轄8鎮,17鄉,501個行政村和2689個自然村。總人口40萬人。
歷史沿革 陽城古稱濩澤,為堯舜夏冀州之域,商為畿內地。戰國時迭屬韓、魏。漢置縣,治所在今縣城西15公里的澤城村,屬河東郡。東漢建武元年(25),封鄧鯉於澤,為侯國。三國魏黃初之年(220)廢侯國復縣。北興安二年(453),縣治由澤城遷往今縣城。孝昌元年(525),分濩澤為濩澤和西濩澤。唐武德元年(618)濩澤為澤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寶元年(742),改濩澤為陽城縣。天祐二年(905),復稱濩澤。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復易名陽城。金升陽城為 州,元中統元年(1260), 州復為陽城縣。明、清時屬澤州和澤州府。民國3年(1914),屬冀寧道。民國13年,直屬山西省。民國32年7月,分為陽南,陽北兩縣;民國34年4月,合為陽城縣。1958年10月,曾合沁水縣為陽城縣,1959年10月兩縣分置。 自然資源 陽城年平均氣溫11.7℃,7月份平均24.6℃,1月份平均-3℃,年降水量平均627毫米,無霜期為170~195天,日照年平均2571.3小時。耕地55.82萬畝。天然水資源總量4.67億立方米。主要礦産有煤、硫鐵、鐵、鋁土、石英石、石灰岩、白雲岩、鉛、鋅、銅、重晶石、水晶石等。其中,煤炭地質總儲量59.22億噸,硫鐵礦7431.1萬噸,鐵礦995.9萬噸。境內有歷雲、蟒河兩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有國家保護的稀有植物9種和珍貴動物16種。其中,紅豆杉、領春木、山白樹、牛鼻酸、青檀等起源很早,為中國特有的樹種,有中草藥300多種。 工業 有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6個,二輕企業22個,鄉鎮企業125個,村辦企業607個。支柱産業有:冶煉、鑄造、建材、化工、機電、繅絲、飲料、廠絲、等,主要産品有:原煤、生鐵、鑄件、日用陶瓷、建築陶瓷、水泥、碳銨、捲揚機、二化等。1998年,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11.3億元。 農業 支柱産業有:種植、養殖、畜牧、蠶桑、林果、農副産品加工等,主要農産品有:小麥、玉米、穀子、豆類、棉花、油料、麻、煙葉。蠶繭年産2000噸,居華北之首。1998年,全縣完成農業增加值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541元。 財政金融 1998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産總值26.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9741萬元,城鄉居民儲畜存款餘額15.66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4.9億元。 商業 有大中型商業企業5個,集貿市場6個。1998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億元,集貿市場成交額2.56億元。 交通郵電 全縣共完成路基改造300公里,新增油路112公里,通車里程累計達2368.2公里。油路總里程達320公里,通油路鄉(鎮)達到20個。全縣程控電話裝機容量3萬門,用戶累計達到19311戶,並開通了移動電話、無線尋呼和國際互聯網絡。 文教衞生 全縣有中學5所,初中35所,小學692所,在校學生55419名,有職業中學8所,在校學生2041人;6周歲入學兒童達100%,在園幼兒18892人。全縣501個行政村,村村辦有農技校。全縣有縣鄉醫院72家,病床1425張。陽城縣1995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先進縣稱號,1997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先進縣稱號。全縣共有鄉(鎮)文化站、文化中心25個,城鎮影劇院9個,電影放影單位209個,專業劇團1個,農村業餘劇團30個。陽城縣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會寺琉璃塔、壽聖寺琉璃塔,潤城、屯城東嶽廟等。主要風景名勝有蟒河、析城山、修真古洞和靈泉洞。全縣有廣播電台1個,電視台1個,衛星電視接收站318個,電視收轉站68個。 人民生活 1998年,全縣人口出生率為12.56‰,死亡率8.15‰,自然增長率4.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