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平遙“兩寺” 尋世遺瑰寶-新華網
新華網 > 正文
2024 08/27 10:36:23
來源:晉中日報

來平遙“兩寺” 尋世遺瑰寶

字體:

  原標題:跟着悟空游晉中——“賞” 來平遙“兩寺” 尋世遺瑰寶

  游戲《黑神話:悟空》一經上線,便勢如破竹打破多項紀錄,迅速霸佔各大&&熱搜榜。與此同時,游戲中的精美場景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款游戲中,在國內共計36個取景地,其中有27個源自山西,成為最為耀眼的一顆星,而晉中有平遙雙林寺和鎮國寺2個取景地。這些場景都是主創人員從實景復刻或由動畫師建模而來,其絕美程度令人驚嘆。今天,讓我們走進“兩寺”一探究竟,細細品讀。

  平遙雙林寺:

  “東方彩塑藝術寶庫”探秘

  在華夏大地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山西晉中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豐富的文化遺産而著稱。從漢唐的輝煌到明清的繁盛,這片土地見證了無數文明的更迭與藝術的綻放。平遙雙林寺便是這些藝術瑰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跟着悟空游晉中”,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取景地之一、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的平遙雙林寺。

 概覽

  雙林寺,坐落於山西省晉中市平遙古城西南約6公里的橋頭村。作為平遙最早開放的旅游景點之一,雙林寺以其精湛的彩塑藝術聞名遐邇。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與平遙古城、鎮國寺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

  雙林寺不僅承載着厚重的歷史,更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精美的彩塑藝術而著稱。寺內古木參天、唐槐蒼翠,宋碑巍然,明鐘悠揚,共同編織了一幅幅古樸而生動的畫面。但最為人稱道的,還是那些栩栩如生、色彩斑斕的彩塑作品,它們以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

  歷史沿革

  關於雙林寺的始建年代,雖已無從考證,但據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的“姑姑之碑”記載,寺院的重修年代可追溯到北齊武平二年(571年),由此推算,其始建年代應在北魏早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歷經歲月的洗禮,雙林寺多次毀於戰火又重建於盛世,現存建築主要為元、明、清三代所建。它坐北朝南,修建在3米高的土&基上,佔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分為東西兩大部分,西部為廟院、東部為禪院及經房等。整個寺廟布局嚴謹、錯落有致,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精湛技藝和深厚文化底蘊。

 彩塑藝術

  走進雙林寺,仿佛踏入一個五彩斑斕的藝術殿堂。寺內現存彩塑作品1600余尊,全部由木胎泥塑而成,集宋、元、明、清歷代彩塑藝術之精華於一體。這些彩塑作品題材廣泛、造型生動,色彩鮮艷而不失雅致,既體現了佛教文化的深邃內涵,又展示了中國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藝和豐富想象力。

  天王殿

  天王殿是雙林寺的入口所在,其前廊下矗立着四大金剛像。這些金剛像高達3米,纏衣裹體、執金剛杵,氣勢磅礡。最讓人稱道的是他們的眼睛,恍若在黑暗中閃爍着光芒,仿佛審視着每一個踏入寺廟的人。殿內供奉的彌勒菩薩像則是五代以前的作品。兩側八大菩薩和倒坐的四大天王像共同構成了天王殿的宏大場面,令人嘆為觀止。

  伽藍殿與羅漢殿

  穿過天王殿便來到第一進院落——伽藍殿區域。這裡由釋迦殿、伽藍殿、羅漢殿等多座殿堂組成。羅漢殿內的觀音菩薩像居中而坐,兩側分列着十八羅漢像。這些羅漢像以寫實、概括、誇張、簡練的手法塑造而成,既遵循了佛教造像的嚴格規程又融入了工匠的豐富想象力。他們或瘦骨嶙峋、或豐滿肥碩、或悠閒自得、或暴躁易怒,各具特色,栩栩如生。特別是仿佛從門外走進的羅漢像,更是巧妙地利用了空間布局和人物關係,營造出一種生動有趣的畫面感。

  釋迦殿

  釋迦殿是雙林寺中軸線上的第二座大殿,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殿內四週壁塑與懸塑相結合,以連環畫的形式講述了釋迦牟尼從出生到涅槃的48個故事。這些人物形象無論是形象特徵還是服飾髮型都充滿了中國風韻。他們或站或坐、或跪、或臥,姿態各異,生動再現了古代社會生産生活的各種場景。整個殿內的塑像色彩鮮艷而不失和諧與莊重,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氛圍。

  土地殿與地藏殿

  土地殿內供奉的是管理山川郊社之神——土地爺。他右肩高、左肩低,面帶笑容、白鬚飄飄,給人以可親可敬之感。左右侍從金童玉女更是活潑可愛、純情可人。地藏殿內則正中坐著地藏菩薩,道明、閔公侍奉左右,周圍有六曹判官、十殿閻王相陪,形成“十殿閻君朝地藏”的威嚴格局。

  大雄寶殿

  進入雙林寺第二進院便可見到正北的大雄寶殿以及東西廂的千佛、菩薩二殿。

  大雄寶殿是中軸線上第三座大殿,也是雙林寺最高大的建築。殿內主像為“三身佛”。三身佛前有鐵鑄包泥“接引佛”像迎門而立,兩側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坐像。

  大雄寶殿的四週墻壁上,佈滿了精美的壁塑和懸塑,這些塑像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佛教故事和經典場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表達豐富細膩,無論是騰雲駕霧的飛天,還是跪拜祈願的信徒,都顯得那麼真實可信,讓人仿佛來到那個古老而神秘的佛教世界。

  菩薩殿與千佛殿

  與大雄寶殿相鄰的菩薩殿,以其溫婉柔和的氛圍吸引着游客的目光。殿內供奉着多尊菩薩像,其中以觀音菩薩最為引人注目。觀音菩薩像端坐於蓮花寶座之上,儀容豐滿端莊、神態溫柔雋逸、手勢千變萬化,塑造得纖巧而富有彈性。她的身邊圍繞着眾多侍從和護法神祇,皆腳蹬彩雲,作行進狀,大有衣紋飄動、滿壁生風之感。

  千佛殿是中軸線上的最後一個殿,千佛殿內正中坐像為水月觀音,也叫自在觀音。她動作自如瀟灑、姿態舒暢自然,一腿屈蹲、一腳輕踏蓮葉,身體重心落於左胯和左手上,給人一種好像稍一用力就會站起來一般,她的造型及神態刻畫非常完美,是一尊獨具匠心的經典之作。

  自在觀音的左側是韋馱立像,也是雙林寺彩塑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尊,曾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全國韋馱之冠”,並被載入《中國美術大全》。看他個子並不算太高,1.6米左右,空間雖小、架勢很大,他的身體重心立於左足,下肢朝前站立,從腰部開始,由頭帶動整個身體軀幹向右側扭曲。這種扭曲非常誇張,已經大大超出了人體生理所允許的限度,但這種違反人體解剖結構的動勢,不僅絲毫沒有一點不舒服的感覺,相反給人一種強大的力度和動勢,到達了雕塑作品的最高境界“不動之動”。

  雙林寺作為一座集歷史、藝術、宗教於一體的文化藝術寶庫,不僅展示了中國古代工匠們的卓越技藝和豐富想象力,也傳承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它的獨特魅力和深遠影響將繼續吸引着更多的人們前來探訪和感悟。(史俊傑)

 平遙鎮國寺:

  穿越千年的古韻之旅

  “跟着悟空游晉中”,《黑神話:悟空》在平遙的另一處取景地是世界文化遺産·平遙古城中的瑰寶——鎮國寺。在這座古老的寺院裏,一磚一瓦都訴説着千年故事,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與虔誠。

  引言:亂世中的遺珠

  五代十國,一個政權更迭如走馬燈般的動蕩時代,無數寺廟在烽火連天中化為灰燼,而山西,卻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背景,奇蹟般地保存下了三座珍貴的五代木構建築,平遙鎮國寺便是其中之一。它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歷史的長河中,見證了千年的風雨滄桑。

  概覽:歷史的沉澱與重生

  鎮國寺,坐落於平遙縣城東北15公里的郝洞村,原名京城寺,始建於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由皇家所建,初建時便帶有濃厚的皇家氣息。歷經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更迭與修繕,寺院雖屢遭破壞,但始終保持着古樸、莊嚴的風貌。明嘉靖時,寺院更名為鎮國寺,清嘉慶年間更是對萬佛殿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

  整座寺院坐北朝南,布局緊湊,佔地面積達10892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寺院由兩進院落組成,現存五代、元、明、清各時期建築共44間、彩塑51尊、壁畫100余幅,以及金皇統五年的鐵鐘等珍貴文物,無一不彰顯着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天王殿:佛國的守護者

  步入鎮國寺,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兼作山門的天王殿。這座單檐懸山式的元代建築,雖歷經風雨侵蝕,但依舊巍峨挺立。殿內四尊天王像(清代重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南方增長天王手執清風劍,氣勢磅礡;東方持國天王懷抱琵琶,悠揚自得;西方廣目天王手執雨傘,泰然自若;北方多聞天王手托寶塔,氣貫長虹。四尊天王合起來寓意“風調雨順”,寄託了民間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天王殿兩側各有磚券掖門一洞,東曰“崇虛”、西曰“垂幽”,門外鐘鼓樓對峙,晨鐘暮鼓,訴説着寺院曾經的輝煌與寧靜。鐘樓上的金代皇統五年(1145年)鐵鐘,形制古雅、音色宏亮,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是寺中的一件珍貴文物。

  龍槐奇觀:千年的守望

  走出天王殿,萬佛殿前的兩株槐樹映入眼簾。西側一株與普通槐樹無異,而東側一株則形態奇特,枝幹屈曲交織如網,宛如撐開的巨傘,人稱“龍槐”。相傳,寺內曾有多株龍槐,不少文人墨客曾留下咏雙龍槐的詩句。龍槐歷經千年風雨而不倒,枝葉茂盛,生命力頑強,成為鎮國寺的一大奇觀。

  萬佛殿:千年瑰寶的璀璨

  前院正北面的萬佛殿,是鎮國寺的精華所在,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之一。殿內梁架上仍保留着五代時期的題記墨跡,為研究寺史和殿宇建造年代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萬佛殿寬深各3間,面闊11.58米、進深10.78米,平面呈正方形,單檐歇山頂設計巧妙,既保證了結構的穩固又兼顧了美觀。

  為了保護屋檐下的木結構免受雨水侵蝕,萬佛殿採用了特大的出檐設計。然而出檐過大會影響室內採光,於是匠人們巧妙地運用了“屋頂舉折、屋角反翹”的手法,使得整個屋頂既顯得莊重又不失輕盈靈動。萬佛殿的鬥拱結構更是別具一格,總高達到174厘米,鬥拱之間沒有任何釘子固定,完全依靠榫卯結構相互咬合支撐起整個屋頂的重量。這種精湛的建築技藝不僅展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與才華,更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於和諧共生、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深刻理解。

  彩塑與壁畫:藝術的寶藏

  除了建築本身的精湛工藝外,鎮國寺內的彩塑與壁畫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殿內供奉的佛像及脅侍菩薩等彩塑造型生動、線條流暢、色彩鮮艷、歷經千年而依然絕美。這些彩塑和壁畫不僅是宗教藝術的傑出代表,更是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

  彩塑藝術: 萬佛殿內,11尊彩塑佛像巍然屹立,正中為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面容慈祥、目光深邃。兩側侍立着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以及兩尊護法金剛,他們或溫婉端莊、或威嚴勇猛,各具神韻。這些彩塑作品,不僅形態逼真,而且色彩運用巧妙,歷經千年依舊鮮艷如初,展現了古代工匠在彩塑藝術上的高超技藝與深厚功底。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彩塑在製作過程中,工匠們巧妙地運用了寫實與誇張相結合的手法,既保留了佛教造像的傳統特徵,又融入了時代的審美元素,使得每一尊彩塑都成為不可複製的藝術精品。

  壁畫藝術: 環繞於殿堂四週的壁畫,更是鎮國寺藝術寶庫中的瑰寶。這些壁畫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涵蓋佛教故事、歷史傳説、山水花鳥等多個方面。每一幅壁畫都是一幅精美的畫卷,線條流暢、色彩豐富、構圖巧妙,充滿濃厚的藝術感染力。

  壁畫中的佛教故事,以生動的形象和細膩的筆觸,講述了佛陀的生平事跡和教化眾生的故事,引導信眾向善向美;而歷史傳説和山水花鳥等題材,則通過富有想象力的畫面構圖和精湛的繪畫技巧,展現了古代社會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讓人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鎮國寺不僅是一座承載着深厚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古老寺院,更是一座集建築、雕塑、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的藝術寶庫。在這裡,游客們可以穿越時空的隧道,近距離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與才華,領略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無論是對歷史感興趣的學者,還是對藝術有着深厚情感的愛好者,都能在鎮國寺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感動與震撼。 (史俊傑)

  (《黑神話:悟空》圖片來源:《山西日報》 策劃:路麗華 統籌:史俊傑 圖片均為資料圖 製圖:胡啟龍 報眉設計:胡啟龍)

【糾錯】 【責任編輯:王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