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中國行——寶藏山西】雙林寺:世界文化遺産 彩塑藝術寶庫
游客在平遙縣雙林寺游覽觀光,欣賞明代彩塑藝術。梁生仁攝
暑假期間,被譽為“古代雕塑博物館”“東方彩塑藝術寶庫”的雙林寺迎來客流高峰,人們徜徉其間,感受悠久的歷史文化。
經歷1500多個春秋的雙林寺,屹立於平遙縣中都鄉橋頭村北,原名“中都寺”,後取佛祖“雙林入滅”之説,定名“雙林寺”。
“大家知道嗎?199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了平遙一個極高的榮譽,將平遙古城連同我們眼前的雙林寺和不遠處的鎮國寺,一同列入《世界遺産名錄》。”8月14日一大早,雙林寺彩塑藝術館副館長張蕓已經開始接待慕名而來的游客。
雙林寺坐北朝南,佔地1.5萬平方米,為十組殿堂組成的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是以天王殿、釋迦殿為主的一進院落,大雄寶殿、千佛殿、菩薩殿等構成的二進院落,以及娘娘殿、貞義祠等組成的三進院落。
走進雙林寺,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來到了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世界。整個寺廟建築古樸大氣,氛圍素雅寧靜,三進院落的布局緊湊而有序,每一進都藏着不同的驚喜。宋、元、明、清各代的佛像雕塑錯落有致地分佈在各個殿堂內,從幾十厘米到三四米不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在這裡,圓雕、浮雕、壁塑、懸塑等多種雕塑手法巧妙結合,形成了一幅絢麗無比的畫卷。
在雙林寺,許多塑像都是前傾10度—20度,游客到此能感受到很強的立體效果。“這種彩塑是在木質骨架上根據形體需要以麻繩、草等材料捆紮,再以晉中地區特有的紅膠泥為材質,經過瀝粉、貼金、着色、敷彩等多道工序才得以最終完成。”張蕓介紹,雙林寺內大多的彩塑採用懸塑手法製作,這樣既解決了觀眾的視覺差,又改變了泥塑直立的傳統雕塑方式,是古代匠師將力學與雕塑藝術完美結合的典範。
走進千佛殿,一尊全身通高只有50厘米,形如S狀的韋馱像引人注目。韋馱像在全國的眾多寺廟均有所見,但雙林寺內的韋馱,無論個性、氣質,均是國內同類雕塑中少有的傳神之作。只見他挺胸收腹、衣帶飛舞,戰袍隨風而動,力量貫注於全身,軀體如同一張拉滿的弓,腹部繃緊的鎧甲,仿佛稍稍一用力,就會被他撐破。雖為泥塑,卻似乎能讓人看見衣冠鎧甲下的筋骨,神形兼備的狀態被譽為“全國韋馱之冠”,也成為雙林寺彩塑中最傑出的代表。
除了這些令人震撼的佛像雕塑外,雙林寺還保存有唐槐、宋碑、明鐘等眾多歷史文物。每一塊石碑都記錄着寺廟的興衰變遷;每一口鐘都激蕩着歷史的迴響;每一棵古樹都見證着歲月的流轉。這些文物與雕塑相互映襯,共同構成了雙林寺獨特的文化氛圍和歷史底蘊。
面對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成了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
2021年,平遙縣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啟動了雙林寺的數字化保護項目,旨在通過現代科技手段,為這些藝術瑰寶建立可永久保存與可持續再現的數字檔案。
“通過三維掃描儀、無人機等先進設備的運用,全面、細緻地記錄了雙林寺的建築群、壁畫、彩塑等信息。”平遙縣文物所所長雷雅仙&&,這些數字檔案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資料,更為後人深入研究這些藝術瑰寶提供了可能。
五千年的時光沉澱,雙林寺的每一尊塑像都承載着歷史的印記,人們在這裡訪古論今,共同聆聽歷史的迴響,也感受文化的力量。
歲月流轉繁華逝,丹青滿壁韻猶存,這便是雙林寺的魅力所在。(記者張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