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54歲阿姨的大學逐夢記-新華網
新華網 > 正文
2024 08/02 09:02:2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山西54歲阿姨的大學逐夢記

字體:

  6月21日,期末考試前夕,在山西工商學院博學樓教室內,張計玲正在和同學一起復習專業課。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紫薇攝

  山西太原,一間30多平方米的老舊屋子裏,54歲的山西工商學院大三學生張計玲正在學英語。1.53米高的她斜坐在塑料布包裹的餐桌旁背單詞,眉頭微皺,語速飛快。前段時間,這個高齡大學生在網絡“火”了一把,引發近200萬個點讚。

  暑假三伏天裏,張計玲仍每天用兩個多小時準備英語六級考試,還一邊做家務一邊聽書。她説:“現在只要一天不學習,我就覺得白過了。”

  “跟54歲阿姨做大學同學是什麼感覺”“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畢業即退休的阿姨如何看待工作”……網民的疑惑,道出了當代年輕人的精神之困。

  在這個普通而又並不平凡的阿姨身上,最打動人的,是貧窮和歲月都不曾打倒的自我成長決心。

  期末考試前,張計玲在山西工商學院的教室內復習專業課。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紫薇 攝

  大學難上

  山西工商學院博學樓505教室是張計玲口中的“桃花源”,進入大學後,她絕大多數時間都在這裡度過,第一排靠窗位置是她的專屬座位。

  入學3年來,張計玲如饑似渴地學習,過着旁人看來苦行僧似的生活。可張計玲自己卻説,她如今的日子,是幾十年來最美好的。

  每天早上5點起床背單詞,6點半從家裏出發,7點多到學校,中午就在教室的講&上打地鋪休息半小時,一直學到晚上9點10分,在丈夫孟接元的陪同下坐公交車回家,到家後還要學習到11點。

  學校保安白雪峰説,這個鬢角發白、步伐輕快、衣着樸素的同齡女人勇敢追求夢想,一天不拉地早早上學、最晚放學,是保安羨慕和尊敬的對象。

  1970年,張計玲出生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郝莊鎮馬莊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中,4個孩子裏排行老三。老照片裏,張計玲一頭卷髮,皮膚白皙,安靜而倔強地站在哥哥和弟弟中間。

  小學、初中、高中,張計玲求學之路十分順利,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她記得,每次考試取得好成績,媽媽都很高興,一雙柔軟的手來回摸着她的頭,在村裏逢人就誇她。

  家人當時認為,這個喜歡學習的女兒應該能考上大學。然而,第一年高考後,張計玲的成績出人意料地低,離本科分數線差了好幾十分。“平時做題都會,一到正兒八經考試就不行了。”張計玲説,成績出來後她很不服氣,把自己關在家裏兩個星期,很快就重新拿起了課本。

  “我們做主,再考一年!”父母的支持讓張計玲的復讀變成了可能。

  隨後,張計玲奔波在從村裏到城裏補習班的路上。太原的冬天,鄉間道路上,寒風掃蕩着久久不化的白雪;夏天,一陣陣熱浪向麥浪吹去,也吹向一路前行的張計玲。不知不覺,又是兩個年頭過去了,復讀的成績雖有提高,但還是不理想。

  張計玲能感覺到,父母的信心在逐漸減弱,來自周圍人的雜音也越來越多。村民的一句話讓張計玲至今仍耿耿於懷,“考了這是第幾年了,姑娘家家的怎麼還考呢?”

  “我沒吃他家的糧,又沒跟他家借學費,姑娘家家的怎麼了?我偏要上個大學讓他們看!”30多年過去了,山西工商學院的教室裏,張計玲語氣堅定。在大學夢終於實現的當下,談起當時的動力和決心,她仍然十分激動,一雙手在空中揮舞。

  遺憾的是,第三次高考成績公布後,張計玲過了投檔線,卻沒過報考學校的分數線。快要絕望的她無意間在馬路邊看到成人大學的宣傳單,決定去讀夜大。“夜大也是大學,就是要讀大學!”

  山西財經大學夜大的錄取通知書到來時,一隊村民跑到地裏,給正在幹活的張計玲報喜:“終於考上了,你的通知書到村裏了!”

  玉米地裏,拿着通知書的張計玲沒有停下手中的農活,她背過身去,面朝密密匝匝的玉米稈流下了夾雜着期待、不甘和心酸的淚水。

  她的大學夢並沒有就此了卻,而是化為一顆種子深埋在了心底。

  期末考試前,張計玲在山西工商學院的教室內復習專業課。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紫薇 攝

 扛着秤桿上夜校

  收到錄取通知書後,村裏人都知道張家姑娘考上了市裏的財經大學。然而,一家人總是不好意思向外人言説,張計玲考上的是夜大。

  “可以借錢供你上學,但是沒人能去學校接送你。”這對農家父母仍在盡最大努力支持着女兒。

  夜大夜大,夜裏上課。開學後,張計玲過上了白天在家幹農活,晚上騎自行車到城裏上學的生活。“村裏總有人帶着質疑的語氣説,什麼大學白天不上課,讓你晚上往外跑?”

  為了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每到作物收穫的季節,張計玲午後到地裏,頂着太陽摘玉米、蘿蔔,馱到城裏,蹲在馬路邊賣些錢。晚上6點上課時,她經常扛着長長的秤桿,背着還沾有泥土的麻袋急急忙忙衝進教室。

  夜大學生大多是提升學歷的在職人員,張計玲樸素的形象在一眾打扮得體的同學中十分顯眼。一開始,保安總不讓她進學校,甚至斜着眼睛、拉高聲音對她吼:“做買賣的不能進學校,做買賣的還能上大學?”

  但在教室裏,張計玲用認真的態度和優異的成績征服了老師和同學。為了跟老師互動,她總是坐在第一排。張計玲説:“當時最難的微積分我都能考90多分,班裏沒有人嘲笑我。”

  從學校到村裏的路上有一個大坡,進城下坡,回村上坡。讀夜大第二年的一個冬夜,鵝毛大雪將原本一個小時的回家路拉得無比漫長。風雪暗夜裏,張計玲獨自推着自行車,車轱轆裏沾滿了泥,她使盡全身力氣,怎麼也翻不過那個大坡。正如她孜孜以求卻無法企及的大學夢,怎麼就這麼難?

  “我乾脆把車往路邊一扔,走路回了家,到家一看到媽媽在門口張望,就委屈地大哭起來。”張計玲説。

  第二天早上,哥哥從雪堆裏扒出了那輛家裏唯一的自行車。騎着這輛自行車,張計玲完成了夜大所有課程。

  但她總覺得,上夜大是退而求其次,自己的大學夢還是沒有實現。

  1998年,張計玲畢業的前一年,自己解決了婚姻大事。

  求學期間,張計玲一直是村裏的“大齡姑娘”,總有人到家裏説媒。但她過夠了村裏閉塞的生活。畢業前一年,張計玲覺得是時候了,決心到城裏找一個男朋友,再找一份工作,離開農村。

  這個“其貌不揚”的女人,下定決心做一件事總是説幹就幹,困難越大,她幹起來越起勁。

  通過報紙中縫裏的廣告,張計玲&&了婚介所,參加了他們組織的單身舞會。舞會上,與其他人相比,張計玲衣着老土,也不會跳舞,只能坐在旁邊。這吸引了“同病相憐”的孟接元。1959年出生的孟接元對身材嬌小、面容樸實的張計玲印象很好,簡單攀談後,便和她交換了&&方式。

  近20年,為丈夫和兒子活

  見家長、結婚、畢業、生子,從1998年到2000年,張計玲快速完成了身份的轉變。這個在大家看來有點任性的張家女兒變成了妻子和母親。

  丈夫工資低,婆婆早逝,自己還沒有工作,夫妻倆只能蝸居在丈夫30多平方米的宿舍裏,掙扎着將兒子撫養長大。

  “當了媽媽以後,我滿腦子都是照顧好、教育好兒子,根本沒有時間管自己。”張計玲上大學的夢想,被發自內心的母愛和貧苦的生活雪藏了起來。

  兒子3歲時,張計玲偶然間發現他對音樂的興趣和天賦,於是萌生了讓兒子練鋼琴的念頭。想法一經提出,就遭到了孟接元的反對,“我們這种家庭根本學不起”。那時,一家三口經常撿親戚們的舊衣服穿。為了給兒子交幼兒園學費,張計玲在小區裏焊了個流動鐵皮房開小賣鋪,再學鋼琴顯然不現實。

  但張計玲的倔勁上來,誰也勸不住。“孩子好不容易有個長處,不能試也不試就放棄了!”

  於是,2004年開始,張計玲關掉小賣鋪,走出家門打零工,為兒子賺鋼琴學費。那時,一節鋼琴課80元,相當於孟接元接近一週的工資。後來一節鋼琴課漲到了200元,繳納學費更加艱難。

  “沒錢就想辦法賺錢,想辦法少花錢!”張計玲一邊開源,一邊節流。

  這個頑強的女人把勞動潛能發揮到了極致,最多的時候一天打三份工。她白天當月嫂,晚上當護工,家政公司如果有活,她還抽空幫人擦玻璃。

  一次,孟接元下班後給正在打工的張計玲送飯,他看到妻子被一根麻繩拴着,半個身子探在20多層樓的窗戶外,認真擦着玻璃,看到他後還開心地打招呼。孟接元始終忘不了這一幕,他説:“我的心好像被針刺了一下,她真能吃苦,太讓人佩服了。”

  另一方面,張計玲觀察後發現,鋼琴課有一半時間在鞏固舊知識,一半時間在學新內容。她和老師商量,自己陪孩子上課,把老師的話詳細記下來,回家督促兒子掌握。這樣,別的孩子每週上課,自家兒子隔周上課還不耽誤進度,足足省去了一半學費。

  就這樣,兒子考完了鋼琴十級,張計玲也學會了彈鋼琴。

  兒子上初中後,張計玲停止了四處打工的日子,一邊在太原市多個早市開流動理髮攤點,一邊花費更多時間陪讀。為了輔導功課,她跟着溫習了初高中的知識。

  終於,在一家三口的努力下,2019年,張計玲的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位於吉林省長春市的一所軍校。

  隨着兒子的遠行,張計玲的生活開啟了新的篇章,那顆封存已久的種子即將破土而出。

  “我要開始培養我自己了”

  “媽媽,我上大學了,你有什麼計劃?”

  “我要開始培養我自己了。”

  陪讀期間,張計玲發現,兒子的很多題目她都會做。若加以復習,或許能考上大學,實現自己的大學夢。

  她將這個想法告訴了丈夫和兒子。

  孟接元説:“妻子為這個家吃了那麼多苦,她的心願我必須支持。”兒子説:“軍校不需要交學費,我的那份給媽媽。”

  2020年,時隔30年,張計玲重新走進高考考場。那次考試,她考了367分。“我邊工作邊學習,考得不太好。”於是,她辭掉工作,閉門不出,抱着更大的決心,在家裏專心備考。

  為支持張計玲上學,退休後的孟接元還當起了小區物業管理人員,每個月有額外的1000元收入。

  記者在張計玲家中看到,一架鋼琴、兩張桌子和一張床佔去了大部分空間,圓桌用來吃飯,方桌用來學習。兒子的“床”則在家外——一個從窗戶伸出去的封閉涼&上鋪着被褥。一家人的舊物滿滿當當地塞在陳舊的櫃子裏、床頭的架子上、擁擠的門廳內。兒子放假回家,屋子裏更顯逼仄,孟接元只能盡可能地在外面溜達,為母子倆騰出學習空間。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張計玲重拾書本,從早學到晚。

  “這麼大年紀了,沒錢還要折騰上大學。”一位親戚的話刺痛了張計玲。此後,高考成了夫妻倆的“小秘密”。第二年參加高考時,報名需要村裏蓋章,張計玲讓孟接元挑人少的時候去村委會,還花心思把申請表的表頭遮住。

  2021年,張計玲高考成績388分。“儘管有些遺憾,後來還是接受了。”填報志願時,張計玲為了方便照顧父母,又被學校“突破平凡,超越自己”的育人理念所打動,因此只填寫了山西工商學院這一所學校。她結合自己的育兒經歷和對兒童教育的興趣,選擇了學前教育專業。

  “我盡力了,就算沒有被錄取,也無憾了。”

  錄取通知書送到家的那一天,張計玲抱着通知書,一遍遍開心地對孟接元説:“你看我厲害吧,我考上了。”她還打電話向父母報喜,這次上的是個正兒八經的大學!

  自由的讀書生活

  為了省下住宿費,也為了能陪伴丈夫孟接元,張計玲申請走讀。一出校門,總能看到早早前來等候的丈夫,經歷了生活的風霜,這對夫婦如今感情更好了。

  和年輕人在一起,張計玲感覺自己變年輕了,聽歌、拍短視頻、聊微信,50多歲的她嘗試着年輕人的生活。但總體來説,她與同學刻意保持着距離。“讓年輕人去玩吧,我要留住更多時間學習、讀書。”

  3年來,她僅參加過一次社團活動——包餃子大賽。班裏一眾同學組團説服張計玲參加,對手看到一位阿姨出場,立馬敗下陣來,直言比賽不公平。説起這件事,張計玲樂得哈哈大笑。

  同學孔德然説,阿姨是同學們的知心人,她在學校學習了小兒推拿後,經常會給喊累的同學按一按。得知有同學節假日沒辦法回家,阿姨會給他們帶自己做的粽子、餃子。

  張計玲説:“年輕人一個人在外面上學挺不容易的,時常讓我想到自己的兒子。”

  張計玲和同學也有過不愉快,學前教育專業要求學生會彈琴、會跳舞、會排演節目。因此,作業形式豐富多樣,小組匯報是常事。一開始,張計玲十分認真,也想讓同組同學全力完成,但總有同學不這麼認為。“阿姨,照你這個做法,我們到放假也弄不完作業!”張計玲不理解,既然做了作業,為什麼不全力以赴呢,只能跟孟接元發牢騷。後來,張計玲找到了和年輕人的“合作方式”——她性格開朗,擅長和老師溝通,就負責&前匯報作業,同學們則分工完成基礎部分。“現在合作得很好!”

  張計玲給記者看了一段短視頻,小組作業匯報時,張計玲坐在隊伍的第一排,她的一曲紅色老歌和諧地穿插在年輕人的流行歌曲中,每個人都邊笑邊唱。

  年齡給張計玲的大學生活帶來一些“困難”,她都一一克服。不能久坐,就從家裏找了塊軟墊子放在座位上;總是忘記上課教室,她就把課程表設置成手機屏幕背景,每次看時間都溫習一下;記憶力不如年輕人,就多背幾遍……

  孟接元隨手拍攝的短視頻記錄了妻子的勤學時刻。公交站&前,張計玲戴着耳機來回踱步,嘴裏不停地背着單詞。

  在山西工商學院教師齊敏看來,張計玲是她印象最為深刻的學生之一,永遠坐在第一排。

  張計玲還潛移默化地改變了班裏的同學。同學馬藝榕説,每次不想學了,抬頭看到坐在第一排認真學習的阿姨,就又打起了精神。

  2022年8月,張計玲以425分的成績通過了英語四級;2023年下半年和2024年上半年還通過了幼兒園和小學的教師資格考試。她正在準備英語六級考試,立志要在畢業前通過。

  時至今日,經濟並不寬裕的張計玲和丈夫還穿着親戚們給的舊衣服,她覺得這件事沒什麼丟人的。“鍛煉是最好的醫美,知識是最好的化粧品。我的物質生活比較貧窮,我的精神生活卻很富足。”

  明年,張計玲將從山西工商學院畢業,有網友調侃,55歲的張計玲畢業即退休。

  那如今為什麼還要努力讀書?一遍遍地,記者在張計玲身上尋找答案。

  張計玲講述了一個故事。多年前,她當月嫂時,孩子睡着了,張計玲也忙完了手頭的活,便掏出《會計學》翻看起來。然而,這一舉動遭到了僱主的制止:“書可以回去看,在這裡專心看孩子,不要看書。”幾句話把張計玲説得無地自容:“人家把你雇下,這時間就不屬於你了,就不能自由學習了。”

  如今,進入大學,她擁有了更多的自由時間,每當翻開書本,所有的煩惱似乎都煙消雲散了。

  她説,農家兒女,靠知識換取尊重。

  她説,家庭主婦,在書中尋找自我。

  她説,邁入晚年,用讀書歡度時光。(記者李紫薇)

【糾錯】 【責任編輯: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