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質量發展縣域行】增加産業“含綠量” 提升發展“含金量”
——應縣立足特色推動優勢産業高質量發展
菜農正在蔬菜大棚採摘架豆。記者馬佔富攝
剛開放不久的應縣凈土寺。記者馬佔富攝
炎炎夏日,驕陽似火。在農業大縣應縣廣袤的田野裏,綠浪翻騰,生機勃勃。全縣以綠色為主基調,堅持優農業、強文旅、美生態思路,向綠而生,逐綠而行,壯大優勢産業,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培育“特”“優”
蔬菜種植積厚成勢
“我種了80畝蔬菜,架豆就種了40畝,頭茬架豆已經賣了50多萬元,還能賣50萬元。青椒和尖椒也很快就上市,估計行情也不錯,我預估種菜就能收入250多萬元。”6月21日,在應縣下社鎮豐寨村村西的蔬菜大棚,正在採摘架豆的村黨支部書記王東告訴記者,“現在我村頭茬架豆已經賣了260多萬元,我們發展蔬菜走上了致富路、小康路。”
應縣是農業大縣,耕地總面積112萬畝,基本農田96.7萬畝。該縣立足區位優勢,圍繞農業“特”“優”發展戰略,做精做深蔬菜、玉米、畜牧等産業,加快實施農業産業轉型升級工程,推動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特別是推動蔬菜産業成為特色産業、品牌農業。
從西南的下馬峪鄉到東面的大臨河鄉,全縣有下社、南河種、金城等9個鄉鎮種植蔬菜,蔬菜種植面積每年穩定在17.5萬畝,設施蔬菜今年達到了1.7萬畝。“我縣種植的蔬菜品種有架豆、青椒、西紅柿、大蔥、大蒜等,預計到‘十四五’末,設施蔬菜面積可達到2萬畝以上,全縣聚焦蔬菜品牌打造,不斷提高農特産品附加值。”分管蔬菜發展的應縣農業農村局二級主任科員張天保告訴記者。
“市場年吞吐、交易蔬菜達1.5億公斤,交易額達2億多元。”應縣南河種鎮蔬菜批發市場的宮茂珍對記者説。蔬菜生産出來,銷售是重要環節。全縣蔬菜總産量每年達5.75億公斤以上,年産值20億元左右。為促進蔬菜銷售,引進更多的客商收購,該縣已建成大中型蔬菜批發市場5家、産地市場31家,産品遠銷全國各地。
“應縣紫皮大蒜”“應縣青椒”“應縣胡蘿蔔”均成為中國地理標誌商標,全縣蔬菜品牌、馳名商標以及地理標誌産品不斷增加,菜豆、青椒、番茄等9個菜種通過了國家産地和産品認證。現在,全縣蔬菜“三品一標”綠色認證已達66個,10萬畝“應州綠”蔬菜基地通過了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良好農業規範認證”,該縣是全省首家獲得出口認證的蔬菜種植基地縣。
龍頭帶動
加快培育文旅産業
“我們以木塔為龍頭,規劃制定出古建文化、紅色記憶、長城遺址、山水康養、生態休閒5條旅游線路,構建全域旅游大格局。現在各條線正在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持續推進建設中。”6月21日,應縣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張紀平告訴記者。
應縣木塔,聞名遐邇,千年瑰寶,引人入勝。應縣人不甘心“抱着金碗沒飯吃”,圍繞全省建設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5條旅游線路,大力發展全域旅游。重點抓好木塔保護活化利用,加快推動龍首山文化産業園(1:1研究性木塔)、遼代特色街區等項目,打造遼金文化核心區,推動文旅商貿融合發展,力爭創建國家5A級景區。
“現在,鄉里建成未來生態游樂園、沿河星空房、峪見你趕烤美食城等核心景觀點和特色農副産品銷售展廳等設施,景區兼具城市驛站、運動休閒、親子游樂、農事體驗等功能,為廣大游客提供集住宿、就餐、觀光、休閒、兒童研學、旅游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慢行系統。”應縣下馬峪鄉黨委書記李忠權向記者介紹。下馬峪鄉堅持以山水為底色、以生態為特色、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載體,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深度融合,打造的大小景點串珠成鏈,成為獨具特色的馬嵐峪生態康養景區。
在應縣龍首山上,文化産業園項目已經啟動興建,聖水塘村明代廉吏田蕙墓正在進行周邊環境改造,西崔莊村雲朵玫瑰觀光園二期項目開工,威寧古堡搶險加固正在修復,紅色旅游景點曹汝謙故居正在修繕……全縣加快推進文旅産業項目建設,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標。
一個個文旅項目“活”起來,5條旅游線路正在串點成線,文旅産業煥發出活力。“應縣木塔博物館正在編制規劃,北大殿將改造成博物館,塔內文物將全部展陳出來,景區進一步擴大。”張紀平向記者介紹。紅火的文旅産業,將有更多的城裏人沿着5條線路走到鄉村,欣賞美景、品味文化、快樂休閒,享受文旅商貿融合後的“詩和遠方”。
綠色發展
不斷完善産業體系
一架架大風車林立山頭,一塊塊光伏板點綴在村莊之間,一個個綠色環保型企業落戶開發區……應縣向綠而生、逐綠而行,深入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工程,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加快經濟高質量發展步伐。
“現在的工作不僅離家近,而且比外出務工更有保障。和以前煙熏火燎相比,車間的工作環境好多了,基本上見不到揚塵。”在應縣富彩陶瓷有限公司,來自段寨村的修碗坯工人武一敏告訴記者。隨着産業不斷升級,工作環境改善,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家門口務工。武一敏説:“現在都用天然氣烘乾,産品質量上去了,排放也大幅度降了下來。”
在推進企業發展中,全縣着力做好固碳減排和固廢利用文章,大力發展綠色低碳企業。縣內15家陶瓷企業曾經燒原煤烘乾陶瓷産品,現在全部改燒天然氣,企業都實施了生産線自動智能化設備升級改造,從傳統製造到現代智造蝶變升級,實現了綠色低碳發展,全面提質增效。
“通過改變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新能源逐步取代煤炭,大部分企業都實現了綠色可持續發展。”應縣能源局局長張曉東告訴記者。近幾年,全縣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相繼引進建成山西華電、山西大唐等新能源企業7家,現在總裝機規模224MW,年發電約6億千瓦時。在建的光伏、儲能企業5家,擬建風電、光伏企業6家。
目前,華電新能源、華朔新技術、阿拉丁耐熱陶瓷等20余家不同類型大中型企業相繼落戶應縣,僅應縣開發區就引進實施綠色環保型重點項目34個,總投資127.6億元。應縣已初步構建起了以陶瓷産業為主導,以新材料、新能源、裝備製造、農副産品加工、節能環保為支柱,以生物醫藥、智能製造、新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為輔助的“1+5+N”産業體系。
“應縣將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培育布局未來産業,不斷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奮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應縣縣長王晉軍告訴記者。(記者馬佔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