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5月24日電(武斌)24日,連續十二屆高質量舉辦的2024年八路軍文化旅游節在長治市武鄉縣啟幕。“一身紅裝”的武鄉又一次吸引了媒體和公眾的目光。
作為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武鄉正褪去人們記憶中的固有印象,以嶄新的面貌奮力奔跑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
蛻變的背後,是武鄉對“根”與“魂”的堅守,也是新時代武鄉人以城鄉融合發展、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綠色低碳發展“三個示範縣”為目標,靠創新引領、以實幹取勝的生動實踐。
俯瞰武鄉(資料圖)。新華網 發
一張名片:紅色武鄉
“1940年1月1日,前方魯迅藝術學校在武鄉縣下北漳村正式成立並開學。”隨着一聲響亮的報幕,實景劇《四年》在監漳鎮前方魯藝下北漳舊址正式開演。演員們舉手投足間的深情表達,讓不少觀眾濕了眼眶。
這部由武鄉縣文物保護和旅游發展中心策劃編排的實景劇,由舊址講解員和村民共同演繹,2023年4月一經推出,便受到游客青睞。
“這是抗戰時期發生在下北漳村的真實故事。”據下北漳村書記李志亮介紹,2023年情景劇共演出36場,不僅讓更多人走進下北漳村,也為村民和村集體經濟帶來收入。
前方魯藝下北漳舊址。新華網 武斌 攝
在越來越“卷”的文旅界,如何讓紅色旅游出圈更出彩?武鄉的答案是:以文旅融合,讓文化“活”起來。
作為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試點單位,武鄉有國保7處、省保16處、市保12處、縣保16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4處,省級紅色文化遺址14處,被列入《山西省革命文物名錄》130處,被稱為“一座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
“紅色資源是武鄉的寶藏和優勢。”在武鄉縣委書記賀思宇看來,把文化軟實力變成産業發展硬實力,是武鄉轉型發展的關鍵一環。
行走在下北漳村,一孔孔窯洞簡樸而厚重。窯洞內,富有立體感的設計配合着全息投影、聲光科技等手段,不僅讓歷史與現代交織融合,也讓游客在互動中感受更多驚喜。
下北漳村窯洞改造的展覽館。新華網 武斌 攝
“來之前,我從沒想過這裡的紅色印記那麼深。”為參加全國彩塑大賽而來到武鄉采風的南京藝術學院學生張玉昕,被當地紅色景點的密集度與保存完成度所震撼,“資料豐富度也很高,很多影像資料是我之前沒有見過的。”
更讓張玉昕沒想到的,還有村民們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窯洞改造的特色民宿、3D打印的紅色文創,“這次采風路線包括了很多正在建設中的景點設施,讓我對當地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我會把這裡推薦給朋友和家人。”張玉昕説。
紅色旅游吸引人,紅色精神感染人,融合産業留住人。
通過“紅色旅游+”模式,武鄉紅色旅游融合發展業態更加豐富、效益更加凸顯、示範帶動作用更加突出。2023年,武鄉累計接待游客141.1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892.02萬元。其中門票收入1019.31萬元,佔比35%。
“力爭到2035年,全縣紅色旅游接待人數突破300萬人次,旅游業年直接收入達到30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萬元。”1月召開的2024年武鄉縣委經濟工作會議上,武鄉有了新的宏偉目標。
一座“新”城:激活高質量發展動能
夏日的武鄉,滿眼皆綠。從街邊巷尾到公園步道,環境整潔,市民有序,景觀小品點綴其間,讓不少初到武鄉的人感受到“一種舒適的松弛感”。
告別曾經的臟亂差,武鄉顏值與氣質雙提升的背後,是1300余名清潔工每日行走在大街小巷的身影,是107輛洗掃車及垃圾車對國省縣鄉村5級道路全覆蓋式動態清潔作業的成果。
環衛車在街道作業。新華網 發
“每一寸土地都經過精心整理,沿街商鋪的外立面也進行了統一規劃。”武鄉縣園林環衛中心主任張高峰説,2021年起實施的城鄉環境衞生一體化建設,既是武鄉變美的突破口,也在無形中推動群眾精神風貌不斷改善。
事實上,一座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從城市形象提升中便可見端倪。
實施綠色低碳生態修復等環境提級項目,打造步步見綠、路路有景的城市景觀;打造群眾文化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建設項目,統籌生産、生活、生態、安全需要;城鄉公交實現全免費,成功創建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縣;社區養老幸福工程對外開放;零工市場建成啟用……
一個框架持續拉大、功能日趨完善、品質明顯提升的武鄉正日漸崛起。
“新型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賀思宇認為,對於邁入高質量發展賽道的武鄉而言,一個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嶄新城市形象,對老區發展“如虎添翼”。
自城市建設入手,將産業建設、基層治理、鄉風化育等多元脈絡巧妙融合,讓城鄉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有了更多可能性。
羊肥小米生産文化展示車間。新華網 發
地處北緯37°農作物黃金生長帶的武鄉,因地貌多樣、氣候獨特,種植出的小米素有“金珠不換沁州黃”的美譽。但受制於産業規模小、布局散、鏈條短等因素,曾一度導致武鄉小米附加值低、市場佔有率低。
為打破掣肘,武鄉引進山西農業大學穀子研究所,與山西太行沃土農業産品有限公司成立長治市農谷有機旱作穀子研究院,組建26人的研究團隊,開展新品種選育、産品加工等研究,推動小米生産向集約型、效益型、規範化、品牌化發展。
“小米種植時使用有機發酵羊糞肥,售價能達到每斤20多元,比普通産品高出數倍。”沃土農業負責人杜紅雁説,科技賦能不僅讓小米身價倍增,還拓展出無限可能,“小米咖啡、小米茶、小米酥、小米月餅……”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底,武鄉縣共儲備各類人才9794人,較2021年的7268人增加了2526人,增幅達34.8%。新型城鎮化之下的美麗鄉村,為留住原鄉人、喚回歸鄉人、吸引新鄉人提供了基礎。
一份傳承:太行精神的賡續接力
走進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太行精神,光耀千秋”八個大字映入眼簾。紀念館中記錄着的這樣一組數據:當年只有14萬人口的武鄉縣,就有9萬多人參加各種抗日救亡組織,1.4萬多人參軍參戰,2萬多人為國捐軀。
紀念館後的鳳凰山巔,“八路軍抗戰紀念碑”巍然屹立(資料圖)。新華網 發
作為八路軍第一個敵後根據地誕生地,無數革命先輩用生命和鮮血孕育的太行精神,深植於武鄉這片紅色熱土。
“紅色文化是武鄉老區的‘根’和‘魂’,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武鄉縣縣長王書文説,武鄉正以“弘揚太行精神,共建創新武鄉”為主線,不斷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力度,打造“山西紅色會客廳”,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讓革命精神生生不息。
夜幕下,實景劇《太行山上》在下關村太行龍湖畔上演。作為中國首部紅色行浸式實景演藝,該劇於2023年6月起,面向全國大中小學生免費開放,成為武鄉弘揚太行精神,開展黨性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立體課堂”。
沿着歷史的足跡眺望,烽火硝煙早已逝去,曾經“山窮水遠路閉塞”的革命老區煥發出新的活力。
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三年位居全市前列,GDP從2020年的65億元增加到112.4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5.4億元增加到20.1億元,翻了近三倍;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新材料、新型建材、食品精深加工等重點項目投産達效,風電、光電、煤層氣等新能源産業多點開花,A級景區創建成果豐碩……
這份亮眼的“成績單”,是武鄉幹部對“根”和“魂”的堅守,是篤行實幹的責任擔當,是太行精神的賡續傳承。
武鄉街景。新華網 發
因為豐富的白雲石資源,山西鼎錕高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於2021年落戶武鄉蟠洪循環經濟工業園區。與園區內的其他落戶企業一樣,鼎錕高科也享受到了“保姆式”服務:通水、通電、通路、土地平整、提供標準化廠房、“一對一”全流程幫辦代辦……
“從建設前期到生産運行,各級各部門積極、正面的反饋,讓企業堅定了發展的信心。”鼎錕高科董事長趙雲説,當地政府對企業生産中的錯誤並非“一罰了之”,而是主動對接專家,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實現提質提效安全生産。
“以人民為中心,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撲下身子實幹,是昔日武鄉勝利的關鍵,也是今日武鄉凝心聚力謀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武鄉縣委有關領導近年來常挂在嘴邊的這句話,已經成為當地很多幹部的共識和行動。
行走武鄉,耳畔縈繞着嘹亮的紅歌,透水磚鋪就的“海綿”步道上游人如織,沿途除了隨處可見的紅色文化街景,沒有外墻圍擋的政府機關也成為一道特別的風景線……在太行精神的賡續接力中,武鄉正迎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