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虛怎麼辦?聽聽醫生怎麼説-新華網
新華網 > 正文
2024 04/25 09:28:33
來源:山西晚報

孩子脾虛怎麼辦?聽聽醫生怎麼説

字體:

  原標題:孩子脾虛怎麼辦?聽聽醫生怎麼説

  現在,很多家長帶孩子看病時,聽得最多可能就是“孩子脾胃虛”。有些家長可能會好奇,孩子脾胃這麼容易虛嗎?山西省婦幼保健院中醫兒科主治醫師盧嘉瑞&&,答案是肯定的。

  那家長該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脾虛呢?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盧嘉瑞進行了詳細説明。

 脾虛影響發育

  盧嘉瑞介紹,明代醫家萬全曾提出小兒的生理特點:三有餘,四不足,即“肝常有餘,心常有餘,陽常有餘,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腎常虛,陰常不足”。在現代社會,因為各方面的原因,孩子其實更容易脾虛。

  脾虛會有哪些影響?“現在大多數孩子的身體問題,比如愛感冒、咳嗽、鼻炎、積食,還有不長個,都與脾胃不吸收有很大關係。”盧嘉瑞&&,中國古代的名醫們特別重視脾胃--人的後天之本,認為如果孩子的脾胃傷了,那他的發育一定會受到很大影響。

  當代社會,導致孩子傷脾的原因實在太多了。“現在食物的種類太豐富,但食物的質量有時容易出現問題,家長又溺愛孩子,所以容易讓孩子養成吃飯時的不良習慣,或者吃了不應該吃的食物,或者食物營養結構不均衡,又或者孩子生病後治療不及時甚至用藥錯誤,導致孩子病程拖得時間太長,最後導致孩子的脾胃受傷,更多地出現外感、發育不良、鼻炎等問題。”盧嘉瑞説,在日常門診中,他每次碰到家長諮詢孩子的問題時,在問診後往往發現病因與孩子的脾胃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如果想要讓孩子不生病,少生病,或者生病後盡快痊癒、最少復發,那就要好好保護孩子的脾胃。

  脾虛也分陰陽

  盧嘉瑞介紹從中醫的理論上來講,人體是分陰陽的,所以脾虛又可以分為脾陰虛與脾陽虛。“脾陰虛和脾陽虛是完全相反的,它們正好是兩個極端,脾陰虛是陰虛有熱,脾陽虛是陽虛怕冷。陰虛的孩子一感冒就容易發熱;陽虛的孩子怕冷,容易受寒,然後打噴嚏、流清鼻涕。”他説,只有分清陰陽,才能對症下藥。

  怎麼判斷孩子是脾陰虛還是脾陽虛?盧嘉瑞&&,可以從3個方面判斷小孩有沒有脾陰虛症狀。“首先是孩子的嘴唇。”他説。中醫上講“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所以家長們可以觀察,和其他孩子相比,如果你的孩子嘴唇是鮮紅鮮紅的,一定是體內有熱。其次,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舌頭,如果和別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舌苔很薄、舌頭很紅,一定是脾陰虛。另外,可以看一看孩子的眼袋。眼袋在中醫裏叫“肉輪”,對應的是脾胃。脾虛的人,下眼袋會大,而脾陰虛就會使眼袋發紅,甚至發紫,顏色變深。

  至於脾陽虛的孩子,往往是抗生素用得太多了,或者是苦寒的藥吃多了,另一個原因就是受了寒,陽氣不足,比如經常吃冷飲、吹空調等,導致孩子的脾胃受傷。這種孩子陽氣不足,就會有“冷”的症狀,因為往往是正氣不足,身體上就會反映出一些情況。“比如下眼袋大,但是不發紅,顏色是淡的。或者嘴唇不是鮮紅的,顏色是正常或者發白。”盧嘉瑞説。同時,這類孩子的舌頭往往是淡白的,舌苔上往往佈滿齒痕。也很怕冷,白天一動就出汗,氣喘,四肢無力,少氣懶言,精神萎靡。大便溏瀉,不成形。吃完飯就肚子脹,同時身體很容易浮腫。常常有鼻炎、打噴嚏等情況,非常容易受寒感冒。

 調護與推拿都有助於養脾

  知道孩子脾胃虛之後,家長在家可以做些什麼呢?盧嘉瑞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一個是調護,一個是推拿。“調護方面,注意不要讓孩子吃生冷之物,比如冰淇淋、冰酸奶等,也不要空腹喝大量果汁、吃水果。”他説。同時注意飲食清淡,少吃辛辣、油膩、燒烤,晚餐適量,慎食牛奶。

  “家長要知道孩子不是吃得越多越好。”盧嘉瑞解釋説,“大家可以這麼理解,消化食物是需要消耗身體內一些能量的,當小孩脾胃虛的時候,他的能量是不足的,如果多吃或者吃一些不好消化的食物,這些東西都會堆積在胃腸道,造成孩子的負擔。”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一吃多點或者雜一點就會不消化,腹脹、腹痛。

  另外,建議孩子晚上10點前睡覺,睡前1小時不看電視、電腦,不打游戲,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收斂心神,助眠,保元氣。同時多接觸自然、土地、植物、新鮮空氣,盡量減少看電腦、電視、玩手機的時間。這有助於保養孩子的精氣神,舒緩孩子的情緒。

  盧嘉瑞還介紹了幾種脾虛的孩子在家裏可以做的推拿手法,脾陰虛、陽虛的孩子都可以操作。

  補脾經定位:拇指橈側的赤白肉際處。手法:推脾經有補法和泄法兩種,循拇指橈側邊緣,沿指尖向關節處推為“補”。力度要輕一些,速度適中,1分鐘120次左右。日常保健一般做3到5分鐘,具體還要看孩子的年齡。

  摩腹定位:以腹部為圓心,先逆時針按摩,再順時針按摩。力度也是輕撫即可。需要注意的是,逆時針按摩圈數與順時針按摩圈數一定要相同,但圈數並沒有特定要求,這麼做,可以健脾益氣、消食和胃。

  捏脊定位:在背部正中,從長強捏到大椎,以把皮肉捏起來一小條為宜。通常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開始捏脊。作為保健的話,一般六次就可以了,第4遍捏3下提1下。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振奮陽氣。

  揉足三里定位: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拇指指端按揉。按揉足三里的力度可以稍微重一點兒,腿上的穴位,尤其是孩子下肢的穴位,靈敏程度要差一點兒。輕重以孩子不疼,但是能感覺到在點按為準。一般3到5分鐘即可。可以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強壯身體。(記者 張夢瑩)

【糾錯】 【責任編輯:趙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