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生物多樣性“家譜”越來越豐富-新華網
新華網 > 正文
2024 04/15 11:22:31
來源:山西晚報

山西生物多樣性“家譜”越來越豐富

字體:

  原標題:丹頂鶴、中華秋沙鴨等19種鳥類有了新記錄……

  山西生物多樣性“家譜”越來越豐富

  4月12日,省林草局舉行省第43屆“愛鳥周”新聞通氣會,會上透露:經過多年保護,我省省鳥褐馬雞從呂梁山擴散到太行山、中條山,足跡已經遍佈全省;丹頂鶴、中華秋沙鴨等19種鳥類在山西有了新記錄;玉帶海雕、大鴇、遺鷗等珍稀鳥類頻現民眾視野,山西生物多樣性“家譜”進一步豐富。每年4月5日至11日為山西省愛鳥周。從1982年開始,我省連續舉辦“愛鳥周”公益宣傳活動,今年是第43個年頭。本屆愛鳥周的主題是完善保護體系,護佑候鳥遷飛。

  多年來,我省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和三北防護林等國家工程,啟動太行山、呂梁山和“七河”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省級工程,呂梁山生態脆弱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太行山水源涵養、燕山—長城沿線防風固沙功能得到加強,全省森林植被覆蓋率大幅提升,河湖濕地得到有效保護,鳥類等野生動物棲息生境進一步改善,全省野生動植物種群和數量穩步增長。

  調查結果顯示,我省共有野生動物543種,其中鳥類428種,包含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2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72種,省重點保護鳥類133種。

  多年來,我省致力於野生動植物保護體系建設,逐步構建和完善了“六大”保護體系: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272個,保護地總面積243.52萬公頃,基本形成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制定並公布了山西省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劃定並公布了全省40處候鳥重要遷徙通道範圍,健全了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法規體系。逐年增加布設紅外相機和固定樣線樣地,採取鳥類環志、獸類項圈等衛星跟蹤監測項目,構建了技術支撐體系。建立43處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11個設區市和部分重點縣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站點,構建了救護防疫體系。將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成效納入林長制考核,全省護林員兼職野生動物保護巡護員,連續四年開展“清風行動”“網盾行動”等聯合執法行動,構建了巡護執法體系。逐年加大標本館、博物館等展示場館建設和觀鳥線路開發力度,相繼建成和開通了省生態基地生物多樣性博物館等自然教育基地,構建完善了野保宣教體系。

  去冬今春,我省候鳥監測開展了水鳥越冬期同步調查、候鳥遷徙期通道監測和日常監測巡護三大工作。其中,在水鳥同步調查監測中,記錄到61種鳥類,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4種,分別為黑鸛、大鴇、金雕、白尾海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4種;國家“三有”鳥類43種,共計33500余只。隨着氣溫升高,發現在山西越冬的水鳥已開始由南向北遷徙,共記錄到水鳥3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為黑鸛、金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5種。

  鏈結

  候鳥重要遷徙通道保護範圍和觀鳥線路有啥區別?

  2023年,省林草局發布了40處候鳥重要遷徙通道保護範圍和第一批12處觀鳥線路,這兩類區域有啥區別?

  省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王裔飛介紹,我省候鳥集中南遷的時段為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集中北遷時段為次年2月下旬至4月下旬。為此,我省劃定並公布了40處重要遷徙通道範圍,確保其生息繁衍區域和遷徙過程中不被侵擾、破壞。

  為確保候鳥安全遷飛,我省在重點區域和遷徙季節實施最嚴格保護,大型建設工程要合理避讓,保護機構開展全天候巡護值守,嚴禁獵捕、驚嚇、污染及追逐、驅趕、誘拍等不規範觀鳥行為。

  為滿足群眾觀賞鳥類的美好生活需求,省林草局從40處候鳥重要停歇、覓食、越冬範圍中選取出12處最佳觀鳥地,列出觀鳥季節和鳥種,並融入京津冀晉觀鳥地圖,明確觀鳥規範,逐步倡導和營造科學觀鳥的社會氛圍。制定發布鳥類救護倡議書,遇有病餓、迷途、受傷、受困等需救助的鳥類,及時與當地林草、野保機構&&,實施專業救護,防範接觸和感染鳥類攜帶的病毒。

  為科學觀鳥,共同構建人鳥和諧的美麗家園,我省將首批觀鳥線路分為三個片區。其中,北部片區5處,分別是大同桑幹河國家級濕地、廣靈縣壺流河濕地,朔州市太平窯水庫、東榆林水庫,忻州市蘆芽山景區。中部片區3處,分別是太原市清徐縣汾河二壩,晉中市瀟河省級濕地,長治市沁源縣靈空山景區。南部片區4處,分別是運城市平陸縣三灣大天鵝景區,垣曲縣歷山舜王坪景區、黃河古城濕地,芮城縣聖天湖。

  記者 薛建英 實習生 王琦

【糾錯】 【責任編輯: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