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4月10日電(董慧欣)為促進職工提升技術技能水平,加快創新成果落地推廣,潞安化工集團常村煤礦(簡稱常村煤礦)牽頭成立以素質提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主要任務的雙創基地。常村煤礦雙創基地的主任是王海川,副主任是王文勝。多年來,王海川和王文勝帶領雙創基地的年輕人,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培養出一支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生力軍”。

圖為王海川(左一)與雙創基地技術人員研討煤礦開採技術改造
“師徒檔”在創新的道路上努力鑽研
王文勝高中畢業後,以一名農民輪換工身份參加工作,從事煤礦工作34年,對生産過程中出現的設備缺陷、工藝複雜、流程繁瑣、勞動強度大等問題進行攻關改進,完成了280多項技術創新成果並應用於現場,獲得國家專利36項、軟體著作權2項。部分成果填補了行業技術空白,成為設備製造和配套的新標準。
作為王文勝的徒弟,王海川同樣扎根一線二十多年,逐步實現與師傅並肩而行,也讓自己從一名普通的採煤工人成長為出色的礦山技術專家和“雙創基地、工作室、創新崗”三級帶頭人。
為推動全員技能提升,王海川的足跡遍佈了全礦40余個設備使用佈置角落。他製作課件30余件,開展實操實訓120節,培訓機電員工1300餘人次,走上“學技術練技能用技術”之路。他還進行“螺旋式”的傳幫帶,實現“崗位帶+工作室幫+基地扶”遞進式的以師帶徒放大效應。其中,52人晉陞為技師、高級技師,16人在國家、省市、公司的職業技能大賽中獲獎,2人成為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的“雙高人才”。
雙創基地的這對創新師徒承載着太多標籤: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山西省道德模範……他們的創新實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圖為常村煤礦雙創基地體系化運行流程
構建科學運行體系 統籌引領發展
常村煤礦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已成為潞安化工集團的一座現代化主體礦井。這對創新師徒帶領着持續發力的雙創基地,讓礦井發展煥發出新活力。
據悉,雙創基地以多&&、多激勵、多吸納相結合的方法作為整體運行管理體系,以“項目、技術、成果”轉化實施為導向,以實操實訓為&&,打通創新成果轉化和實操實訓“最後一公里”。日常工作中,基地對實操培訓和創新成果轉化嚴格執行規範化流程,其中實操實訓流程為“倣真學+模擬練+實操訓+崗位賽+現場評”,創新轉化流程為“申報+論證鑒定+成果發布+成果應用推廣”。
在實操間的操作&前,王海川一一介紹學員上課時所用的視頻、操作界面以及實操設備。他&&,“井下設備操作非常複雜,僅讓學員通過理論學習遠遠不夠。比如開閘通電,只有‘狠、準、快’,才能保障高壓設備正常合閘運行。這和日常理論培訓截然不同,所以實踐更重要。”
雙創基地自2018年6月掛牌成立以來,搭建了創新成果論證室&&、創新成果發布&&、實操實訓實戰&&。通過雙師型隊伍素養提升、機電全員外出培訓、理論掌上微課堂、“三機”司機進場地、校企聯合、産教融合等“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每年有近1600多人次實現信息、技術、資源全方位交流,進一步提升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圖為常村煤礦雙創基地首席指導教師受聘會議
強化制度保障 激發內生動力
創新工作的開展促進了企業管理效率提升,助力企業改進和優化業務流程,持續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常村煤礦高度重視創新管理工作,多點發力提升全員質量管理水平。
企業管理科充分發揮職能引領作用,將質量管理小組活動作為推動創新、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同時,在基礎調研、課題項目註冊、活動開展、成果申報以及激勵政策等方面,企業管理科都進行了明確規定,實現從立項、實施、推進、結項、發布到推廣的全過程引導式管理。
為激發員工參與創新的積極性,常村煤礦將創新成果與工資績效、個人價值創造緊密相連,依據創造的效益、推廣應用和取得的成果成效,按照標準給予績效獎勵。這一舉措有效促進了創新管理工作的長效化開展,為建設創新型企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下一步,常村煤礦將繼續鞏固和探索創新管理工作,修訂完善相關創新管理辦法,保障創新類項目落地落實,將創新的“金點子”轉化為助推企業提質增效的“金鑰匙”,厚植企業創新原動力,積蓄高質量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