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VR,運城河津琉璃邁入數字空間-新華網
新華網 > 正文
2024 04/02 18:51:04
來源:運城日報

3D+VR,運城河津琉璃邁入數字空間

字體:

 原標題:3D+VR,河津琉璃邁入數字空間

  中北大學學生董書耕開發App創新國家非遺展示形態

  通過“琉光璃彩”這一App,記者看到孔雀藍寶瓶這一琉璃製品,全身“孔雀藍”的寶瓶,晶瑩碧亮,溫潤如玉,十分罕見;另一個“關公讀春秋”琉璃品,色彩豐盈,關公的面孔在琉璃製品中更顯栩栩如生……這一App上展示的每一個琉璃製品都流光溢彩,生動逼真,讓人不覺想去實地探究一番。

  數字化讓文物在虛擬世界裏實現永恒。近期上線的“琉光璃彩”這一App運用3D、虛擬現實(VR)等技術讓河津琉璃與社會大眾在數字空間産生互聯。數字化助力實現古今對吟,在與藝術無限接近的同時,也給文化遺産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近日,記者採訪了“琉光璃彩”這一項目負責人董書耕,了解數字化賦能河津琉璃這一非遺項目的始末。

  延長文化遺産的“生命周期”

  

  色彩鮮艷,層次分明的河津琉璃製品。(資料圖)

  天下琉璃數山西,山西琉璃數河津,河津琉璃出窯頭。

  流光溢彩,變幻瑰麗,這是人們對琉璃的崇高讚譽。自古以來,琉璃作為裝飾品,就深受人們的喜愛。尤其是五百年前,當河津琉璃開始登上故宮的屋頂,那種金碧輝煌讓人過目難忘。

  河津擁有大量的歷史古跡,比如號稱“琉璃博物館”的樊村玄帝廟,以及抬頭廟、高禖廟、九龍廟等,它們都見證了河津灰陶琉璃的發展歷史。河津還有多位灰陶琉璃技藝傳人,據文獻記載,河津呂氏被譽為“琉璃世家”,始於明代萬曆年間,是當時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琉璃製作家傳工匠。《山西琉璃》《河津縣誌》等資料記載,呂姓匠師所制的琉璃早就用於北京故宮、瀋陽故宮等。

  呂氏琉璃燒制技藝第九代傳人呂彥堂經營的琉璃工藝廠迎來了30周年廠慶。該廠眾多匠人經過商議,決定製作大型琉璃錦鯉,寄託美好期望。經過選泥料、設計、塑型、雕刻、燒制、上釉等流程,靈動輕盈的琉璃錦鯉展現在眾人面前,同時也讓琉璃燒制這個古老的技藝跨越時空、延續至今,得到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其中,琉璃“孔雀藍”釉為呂氏家族獨家所有,2008年“琉璃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

  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琉璃作品,或刻畫神仙鬼怪、或描繪歷史故事,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價值和美好寓意。除了實地觀摩,怎樣才能最大程度地呈現這項非遺技藝的獨有魅力?

  “我是來自河津的大學生,這片土地養育了我,我想利用所學,為家鄉作些力所能及的貢獻。”中北大學學生董書耕説。

  作為河津人,董書耕從小就對河津的國家級非遺呂氏琉璃燒制技藝耳熟能詳。去年4月,一項結課作業要求拍攝有關家鄉非遺的小紀錄片,借此機會,董書耕和團隊成員多次返回家鄉,實地探訪河津呂氏灰陶琉璃工藝廠,並對山西琉璃的製作過程和琉璃工藝品進行了拍攝。

  “我在拍攝紀錄片時,被琉璃工匠身上那股質樸憨厚的氣質所打動,也為琉璃技藝的代代傳承所震撼,並堅定了自己為山西琉璃文化的傳承貢獻一份力的決心。”董書耕説。

  如何延長文化遺産的“生命周期”?開發一款以琉璃製品展示為目標的App,以現代化、數字化手段與時代同頻共振。這一想法在董書耕的腦海中過漸漸成形。

 文化遺産與時代同頻

  

  董書耕仔細觀察琉璃製品,準備將其建模後更新至“琉光璃彩”App中。

  在深入調研的過程中,董書耕思考過很多種對琉璃進行數字化保護的方式。他認為,從前期調研數據來看,大眾目前對3D建模等新興的呈現方式最感興趣,同時視頻、文字和圖片這3種方式也仍然擁有大批的擁護者。根據調查結果,團隊成員決定開發一款以3D建模技術為核心,同時兼具視頻、圖片、文字等媒介,全方位、多層次展現山西琉璃文化的軟體,並將其命名為“琉光璃彩”。

  “這個軟體放在手機裏看著就這麼一小點,可是背後的開發設計並不簡單。整個項目的開發融合了廣播電視、視覺傳達、計算機等多個學科,來自不同專業的成員們為項目的完成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董書耕向記者展示“琉光璃彩”App時説道。

  “琉光璃彩”視覺展示軟體內置“工藝品展示”“製作視頻”和“歷史介紹”3個功能。其中,“工藝品展示”是軟體最核心的功能。在這個功能中,用戶可以瀏覽多個典型的山西琉璃工藝品。“關公讀春秋”“雕花香爐”“孔雀藍花瓶”……這些工藝品均出自河津呂氏琉璃製造技藝第九代傳承人呂彥堂先生之手,每件作品都充滿了獨特的美感和藝術價值。

  “我們團隊運用的3D掃描技術,將這些珍貴的工藝品以最真實、最直觀的方式呈現在用戶面前,是我們這個項目最核心的成果之一。同時,在省內以3D掃描技術多角度、全方位呈現琉璃製品的團隊並不多。”董書耕向記者演示App中,“琉光璃彩”項目團隊運用先進的3D掃描技術,將每一件琉璃工藝品轉化為精準的數據模型。這些模型保留了原工藝品的所有細節,經過團隊成員上色後,它們在屏幕上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操作軟體時,用戶可以用手指在屏幕上隨意放大、縮小、旋轉琉璃模型,360度瀏覽各個琉璃工藝品的全貌,詳細觀察和欣賞每件工藝品的細節。同時,對河津呂氏琉璃進行了圖文並茂的介紹。

  這種沉浸式的互動方式為用戶帶來了豐富的觀賞體驗。除此之外,“琉光璃彩”App中還包含了琉璃生産全過程的視頻,並輔以文字介紹,讓用戶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河津琉璃文化的深厚內涵。

  知史以明鑒,查古以知今。數字技術使世界文化遺産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生動呈現於世人眼前。

  看到家族製作的琉璃製品通過新的數字技術、以新的方式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呂彥堂非常欣慰。“我們是老手藝人了,特別希望我們的手藝還有我們的琉璃製品能夠讓更多的人知道,更好地傳承下去,娃娃做的這個新東西太稱我們的心意了。”

  “這些項目都是我們利用課餘時間完成的,自項目開始,大家幾乎沒有過雙休日,但依然樂在其中,因為它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成就感。團隊成員之間思維的碰撞也讓我們不斷成長、進步。”董書耕説。

  談到項目的未來,董書耕&&,“琉光璃彩”的抖音賬號已經上線,網站和小程序的開發即將完成,希望可以與其他&&聯動宣傳,爭取和省內有關部門合作,最大程度地宣傳河津琉璃、弘揚河津琉璃文化。(記者 朱 姝)

【糾錯】 【責任編輯:王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