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發現黃河中游地區時代最早的成排分佈的土構窯洞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呂梁信義遺址新石器時代窯洞式房址發掘資料。資料顯示,在信義遺址發現了黃河中游地區時代最早的成排分佈的土構窯洞。
信義遺址處於晉西呂梁山區,是北方文化區與中原核心區交匯的地帶。信義遺址的發掘為探索史前時期中原與北方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互動及其不同建築模式的空間分佈提供了新的資料,是考察兩大區域文化之間融合、互補發展趨勢的重要線索。
信義遺址位於呂梁市離石區信義鎮信義村東北,地處小東川河與其季節性支流陽坡溝交匯處的東北部,西南與後石墓地隔河相望。遺址區地形起伏較大,西北部為陡峻的斷崖;東南部柏樹疙瘩地點地勢較平緩,早期遺跡分佈比較密集;東部柳凹裏地點由於受流水侵蝕,形成深切的大衝溝;最高處上碉堡地點海拔高1153米。遺址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得益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遺址自仰韶文化中期至龍山文化晚期一直是該區域的中心聚落。
2020年6月,為配合209國道改線工程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東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呂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信義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此次公布資料的發掘地點位於上碉堡以西,發現的遺跡有房址、灰坑、陶窯。共清理灰坑5個、陶窯1座、房址13座。出土遺物種類有陶器、玉石器、骨器、角器、蚌器等。陶器質地主要有泥質和夾砂兩類,泥質陶略多於夾砂陶。陶色以灰陶最多,其次為褐陶和黑陶,另有少量白陶。器形以形制多樣的罐為主,盆、缽、杯、豆等小型器物佔一定數量,斝較少,未見釜灶。紋飾以籃紋為主,繩紋和附加堆紋次之,素面及磨光陶佔比較高。陶器制法以泥條盤築為主,部分陶器內壁有拍打時留下的墊窩,口沿及近底處有修整時留下的抹痕。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發掘的13座房址,1座為夯築墻體的半地穴式房址,其餘12座均為窯洞式房址。這12座窯洞式房址係利用山梁斷崖,在土梁邊緣地帶挖掘成底平面為圓角方形、上部為穹隆式結構的土窯洞,並且依自然地形成排分佈。部分窯洞前有一個或大或小的活動空間和將它們串連起來的路面,構成一個完整的小型聚落。這種土構窯洞式居址形式與河套地區流行的石構建築不同,形成了黃河中游地區特色鮮明的兩大建築傳統。(記者孫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