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人才工作“三字訣”,持續推進“學教研産城”一體化建設

堅持需求引領,服務高質量發展是地方應用型高校的重要使命。山西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期間,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大同大學黨委書記趙水民&&,山西大同大學將聚焦“引育激”做好人才工作,持續推進“學教研産城”一體化建設,為大同和山西高質量轉型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堅持需求引領,服務高質量發展是地方應用型高校的重要使命。山西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期間,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大同大學黨委書記趙水民&&,山西大同大學將聚焦“引育激”做好人才工作,持續推進“學教研産城”一體化建設,為大同和山西高質量轉型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新華網:過去一年,山西大同大學始終堅持開放辦學,不斷深化校地合作,在推進學教研産城一體化建設,推動産教融合、科教融匯、城校融通等方面亮點頻現。圍繞這些重點領域,山西大同大學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趙水民:山西大同大學是山西省首批高水平應用型本科建設高校。一年來,市校共同成立工作專班,共同制定2023年38個共建項目清單,共同推進各層次大互訪、大協商、大合作行動,重點抓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共同成立大同市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共同組建涉及學校142名學者的專家智庫,選派100多位博士教授參與大同市“打造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大調研;

二是編印了《山西大同大學産學研合作服務手冊》,共同打造30余個重點研發機構和40多個重點服務團隊;

三是學校與市能源、文旅、教育、醫療等領域62個單位共建産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65個,來自行業企業的導師超過200人;

四是啟動了學校與大同市公立醫院共建學校醫學部工作,將大同市20所中小學校共建成山西大同大學優質教育實習基地、優質生源基地;

五是共同主辦“文瀛大講堂”,組織大同市黨政機關等相關人員入校舉辦政策宣講、文旅推介、就業招聘報告會36場次,5批次約2000名大學生參與大同市各類志願服務活動。

在市校共同努力下,山西大同大學獲准參加高速飛車山西實驗室、大同市區域類綜合性中試基地等建設項目,獲批9個省級科研&&和團隊、6個市級重點實驗室,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87項、橫向項目148項。其中,新增與大同市企事業單位合作的橫向開發課題69項,大同市支持學校基本建設的多個項目進入實施階段,市校融合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新華網:高層次人才對高校發展起着支撐引領作用。近年來,山西大同大學主動面向全國招賢納才,收穫頗豐。山西大同大學如何打好“人才牌”,實現人才“量質提升”?

趙水民:一年來,我們按照將學校建設成為大同市“人才高地、創新基地、智囊智庫”的發展思路,堅持市校發展環境、人才政策、後勤保障“三位一體”共同宣傳,首次與大同市委人才辦聯合招聘人才,實現了量的突破和質的提升。

2023年,山西大同大學接收應聘博士816人(近10年應聘數總和),引進博士92人(是2021年26人的3.5倍),其中畢業於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博士60名,佔總量70.7%(優秀博士率為歷年最高),學校博士學位教師達427人,佔專任教師總數26.7%。

2024年,學校堅持黨委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把人才工作納入學院領導班子考核體系,切實在三方面發力:

一是在“引”字上下功夫。緊緊圍繞“高精尖缺”四字要求,嚴把人才引進“控量提質”工作原則,對特別優秀的人才,實行一事一議、一人一策,特事特辦、特崗特招,為團隊人才開闢綠色通道。

二是在“育”字上做文章。支持在職教師學習進修和攻讀學位,選派優秀青年人才到地方政府、企業廠礦、科研機構挂職鍛煉,組織青年博士有組織地參與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

三是在“激”字上見實效。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完善差異化職稱評審辦法,&&實施新的績效分配方案,科學合理使用人才評價結果,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努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

新華網:山西提出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相結合,持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推進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和職業教育“雙高計劃”建設。山西大同大學將如何發揮學科特色優勢,助力大同乃至山西高質量轉型發展?

趙水民:山西大同大學始終堅持“興文科、振工科、強醫學、精師範”學科建設理念,緊緊圍繞“國之大者”和“地方需求”,持續推進“三個一”學科建設行動。

融入一個戰略:主動融入山西省高質量發展戰略

對接國家“雙碳”戰略,瞄準省市新能源、新材料與高端裝備製造産業布局,重點打造智能採礦、碳基新材料等學科群,建強智能製造、應急技術與管理等學科專業;緊跟數字時代浪潮,瞄準省市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産業需求,重點培育智能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大數據、網絡與新媒體等學科專業;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瞄準省市文化旅游、生物與醫藥、綠色環保等新的産業增長引擎,重點發展雲岡學、生物與醫藥、生態碳匯等學科專業。

構建一個體系:積極構建系統化應用型學科體系

緊緊圍繞山西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以“百億工程”為抓手,大力實施“學科攀升計劃”,依託現有10個碩士學位點,申報一批與山西學科布局和與地方經濟發展契合度高的碩士學位點,構建以特色應用型本科專業發展為基礎,以中國史(雲岡學)、旅游與管理、新聞與傳播等為高原,以中國語言文學、化學、資源與環境、材料與化工為高峰的系統化應用型學科專業體系。

打造一個&&:全力打造校地一體産業服務&&

積極構建“産學研轉創用”一體育人新模式,依託山西智能採礦産教融合實訓基地和工信部特色化網絡安全産教融合創新中心,打造高水平科技研發與協同創新&&,重點建設煤基生態碳匯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高速飛車山西省實驗室,建強微結構功能材料科研&&;充分發揮政企行校融合優勢,共建華為ICT學院、炭基新材料現代産業學院、懷仁陶瓷現代産業學院、智能採礦裝備現代産業學院;聚焦民族融合與文化傳承,依託雲岡生態文化研究中心和雲岡雕塑藝術優秀文化傳承基地、雲岡舞優秀文化傳承基地,打造融宗教、考古、雕塑、音樂、舞蹈、文物保護與修復、文旅産業開發、雲岡藝術與創作為一體的雲岡學科研&&,為雲岡學研究與文化遺産傳承保護貢獻力量。

趙水民

山西省人大代表
山西大同大學黨委書記

版權所有 新華網山西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