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生觀察】“養”更牢 “樂”更多 “為”更廣——太原市老年友好型社區新觀察

太原市文廟街道雙塔寺一社區的銀齡課堂上,老師教老人們使用手機進行導航。

清徐縣東湖街道春苑社區的工作人員幫轄區內老人辦理業務。

太原市萬柏林街道東風社區“嵌入式”養老院裏,老年人參與趣味活動。
社區作為老年人居住和生活的核心場所,是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依託,直接影響着老年群體的幸福感與獲得感。近日,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發布“2025—2026年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名單”,太原市7個社區(村)入選。這些社區以老年群體需求為導向,通過一系列務實舉措提升社區養老服務質量,讓“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幸福晚年畫卷在太原的大街小巷徐徐展開。
不出社區,享受一站式、高品質的養老服務
“李大娘,您抬手試試松緊。這個智能手環不僅能監測健康情況,還能遠程定位,您平時就別摘下來了。”11月12日,太原市萬柏林區萬柏林街道東風社區的工作人員帶着智能設備與工具箱,早早來到了居民李秀梅家中。不到一個小時,能一鍵報警的智能SOS報警器、定時提醒吃藥的智能藥箱、閃光震動門鈴等十余件智能設備全部安裝調試完畢。“有了這些設備,我的生活方便了,孩子在外頭工作也能放心了!”李秀梅笑呵呵地説。
東風社區轄區內常住人口8279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2230人,佔總人口數的27%。為破解居家養老難題,社區在萬柏林區民政局的支持下引入適老化和信息化改造項目,為60歲以上老年人免費安裝適老化改造智能設備。“這3年裏,社區已經為近90戶老年家庭安裝了適老化改造智能設備,今年新報名的30余戶也在陸續安裝中。”社區工作人員籍鵬芳説,除了設備升級,社區還依託萬柏林區數字養老服務調度指揮中心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化平台,為轄區特殊困難的老人提供居家養老“六助”上門服務,把關懷精準送到老人的心坎上。
如果説智能設備是居家養老的“安全衛士”,那“嵌入式”養老院則為老年人提供了在社區養老的新選擇。走進位於東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四層的養老院,多功能活動大廳裏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幾位護理員正帶着老人們做手指操。這家由東風社區引進社會機構打造的“嵌入式”養老院,目前已入住30余位老人,平均年齡84歲,其中大部分是社區居民。“聽説社區裏有了養老院,我就想著來試試。每天和老鄰居一起聊聊天、下下棋,比一個人在家熱鬧多了!”82歲的鄭田説,社區裏的養老院離家近,周圍環境也熟悉,讓入住的老人們特別安心。
養老院在設計和服務上融入了諸多“適老巧思”,讓老人的生活更便利。“我們把門牌號設置在房門的下方位置,是因為很多駝背或坐輪椅的老人視線較低,這樣老人更容易辨認。針對一些患有認知障礙的老人,我們還在每個房間門前安裝了不同樣式的植物標本挂畫,方便他們找到自己的房間。”養老院院長夏婷婷介紹説,這家養老院主要為老年人提供“防—治—康—養”一體化專業護理服務,全方位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餐飲、娛樂等多元養老需求。
“我們的目標是讓老年人不出社區,就能享受一站式、高品質的養老服務。”東風社區黨支部書記岳柱清説,東風社區着力打造“身邊有幫扶、周邊有站點、手邊有響應”的養老服務體系,切實增強社區老年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實現“養老不離家、幸福到百年”的美好願景。
改造升級,讓老年人住得舒心、過得開心
11月17日早上8時許,太原市迎澤區文廟街道雙塔寺一社區裏有不少居民正在晨練。社區嶄新的羽毛球場上,67歲的王志和幾個老朋友一起切磋球技。“以前想打羽毛球還得去體育館,現在家門口就有這麼好的場地,下樓就能鍛煉,太方便了!”王志的感慨,説出了不少社區居民的心聲。
雙塔寺一社區A區3號樓南側的這塊活動場地,曾是社區工作中的一大難題。前幾年,這塊場地因年久失修,地面坑洼不平,一到雨天就容易積水,不僅沒法使用,還藏着安全隱患。“要是能有個正經的活動場地就好了!”居民的一句期盼,被雙塔寺一社區黨委書記閻紅記在了心裏。她和社區網格員帶着筆記本,挨家挨戶地上門收集改造意見。考慮到社區老年居民較多,他們特意與施工方溝通,在場地內全面鋪設了防滑漆,增設休息長椅,讓這片廢棄的場地變成了居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
雙塔寺一社區所轄的5個小區均為老舊小區。老年人佔比高,基礎設施老化嚴重,給社區管理增添了不小的難度。為了讓老人們住得舒心,社區結合實際制定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方案,持續完善公共服務設施。
“以前這小區,夏天漏雨、冬天漏風,樓道裏的墻皮像雪花一樣往下掉。你看現在,環境可是大變樣了!”居民張蓮生欣慰地説。近年來,社區工作人員聯合物業對各類基礎設施進行適老化改造。老舊的單元樓裹上了保溫層,樓前的&階旁有了無障礙坡道,樓道裏破損的扶手也換上了新裝……這些無聲的改變,切實提升了社區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
基礎設施變好了,文化生活也不能落下。走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層的市民教育室,“我來教你用手機”銀齡課堂剛好開課,教師董亞達正教20余名老人進行手機導航、掃碼支付、線上掛號等操作。“我們每月會開設兩次銀齡課堂,教老人們一些實用的智能手機操作技能,還製作了圖文版《手機使用指南》供老人隨時查看。”社區居委會副主任甄佳説,課上還會通過案例分析、情景模擬,教老人識別保健品詐騙、冒充子女借錢等常見騙局,提升老人風險防範意識。
“這兩年,社區銀齡課堂、圖書室、老年大學相繼開放,老人們有了讀書學藝的好去處,晚年生活更加精彩。每次看到老人臉上的笑容,我心裏既充實又有成就感。”社區黨委副書記武苗説,雙塔寺一社區始終以“老人滿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為老服務做在日常、落在實處,讓老年人不僅住得舒心,更過得開心。
優化服務,引導老年人廣泛參與到社會生活中
11月14日,太原市清徐縣東湖街道春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層的政務大廳裏,工作人員王玲麻利地幫轄區內老人辦理養老金資格認證。“有些老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或是本人與身份證照片差別較大,沒辦法進行線上認證,我們就幫他們在大廳的機器上認證。”王玲介紹説,春苑社區轄區內常住人口11063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1181人,老齡化率10.7%。為了讓老人辦理業務更方便、更省心,社區在政務大廳精心打造愛心驛站,提供免費熱水、手機充電、業務諮詢等貼心服務,並配備了醫藥箱、老花鏡、應急雨傘等便民物資。
“以前的黨群服務中心空間小,沒地方開展活動。自從搬到這兒,來參加活動的老人越來越多,我們之間的&&也越來越密切。現在老人們即便不辦業務,也愛來大廳坐一坐,和我們聊聊天。”在社區工作5年的王玲可以説見證了社區養老服務提質升級的全過程。2022年,春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新建的黨群服務中心總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包括社區政務大廳、老年餐廳、社區醫務室、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等多種功能區域,為老年人參與各類活動提供便利。
拾級而上,黨群服務中心二層的文體活動室裏一派熱鬧景象。寬敞明亮的活動室裏,十幾位老年居民正對着鏡子,伴着輕快的音樂排練舞蹈。“社區的活動可豐富了!我們舞蹈隊正在為元旦演出準備節目,到時候一起熱熱鬧鬧迎新年!”62歲的盛艷紅期待地説。元旦開展迎新年聯歡活動,春節邀請老年書法愛好者寫春聯,元宵節和長輩一起猜燈謎,端午節組織老人包粽子……一場場充滿儀式感的節日活動,讓老年人廣泛參與到社會生活中,更讓他們的晚年多了份歸屬感。
作為東湖街道人口數量最多、轄區面積最廣、治理難度最大的社區,春苑社區將轄區內1.5平方公里的區域劃分為6個服務網格,每個網格配備專職網格員,以“網格化服務”精準破解社區養老難題。“社區裏的老人越多,我們越要把服務做好。老人依賴我們,我們也把老人當成自家的長輩,就想幫他們多辦點實事。”2023年開始擔任網格員的李美麗説,社區為空巢、獨居老人等重點群體建立起動態“養老檔案”,實現養老服務的精準化、個性化。
除了網格員,熱心居民組成的樓院長隊伍也是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每次社區收集意見、宣傳政策,我們都會挨家挨戶地傳達,認真聽取每位老人的意見,鼓勵他們在社區治理中貢獻光和熱。”樓院長蔣拖成説,現在春苑社區樓院長隊伍中的銀發身影逐年增多,居民代表會議裏老年群體的佔比也在穩步提升。老年人從社區發展的見證者變成了參與者、建設者,既為社區治理注入了銀發力量,也讓“老有所為”的價值感成為滋養晚年生活的鮮活養分。
本報記者楊家煒
本欄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手記
讓社區成為老年人的幸福港灣
連日來,記者走訪太原多家老年友好型社區,最深刻的感受是,社區養老服務已實現在“老有所養”的安全感的基礎上,加入“老有所樂”的幸福感與“老有所為”的價值感,從“有保障”邁向“有品質”的新階段。
這些老年友好型社區的實踐雖各具特色,但有着共同的價值追求:養老服務必須貼合老年人的真實生活場景,滿足其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需求。這意味着社區不僅要通過適老化改造解決老年人居家安全、日常出行、健康服務等現實問題,更要為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搭建起必要的設施場地,以豐富多彩的社區生活滿足老年人被看見、被理解、被需要的精神需求。
養老服務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期盼、提高幸福指數的重要民生事項。社區作為開展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重要支點,承載着老年人對幸福晚年生活的深切嚮往。唯有堅持以老年人需求為出發點,持續優化養老服務質量,讓“養”的基礎更牢、“樂”的場景更多、“為”的渠道更廣,才能讓社區真正成為老年人的幸福港灣,讓“夕陽紅”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彩。
楊家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