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線調研】黎城縣旱鴨飼養量達90萬隻,年産值突破2億元——
一隻旱鴨,唱響産業“新牧歌”

圖為黎侯旱鴨項目北馬村養殖基地。張國平攝
初冬時節,太行山上色彩斑斕。黎城縣東陽關鎮、上遙鎮的標準化養殖場內,80萬隻種鴨拍翅嬉戲,歡騰熱鬧的場景讓人振奮;黎侯鎮董北村養殖基地裏,首批7.5萬隻鴨苗歡快地啄食飲水,充滿生機;東黃須村新建的養殖基地施工現場,建設人員有序忙碌……
産業興,鄉村興。近年來,黎城縣借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以一隻旱鴨為起點,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動旱鴨養殖全産業鏈發展,帶動民眾增收和地方經濟發展。2025年全縣旱鴨飼養量達90萬隻,年産值突破2億元,走出一條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的鄉村振興之路。
科學布局,夯實産業發展“硬支撐”
黎城縣氣候條件優越,平均氣溫高,水利條件好。但長期以來,良好的生産條件囿於傳統小農經濟範疇,沒有形成上規模、成熟穩健的農業産業。
如何破局?黎城縣一直在探索中前行。
2020年,黎城縣將旱鴨養殖作為特色農業支柱産業重點培育,以“一年起步、兩年見效、四年形成全産業鏈條”的總體思路,啟動黎侯旱鴨全産業鏈項目,分兩期打造集種鴨、商品鴨、屠宰、飼料、循環農業一體化的旱鴨養殖全産業鏈條,不斷培育、發展、壯大産業集群,全方位賦能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黎城區位優勢突出,溫度濕度適宜,非常適合旱鴨養殖。”山西連盛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敬祥&&,黎城縣招商引資政策力度大,縣委、縣政府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所需的水、電、氣、道路等要素,經過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企業最終決定落戶黎城。
作為驅動全縣旱鴨産業發展的核心引擎,山西連盛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擔了項目的具體建設,通過發揮輻射作用,帶動上下游産業協同發展,切實解決“養什麼、怎麼養、賣給誰”的關鍵問題。
資金是産業發展的“硬核”支撐,旱鴨養殖更是資金密集型産業,無論是擴容提質,促進産業持續穩定發展,還是轉型升級,推進行業要素現代化,都需大量資金支持。
黎城縣在統籌財政涉農資金、強化支撐保障的同時,按照“政府引導、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撬動作用,通過綜合運用貸款貼息、財政補助、以獎代補等支持方式,撬動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産業發展中,實現“雙向奔赴”。
自項目啟動以來,山西連盛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累計投入3.7億元,目前公司年銷售收入達2億元,為黎城縣農業産業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全鏈發力,構建産業閉環“生態圈”
在上遙鎮北馬村種鴨養殖基地,一排排鴨棚整齊排列,鴨叫聲此起彼伏、清脆悅耳。走進鴨棚,溫度適宜、空氣濕潤、光線充足,一隻只體態豐腴的鴨子悠閒地覓食飲水。
北馬村種鴨養殖基地作為黎侯旱鴨全産業鏈一期項目的樣板基地,共建設養殖大棚50棟,先後引進櫻桃谷父母代種鴨30萬隻,年産蛋量達6700萬枚。
“一隻鴨從出生到端上餐桌,要經過育種、飼草、交易、加工等多個環節,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每個環節都做紮實,讓‘鴨經濟’真正活起來。”朱敬祥的話道出了産業發展的關鍵思路。
鏈條越全,産值越高,韌性越強,産業發展的根基越穩固。
在黎城縣現代農業産業園,旱鴨産業綜合加工中心建設正加速推進。投資4000萬元、年産20萬噸的飼料廠已投入試運行,可充分滿足種鴨養殖的飼料需求。
在東陽關鎮和上遙鎮兩大種鴨養殖基地,127棟標準化養殖大棚整齊排列,這裡的種鴨存欄量達80萬隻,年産種蛋1.5億枚;與此同時,投資1100萬元的黎侯鎮董北養殖基地和投資573萬元的洪井鎮西黃須養殖基地項目投入運營,總投資1860萬元東陽關鎮東黃須養殖基地項目也在如火如荼建設中,程家山養殖基地建設已破土動工,産業規模持續擴張。
産業鏈前端飼草有保障,中端加緊擴繁增量,後端的鴨苗孵化、肉鴨屠宰、熟食加工、冷鏈物流等項目也已完成選址和前期設計規劃,後續工作正穩步推進。這種“投産一批、建設一批、儲備一批”的梯隊格局,構建起從種鴨養殖、飼料生産到食品加工的全産業鏈雛形,展現了黎城旱鴨産業強大的發展韌性與後勁。
多舉措提升品牌效應,聚力創建智慧基地……黎城縣不斷推進旱鴨産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走出縣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産業化、産業經濟集群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創新模式,打出抱團發展“組合拳”
“飼料喂得好,膘往身上跑”。11月21日清晨,黎城縣北馬村村民楊松珍照例早早起床投料喂鴨。從這個養殖場剛建起他就在鴨場務工。如今,靠着養鴨,一個月能掙4000多元,楊松珍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興一個産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批百姓。黎城縣積極探索“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的多方共贏機制,推行“聯村聯建”抱團發展,走出一條産業振興與村強民富同頻共振的新路徑。
通過土地流轉,全縣26個村以債權入股,聯建聯創,將分散的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資源有效整合。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30余萬元;帶動210餘人就地就業,人均年增收5萬餘元。
山西連盛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全縣創新推行統一鴨苗供應、統一飼料配送、統一防疫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回收銷售的“五統一”訂單養殖模式,主動承擔市場風險,保障養殖戶穩定收益,實現“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精彩蝶變,有效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朱敬祥&&,公司的目標是分兩個階段完成總投資39.6億元,打造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産業鏈最完善的旱鴨産業基地。項目全面達産後,預計可實現年産值超百億元,提供4500余個就業崗位,形成以黎城為核心、輻射周邊的旱鴨産業經濟圈。
一隻只旱鴨,承載着農戶的幸福夢想,也見證着鄉村的發展變遷。在太行山的懷抱中,黎城縣努力做大做強旱鴨産業,讓更多群眾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白續宏 徐珊 喬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