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歌面藝“並蒂”開 三晉“群星”綻芳華

《蒸蒸喜樂》演出現場。本報通訊員攝

山西民歌廣場舞《桃花紅 杏花白》演出現場。本報通訊員攝
11月4日,在備受矚目的全國群眾文化領域政府最高獎項——第二十屆“群星獎”評選中,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選送的新編山西民歌廣場舞《桃花紅 杏花白》和太原市聾人學校的舞蹈《蒸蒸喜樂》雙雙折桂。這兩部植根三晉深厚文化沃土、由平凡群眾傾情演繹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時代氣息,在全國舞&上閃耀出自信的光芒。
49朵“桃杏”舞出山西風采
一聲高亢嘹亮的晉劇二弦聲直入雲霄,歡快的音樂節奏隨之躍動,耳熟能詳的左權民歌“桃花來你就紅來,杏花來你就白”唱和起來,一個由49人圍成的“花骨朵”燦爛盛開,成了一朵朵“桃花”、一朵朵“杏花”……隨着獲“群星獎”的消息傳來,山西民歌廣場舞《桃花紅 杏花白》的視頻在網絡上瞬間“燃”起來。
11月6日,記者走進省文化館,入門處一塊展板上“讓公共文化服務觸手可及”的標語十分醒目。
據了解,民歌廣場舞《桃花紅 杏花白》以左權民歌為創作根基,深度融入“開花調”靈動跳躍的音樂節律,既保留了傳統民歌“曲調高亢、情感真摯”的精髓,又創新採用“傳統+現代”的融合表達,將山西民舞與多元舞種深度碰撞,打造出兼具地域風情與時尚活力的廣場舞新形態。舞&上,演員們以舒展靈動的肢體語言勾勒出“桃花綻放、杏花吐蕊”的畫面,生動的表情傳遞出對生活的熱愛。
“我們設計了很多隱而小的巧思。”省文化館舞蹈部主任陳莉介紹,“舞者們身着青白色的服裝象徵着三晉大地的青山綠水,衣服上的桃花圖案隱約可見;小巧的扇子藏於衣袖,在舞蹈中出其不意地驟然展現;女演員的髮辮也是隱形道具,在整齊劃一的甩動中,增強了舞&的表現力。”
這場讓舞者充滿底氣、征服全場觀眾的表演,其背後艱辛不言而喻。“演員們是來自各地的基層文藝骨幹,平均年齡40歲,其中一人在排練時受了傷,最後上場時變成49人。”陳莉回憶起排練時的辛苦感慨不已,“今年春節過後,我們就組織訓練了,進入5月後分階段進行練習,夏天在省裏集中訓練,每天都得練10個小時以上,常常排練到凌晨。”
近年來,省文化和旅游廳定期組織各級文化館文藝骨幹參加創作、演出,為作品的全面傳播奠定了基礎。曾推出《人説山西好風光》《汾河流水嘩啦啦》《桃花紅 杏花白》等混編版,巧妙地將左權小花戲的三顛步和雙扇花進行重組編排,創新性地融入新疆刀郎舞步,打磨成剛柔並濟、動作流暢的廣場舞。
首次參加“群星獎”的沁源縣文化館館長樊園十分感慨:“這是一次精彩的人生體驗,讓我們對山西歷史文化有了深刻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上&之前,演員們內心忐忑,但登上舞&的一剎那,便讓他們鎮定下來。
“我一直記着藝術指導的一句話——我們不光是在跳一支舞,跳的更是山西人的自信心。”樊園説。
17個聽障女孩演繹“山西麵食”
11月7日上午,記者走進太原市聾人學校。教室裏,老師們一邊比劃着手語,一邊大聲地説着話。“聽障的孩子們能從你發聲的口形中,讀懂你的話語。”學校舞蹈老師趙靜説道。
下課了,舞蹈排練室裏蹦蹦跳跳地走進來穿着校服、年齡在12至18歲之間的女孩,後面跟着一位領舞老師。趙靜介紹,她們就是舞蹈《蒸蒸喜樂》中的17位演員。領舞魏玉潔畢業於太原市聾人學校,如今又返校當了教師。除了她以外,其他女孩沒有一點舞蹈基礎。
一屜蒸籠,17個女孩,在無聲的世界裏,用腳尖“聽”見世界,在舞&上翩然起舞。可想而知,在現實中,她們得付出多少汗水,才能變成聚光燈下那些鮮活靈動的舞者。
舞蹈《蒸蒸喜樂》的創意,是將山西傳統美食“莜面栲栳栳”作為創作核心,巧妙借助舞蹈語言,生動再現從“我做莜面”到“我是莜面”再到“我嘗莜面”的全過程,並表達出這一麵食背後的歷史文化。這個舞蹈訓練的主要方法是場景模擬,將製作莜面的技巧拆解為無聲的肢體語言,引導孩子們反復揣摩,直到她們從形似練成神似,從內心深處真正領悟到動作背後那份勞動與收穫的喜悅。
舞&上,演員們通過“和面”“搓莜面”“蒸面”等一系列生活化動作,與歡快的秧歌步、富有節奏感的鼓點等元素相融合,將麵食製作中的細節生動展現出來,體現出老百姓生活中的煙火氣和幸福感。她們緊盯台下老師的手勢指揮,將動作一個個“嵌”入心裏,並在反復磨合中,用眼角余光和身體感知默契配合。
趙靜説:“為了&上完美的3分半鐘,我們付出一年多的艱苦訓練,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分解動作、數節拍,有時候花好幾天才能勉強完成一套動作。”
星光不負趕路人,在“群星獎”的舞&上,17個美麗的女孩脫穎而出,獲得了評委一致的高分。太原市聾人學校校長付晉蔚頗為感慨:“我們一直致力於學校藝術氛圍建設、文化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大的展示平台,希望讓更多學生有機會講好山西故事。”
得知自己獲得了“群星獎”,參演的孩子們快速打着手語,熱情地表達自己的心聲:
“站在這個舞&上,我感覺自己就像一道光。”
“莜面卷卷一個一個靠在一起,形成一個大圓,這是一種團圓的精神。”
“山西麵食不僅有栲栳栳,還有刀削麵、拉麵、扯麵……太多了,希望大家都來山西吃麵。”
…………
“我們站在全國的舞&,實現了無聲的夢想。我們含着眼淚捧回了獎盃和榮譽證書。我會繼續努力,希望能一直做孩子們的指航燈。”魏玉潔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採訪結束後,孩子們又圍繞在演出道具“蒸籠”中間,用歡快的手語介紹自己的舞蹈《蒸蒸喜樂》——“蒸蒸喜樂,蒸蒸日上,幸福快樂!”
一次轉型點亮“群星”滿天
“群星獎”每三年舉辦一屆,是我國群眾文化領域政府最高獎項。本屆共有1996個演出單位、29.5萬群眾文藝工作者參與角逐,經過初選、復評、終評層層嚴苛選拔,最終60個作品(團隊)分獲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廣場舞、群眾合唱六大類別獎項。
山西的歌、山西的舞,唱的是五千年的文化、跳的是老祖宗的風骨,展現的是不屈向上的生命力,這樣的表演張力,不僅征服了評委,也感動了全國。我省除廣場舞《桃花紅 杏花白》、群舞《蒸蒸喜樂》斬獲第二十屆“群星獎”大獎外,上黨八音會《慶豐收》、山西省文化館群文合唱團還榮獲第二十屆“群星獎”入圍獎。
這份超越往屆、名列全國前茅的“亮眼”成績單,反映出山西多年來深耕群眾文化沃土,從“廣覆蓋”到“亮品牌”戰略轉型後,必然結出的碩果。
自2020年起,我省便開始精耕這片文化的“試驗田”。通過打造一批群眾文化品牌活動、培育一批群眾文藝隊伍、挖掘一批鄉土文化能人藝人、培養一批鄉村文化帶頭人,並每年投入省級專項資金,構建起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的群眾文化生態體系。截至2024年,這片沃土已催生每年超過20萬場的群眾文化活動,通過新媒體惠及群眾上千萬人次。鑼鼓、秧歌、戲曲、民歌……三晉大地的文化基因,在火熱的民間生活中被激活、傳承與弘揚。
2025年進行的優化調整,更是一次從“量”到“質”的戰略升級。我省不再滿足於文化的“遍地播種”,而是要種“精品”、強“效能”。全省在加大財政補貼力度的同時不再單純追求群眾文藝隊伍的數量,而是“優中選優”,更加強調活動質量,對能人藝人和文化帶頭人的扶持也更精準、更高效。
全省群眾文化工作“衝刺”目標愈加清晰。每年的省級品牌活動,如廣場舞大賽、優秀群眾舞蹈展演、民歌山西邀請賽等,本質上是一個覆蓋全省、持續全年的“群星獎”預備役選拔與孵化平台——群眾文藝創作不再是臨時抱佛腳的“應景之作”,而是形成了“日常普及—集中培訓—賽事選拔—精品打磨”的完整閉環。正是這套長效機制,為本次“群星獎”取得優異成績奠定了堅實基礎。
展望未來,當更多的“桃花杏花”在基層的春風中搖曳生長,當更多的“莜面花”在平凡的煙火氣中汲取力量,三晉大地的文化星河,必將愈發璀璨奪目。(楊凌雁 李霈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