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向綠向未來——山西華陽集團創新求變啟示錄-新華網
新華網 > 正文
2025 11/18 19:35:40
來源:新華網

向新向綠向未來——山西華陽集團創新求變啟示錄

字體:

  新華網太原11月18日電(蒲思靜)山西陽泉曾因能源而興,也因能源而帶來發展的煩惱。坐落在這裡的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作為老煤企的代表,為破解能源路徑依賴,毅然開啟了一場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綠色低碳為底色的全面戰略轉型。

  從全國最大的無煙煤生産基地,到迅速站上新材料風口,華陽集團持續釋放“煤電材儲”産業協同效應,走出了一條傳統能源企業創新蝶變的路徑。

  智慧賦能——礦井深處的“數字革命”

  走進華陽集團二礦的井下綜採工作面,以往機器轟鳴、煤塵瀰漫、人員密集的場景已悄然無蹤,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齊的液壓支架,龐大的採煤機沿着預設軌跡精準切割煤層。

  而控制這一切的“駕駛員”,此刻正坐在數公里外寬敞明亮的地面調度指揮中心。工作人員監測着每一組設備運行參數,輕點鼠標便可實現採煤作業面的“一鍵啟停”。

  煤炭産業作為華陽集團的立身之本與轉型之基,其自身的智能化升級是這個傳統煤企轉型的壓艙石。為提高生産效率和安全保障,一場以“智能化、數字化、無人化”為核心的智慧礦井建設在華陽集團所屬礦區全面鋪開,扭轉了人們對煤礦“傻大黑粗”的刻板印象。

  安全帽內的芯片,讓煤礦工人在井下實現“厘米級”精準定位;打開“一張圖”,礦井運行的實時數據和運行趨勢盡數掌握;虛擬化服務器整合智能綜合管控平台、災害防治系統等,實現信息互聯……

華陽集團二礦調度指揮中心。(李鑫 攝)

  不滿足於簡單智能化的礦井應用,華陽集團還加快5G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於2020年4月率先建成煤礦井下5G網絡,打通煤礦深處“信息高速公路”。

  “5G‘下井’,不僅能解決井上井下傳輸‘卡脖子’問題,更能提升煤礦綜合管控水平,未來將實現煤礦開拓設計、地測、採掘等主要系統重塑。”華陽集團機電動力部煤礦智能化管理室主任楊路余説。

  華陽集團給工作人員配備智能穿戴設備,實時監測體溫、血氧、心率等體徵,還給重要崗位工作人員配備5G防爆手機,地層深處的採煤作業可以“網絡直播”,也能實現“網絡直控”。

  從人控到數控再到雲控,華陽集團以智能裝備和大數據應用為載體,累計建成8座智能化煤礦、2座智能化選煤廠、129處智能化採掘工作面,提前3年完成山西省煤礦全面智能化的目標任務。

  逐綠前行——“生態+”厚植發展底色

  復墾後的華陽集團一礦凌青溝矸石山上,春有紫穗槐綠意盎然,秋有山楂樹綴果枝頭,成為職工居民休閒漫步的“後花園”。

  然而,這座存量1000萬噸的矸石山,曾自燃十餘年、溫度達230攝氏度,寸草不生,是礦區生態治理的“硬骨頭”。

  “以前根本不敢靠近這裡,每到夏天,熱浪和氣味讓人喘不過氣。”華陽集團一礦辦公室環保幹事霍繼軍説。

  為進一步提升矸石山生態恢復治理水平,華陽集團先後實施了15項科研項目,通過引進“溫控法”和“覆蓋組合物與植被噴播技術”,不僅有效控制矸石山自燃現象,還很大程度改善生態環境。

  “傳統矸石山治理方法主要為注漿和覆土,不僅耗費大量資金,且施工周期長、復燃幾率大。‘溫控法’的成本僅為傳統方法的70%,施工周期短,可長期保持良好生態。”華陽集團九洲公司工程管理中心主任鄭銳國説。

  華陽集團35座矸石山如今已全部完成標準化治理,6座在用矸場實現了“邊排邊治”,還在井下逐步推行盾構機施工作業,通過井下就近充填的處理方式,實現盾構機掘出煤矸石“零排放”。

華陽集團二礦辦公廠區的綠化環境。(華陽集團供圖)

  在修復生態環境的同時,華陽集團也將節能降碳的綠色理念同步貫穿於生産運營的各個領域。

  80輛純電動重卡成為穿梭於華陽集團的“綠色大使”,節省運營成本1440萬元;生産礦井儲煤場實現全封閉,所有小型燃煤鍋爐全部實現清潔能源替代,實現“産煤不見煤、産煤不燒煤”;各類污水實現全部收集處理,按照“能用盡用”原則,中水利用率超98%……

  “十四五”期間,華陽集團以節能增效為引領,主動淘汰關停煤電落後産能,累計實施59項節能技改、21項管理措施及14項結構節能措施,節電約1.26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4.3萬噸,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新動能。

  向新求變——新材料賽道實現“價值躍遷”

  如果説智慧礦井是華陽集團對傳統産業的“精耕細作”,那向新材料産業進軍,則是其開闢第二增長曲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藍海。

  2020年10月,陽煤集團正式更名為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標誌着其以“雙輪驅動”戰略為引擎,在守牢煤炭産業根基的同時,加速向新能源、新材料領域進軍。

  “我們已經建成了鈉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電芯、電池包及鈉離子電池儲能櫃全産業鏈。”華陽集團華鈉芯能總經理趙德悅説。

  鈉離子電池憑藉其安全、環保、資源豐富、寬溫區等諸多特質,正逐漸在儲能領域展現出廣闊發展前景。為此,華陽集團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合作,將無煙煤作為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原料,有效降低電池生産成本,建成了全球首批量産1GWh鈉離子電芯生産線。

  行走在陽泉市的街頭,華陽集團生産的鈉離子電池電動車不時可見。“這車動力特別足,尤其對於陽泉山城這種地勢,上坡比較多,一點兒都不費勁。”陽泉市民段旭説。

  華陽集團的鈉離子電池還廣泛應用於煤礦應急電源、太陽能路燈、LED強光手電、工商業儲能櫃等多個領域,成功打通了“材料—電芯—PACK—集成—應用”全産業鏈。

華陽集團生産的圓柱鋼殼鈉離子電芯,主要應用於二輪電動車、小家電等。(李鑫 攝)

  塑造産業發展新優勢,既要讓老樹發新芽,也要育新枝栽新苗。在前不久召開的2025年山西(太原)能源産業博覽會上,碳纖維羽毛球拍、三防衝鋒衣等65種“華陽造”新能源、新材料産品集中亮相,吸引數家企業表達合作意向。

  這些産品不僅展現了華陽集團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創新實力,更彰顯出傳統能源企業正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拓展産業邊界,培育更多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增長點。

  華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永革&&,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啟程的歷史節點,華陽集團將穩固傳統煤炭産業的基石,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産業,努力蹚出一條傳統能源企業轉型發展的嶄新道路。

【糾錯】 【責任編輯:王夢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