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查收!美麗陽泉的“綠色”答卷-新華網
新華網 > 正文
2025 11/17 17:09:46
來源:陽泉日報

請查收!美麗陽泉的“綠色”答卷

字體:

  原標題:書寫美麗陽泉的“綠色”答卷

  ——“十四五”時期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綜述

  近年來,市民眼中的陽泉有了不小的變化。獅腦山綠意盎然,微風吹拂下松濤陣陣;桃河水穿城而過,水清岸綠,不時有飛鳥掠過;城市中心公園,陽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光影,市民三五成群,運動、休憩,肆意享受新鮮空氣……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十四五”時期,我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實施生態築基戰略,聚力抓好“三治一轉”,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深化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立足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加快建設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美麗陽泉。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共建美好環境

  日前,在市大氣污染防治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對我市空氣質量進行預測預報,並根據分析研判的結果,對全市重點工業企業、建築工地和運輸車輛提出針對性管控建議。

  市大氣污染防治指揮中心項目是“十四五”時期我市確定的首個地市級環境污染綜合指揮項目。目前,指揮中心已實施7個大數據應用場景,接入80余家重點排污單位大氣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控數據,104家重點用車單位門禁系統數據,千余個全國空氣質量國控、省控、鄉鎮站點污染物濃度數據。檢查發現的問題經“陽泉智慧環境”App推送至相關縣區、部門,“發現問題、移交問題、整改問題”的閉環機制愈發完善。

  在近幾年的污染防治攻堅中,全市上下聚焦“兩河四山一泉域”,一體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項目化、工程化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各項工作,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

  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我市各部門凝聚合力,聚焦移動源、建築工地、工業企業等行業領域,全力推進重點區域、重點路段車輛管控,紮實治理道路揚塵污染,嚴格落實建築工地揚塵治理“六個百分百”措施要求,助力工業企業提升治污管污能力,強化企業重點幫扶力度,實施差異化管控,努力提升大氣污染防治管理水平。水環境方面,我市主動融入“一泓清水入黃河”工作,深入推進入河排污口“查、測、溯、治”,持續開展黑臭水體整治和工業園區水污染排查整治,推動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補齊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短板,強化河庫“清四亂”、工業污水監管。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較“十三五”末下降了34.8%;優良天數215天,優良天數比例達78.8%,較“十三五”末提升了8.9%。同時,水環境質量穩定改善,全市5個地表水國考斷面全部達優良水質,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100%,全市無劣Ⅴ類水質國考斷面。

  此外,我市紮實抓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耕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強化新污染物治理。同時,相關部門緊盯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把抓好整改落實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以堅決的態度、有力的舉措、嚴格的標準,不折不扣整改到位。

  開展生態環境系統治理,萬物和諧共生

  今年8月,我市攝影愛好者在城市中心公園的人工湖內,拍攝到國家“三有”(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保護動物——黃葦鳽。這種鳥類對生態環境頗為“挑剔”,它的出現是對公園生態環境的一種肯定。

  近年來,黑鸛、黑水雞、白鷺、小鸊鷉等野生動物頻頻“到訪”,甚至在桃河流域“安家”,與我市不斷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密不可分,更是對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生動詮釋。

  生態是最大的優勢,綠色是最美的底色。多年來,我市以人工造林為抓手,積極推進太行山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項目,對自然生態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大幅提升了全市的森林覆蓋率。如今,許多荒山披上了“綠裝”、道路添上了“彩帶”、村莊換上了“新衣”。

  太行山是京津冀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其生態環境直接關係京津冀地區的生態安全。“十四五”以來,我市持續推進太行山生態保護和修復、環京津冀生態屏障建設、“三北”防護林建設,並實施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和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讓一座座青山重披綠,大地“傷疤”換新顏。

  在“造綠”的同時,相關部門不斷加大“護綠”力度。他們持續開展退化林修補提升工作,通過修枝、補植、圍網、封育等措施,讓綠色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以林長制為抓手,完善“林長+”網格化防火體系,強化森林防火宣傳、火險隱患排查以及應急物資保障,全力守護林草資源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發力點。近年來,我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多措並舉,標本兼治,全面實施河流管理和保護工作,全力推動“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目標實現。

  “十四五”時期,我市全面推進河長制各項工作,推行“河長+河警長”“河長+檢察長”,聘用民間河長、民間巡河員,護河“朋友圈”不斷擴大。同時,實施龍華河、香河和綿河娘子關段幸福河創建工作,推進“防洪保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綠色水經濟、先進水文化”協同發展,不斷增強沿河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推動生産生活綠色轉型,助力低碳發展

  作為資源型城市,傳統能源産業佔比高、工業生産耗能大、各類廢物排放多是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推廣應用節能降碳技術,發展綠色低碳産業,培育綠色消費動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是“破題”的關鍵。

  盂縣經濟技術開發區西煙循環經濟産業園的歐貝姆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項目生産線上,伴隨着機器高速運轉,一包包“綠色建材”産品走下生産線。目前,山西歐貝姆納米科技有限公司全數據化自控的生産線以大宗固廢為主要原料,生産功能型膩子粉、彩色砂石、幹混砂漿等系列建材産品。生産線年可處理大宗固廢200萬噸。

  對於大宗固廢,“堆”不是辦法,“用”才是出路。面對煤矸石、粉煤灰、廢金屬、廢催化劑,這些曾少人問津的“廢渣渣”,盂縣因地制宜,依託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範基地這塊“國字頭”招牌,發展新質生産力,為工業固廢“賦能”。

  一直以來,我市發揮比較優勢,先立後破,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打造綠色低碳産業鏈條,新型能源産業加速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注入新動能;不斷強化綠色發展理念,牢固樹立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意識,綠色能源消費體系加快構建,能源消費方式和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2024年5月,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對2023年度生態環境領域激勵表揚城市典型經驗做法給予通報表揚的函》,從全國選出31個城市,就其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地方實踐、加大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創新力度、促進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等方面的典型經驗做法予以表揚和推廣。我市位列其中,這也是我市首次獲生態環境部通報表揚。

  “十四五”時期,盂縣成功創建第七批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礦區成功創建第二批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高新區入選第一批城市和産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各縣(區)及高新區生態建設成績亮眼,為全市生態築基戰略持續增光添彩。(溫榮鑫 馮濤)

【糾錯】 【責任編輯:王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