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11月7日電(王俊玲)11月4日——6日,2025新華網思客年會在山西省臨汾市舉行。其間,參加思客年會的嘉賓在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調研。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臨汾抓住了戰略性文化創意産業機遇,可以積聚大量微短劇創作資源,同時宣傳臨汾、擴大影響力,甚至可以通過微短劇將影響力拓展到全球。
作為山西省的一個地級市,以工業産業見長的臨汾在2024年“一腳踏入”了微短劇産業的熱潮。從2024年9月開始建設微短劇基地到目前,臨汾市已吸引66家公司落地,拍攝微短劇170多部,上線98部,全網播放量破40億人次,並且先後榮獲“金鵬指數·2024年中國微短劇基地排行TOP10”“年度微短劇上鏡城市”等在業內頗具含金量的榮譽,産業發展漸入佳境。
線上小屏撬動線下産業
相較於從微短劇本身獲得收益,臨汾更看重其將“線上流量”高效轉化為“線下經濟”的能力,更注重産業的鏈式發展,着重打造完善的微短劇産業生態體系。
群演、服裝、粧造、設備租賃、演員培訓、後期製作、城市IP增值、文旅帶動等相關産業的發展,讓微短劇給這個城市帶來更多可能性,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臨汾微短劇産業的起步,更像是承接産業轉移,以性價比更高的場景和人力成本、優質的營商環境、特色區域文化等,吸引影視企業從成本相對較高的城市轉戰臨汾,開啟臨汾微短劇産業鏈的建設。
位於市區的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總面積2萬平方米,由臨汾經濟開發區區屬國企山西昭新科技發展公司(以下簡稱“昭新科技”)負責日常管理運營。
在微短劇基地剛剛建成時,臨汾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白建成就提出:“要快速構築起一站式、全鏈條的微短劇産業生態體系,以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完善的産業配套吸引微短劇企業入駐基地,逐步形成産業集聚效應,推動微短劇産業高質量發展。”
昭新科技針對每個企業,安排專人負責落戶企業營業執照領辦或代辦,只需要一個工作日就能辦好工商註冊、刻印公章、稅務登記、銀行開戶等業務,實現企業開辦一日辦結;同時還為入駐企業提供微短劇劇本內容審查、開機儀式策劃、群演招募、協調拍攝場景、對接吃住行和服化道的“一條龍”服務。昭新科技的員工常常充當劇組的免費“本地外聯”,讓劇組將精力全部放在拍攝上。
昭新科技總經理李臻説,“有上下游企業和配套服務是微短劇劇組‘扎堆兒’的理由,我們也是從這裡入手,讓企業在短期內落地臨汾,並且迅速展開業務。”

劇組在汾城古鎮拍攝。新華網發
“微短劇資金投入小、製作周期短,但是其撬動的産業鏈卻是超乎想象。除了産業鏈的完善,消費帶動也很明顯。”李臻介紹説,“臨汾經濟開發區四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9個月拍攝了70多部短劇,最多時候有8個劇組在同時拍攝,酒店、盒飯、車輛租用、群演費用等消費是很可觀的。”
臨汾海峰影視製作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墨正逐步將公司的後期製作也放在臨汾本地。“一部劇平均按80集計算,一集製作費用300元,公司從7月到年底計劃拍50部劇,僅後期這部分投入就是100多萬了。”
目前,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已經形成覆蓋全域、資源共享的400余個場景資源庫。通過對山西師範大學舊址、澇洰河生態公園國學館、金域王府售樓部等閒置場地或者低效利用空間改造,與酒店、樣板間、商場等符合現代都市生活場景的場地達成戰略合作,臨汾不斷豐富場景資源。
近年來持續推進的城市“雙品質”建設也為微短劇提供了拍攝場景。臨汾市堅持“城市即片場”,增加貢院街、財神樓、古城墻等地標拍攝場景,深度挖掘並系統整合旅游景點、人文古跡、傳統古村落等資源,打造覆蓋全域的特色拍攝場景群。
“汾河公園、澇洰河公園都適合取景,只需要美術道具老師稍微佈置一下就可以拍攝。”陳墨對於豐富易得的拍攝場景十分滿意。
産業鏈驅動就業鏈
隨着微短劇産業鏈的逐步建立、完善,編劇、策劃、版權商務與運營、製片、導演、演員、攝影、燈光、服化道、場務、剪輯、群演、設備租賃、投放與分銷運營、演員培訓等因微短劇而産生的新就業崗位出現。各類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形成了良好的就業拉動效應。
截至目前,臨汾微短劇産業累計使用群演超萬餘人次、直接解決數千人就業,輻射帶動數萬人就業,還為入駐的企業及配套服務公司吸納了大量員工,形成了完整就業生態。産業帶動就業成效逐步顯現,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裏重霄是臨汾人,專業長劇演員,在上海、北京拍戲12年了,2024年12月開始在臨汾轉型拍攝短劇。
“挺幸福的,從來沒想過我能在家門口找到拍戲的工作,以前跟着劇組跑,是北漂、橫漂、滬漂。”裏重霄説,“在大城市多少會焦慮,面試通勤時間長,前期溝通、等待久,生活成本高。”
從群演、群眾特約演員,到女二、女一,轉型短劇不到一年時間,裏重霄在臨汾已經拍了30多部劇。“現在一個月能參演七八部短劇,收入跟在北京的時候差不多,不努力對不起這麼好的市場。工作帶給我生活的物質基礎,能和家人團聚,能幹自己喜歡的事業,我內心富足。”裏重霄頗有感觸,“希望大家都能回來。”

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的醫院場景。新華網發
不僅專業演員可以在臨汾拍劇,當地群眾更是通過群演經紀公司,找到了增收的“新劇本”。
臨汾市米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一家群演經紀公司,已經有7000多人的群演資源了。該公司總經理賈林祥曾經是一名成熟的選角導演,在北京工作多年。
“剛開始找10個群演都很難,我們是通過小紅書、抖音各種渠道發布需求信息,慢慢積累起來的群演資源。”賈林祥説:“群演經紀公司一方面為劇組提供群演培訓和服務,另一方面更要保障群演的利益。”
據李臻介紹,以目前的短劇拍攝量來測算,一天大約要用到百十人的群演,這對於就業是一個很大的帶動。
後期製作、粧造等都是微短劇産業的重要環節,就業帶動力也不容小覷。
“這個比較新鮮的行業對年輕人吸引力很大。”陳墨説,“拍一部短劇大概需要六七十人,這裡面不包括後期人員。我們在臨汾也建立了後期團隊,目前已經招收了30多人了。管理、統籌等崗位都在向本地傾斜,要保證公司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員都是本地人,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來就業創業。”
於10月正式啟動的伊凡美學臨汾校區,以粧造服化培訓為主,其瞄準的就是臨汾微短劇産業所帶來的粧造人才需求缺口。
“微短劇需要粧造人才,我們有專業人員進行培訓,‘訂單式培訓’讓學員可以就地就業。”伊凡美學負責人説。
為此,臨汾市將形象設計師培訓納入了“職業技能培訓職業(工種)目錄”,以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的精準性、有效性。
“燕歸巢效應”顯現
除了家鄉情懷,臨汾市用日漸完善的微短劇産業鏈和優質營商環境,構建着“回得來、留得住、發展好”的生態,給了臨汾籍企業家“歸巢”的信心。
“臨汾海峰影視製作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墨、臨汾經濟開發區四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曹祿洋、山西華堯文化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欣悅、山海文化傳媒(山西)有限公司總經理崔軼岩、臨汾市米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賈林祥,都是臨汾本地人,都是‘喊回家’的。”李臻笑着説。
山西華堯文化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欣悅見證了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從爛尾樓到滿足入駐條件的過程。
“我們是較早落地微短劇基地的企業。”李欣悅説,“短劇為我們創造了平台,讓服裝業務向戲服定制拓展,演員穿上我們的服裝本身就是為我們做廣告、做推介。”

劇組在臨汾經濟開發區甘亭工業園區晶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取景拍攝。 新華網發
海峰影視有限公司是一家新三板創新型影視文化上市公司,是國內微短劇領域兼具規模與影響力的頭部內容供應商。
“在商言商,我們做企業肯定要考慮成本,在臨汾拍攝場地好協調,場景豐富,群演成本低,政府辦事效率高,公司的資金投入和時間成本都降下來了。”陳墨坦言,企業落地臨汾既有家鄉情懷,也看重發展環境和前景。
臨汾海峰影視剛剛在當地購買了20輛新能源車,用於劇組服裝、器材、道具等的運輸。“微短劇的精品化趨勢只是讓這個行業升級,會篩選留下優質的企業。”陳墨對未來發展很有信心,“我們踏踏實實地在家鄉安營紮寨,公司已經規劃在臨汾投資建設影視基地了,以年代景和古裝景為主。”
除了企業、人才的回流,隨之回流的還有新理念。
山海文化傳媒(山西)有限公司總經理崔軼岩,也是一名粉絲200萬的短視頻博主。他不但將公司落在了臨汾,也將他在短視頻領域的豐富資源和精益求精的理念帶回了家鄉。
“要應對微短劇精品化的挑戰,需要快速提升導演、編劇、演員等的專業能力。我們所做的就是培養有審美、有價值觀的創作人才。”崔軼岩在培訓從業者的過程中,時常糾結於“精品化的理念是否已經完整地傳達給學員”。
隨着與多個行業的深度融合,站在“風口”的臨汾微短劇産業正努力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産業生態,促進專業化、精品化發展。
正如李臻所言,未來,臨汾微短劇産業的良性發展,必然是從“以服務換落地”走向“以生態留住産業”、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的真正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