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泓清水入黃河”再添新進展
我省多項目落地守護粼粼碧波
10月20日,山西晚報·山河+記者從省生態環境部門獲悉,我省“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迎來多項關鍵進展,汾東污水處理廠水質提升工程、城南污水處理廠水質提升工程先後通水,太榆退水渠小店段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為我省生態保護注入強勁動力。
汾東污水處理廠水質提升工程是省重點工程,也是“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的關鍵項目。該項目佔地45畝,建築面積超6500平方米,包含15個單體,年處理污水能力達12775萬立方米(約合35萬噸/日),服務面積115平方千米。工程建設期間,參建單位克服地下水位高、交叉作業密集、高溫頻發等挑戰,8月初完成主幹管網對接碰口,8月中旬實現7個主要單體主體結構封頂,且全程落實“六個百分百”環保要求,實現安全生産零事故。項目採用“活性炭吸附再生”工藝,新建硝化濾池等設施強化氨氮去除,投産後出水水質達地表水Ⅲ類標準。
同期,城南污水處理廠水質提升工程也於近日正式通水。該項目位於太原市小店區平陽南路嘉節村東的城南污水廠內,通過工藝提標升級實現水質達標。工程重點針對氨氮、總磷、化學需氧量三大主要污染物,在生物池好氧區投加填料強化氨氮去除,將原混合-反應-沉澱池改造為磁混凝沉澱池強化總磷去除,同時新建臭氧催化氧化池強化化學需氧量去除。其中,磁混凝技術借助磁粉和磁場提升污染物降解效率,臭氧催化氧化法則通過生成羥基自由基去除難降解污染物,兩項技術為水質提升提供關鍵支撐。
太榆退水渠小店段水質提升項目建設及試運行已圓滿完成。項目分段建設8.3千米主槽,設置22座擋水堰、1座沉砂池,同步布設水質凈化系統及配套設施,涵蓋膜組件佈置、淤泥處理、拋石擠淤等多道工序。作為全省首次將膜曝氣生物膜反應器(MABR)技術應用於河槽動態凈化的項目,其通過生物膜吸附並分解污染物,對污水進行高效凈化,不僅大幅提高了污水處理效率,也有效降低了能耗與資源消耗,實現了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如今,渠岸綠化成型,還吸引白鷺、野鴨等水鳥棲息。
我省堅持治管並重,一體推進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不斷改善水環境質量。2024年,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顯著提升,94個地表水國考斷面全部達到四類及以上水質,優良水體比例為94.7%,其中汾河入黃口廟前村斷面首次達到三類水質。今年上半年,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96.8%,同比提升8.5個百分點。其中汾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90.5%,同比提升19.1個百分點;汾河入黃口廟前村斷面保持在優良水質。(記者 武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