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聆聽時空深處山西古建的“聲音”
《無聲大言:時空深處的山西古建》新書發布

“那一天,夕陽西下,我等着人流褪去,我突然發現,原來,佛光寺的氣場在人跡沓渺處……”10月10日,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天津文學院簽約作家王芳新作《無聲大言:時空深處的山西古建》新書發布會暨創作分享會在太原成功舉辦。此次活動由三晉出版社、山西省作協社聯部聯合主辦,山西順天立大健康産業集團有限公司承辦。
《無聲大言》以山西12處木結構古建築為主線,串聯起一場跨越7個朝代、長達664年的古建巡禮。從前期籌劃到作品呈現,王芳數次實地走訪調研,尋找她心中的“建築意”。最終精選出佛光寺、天&庵、鎮國寺、晉祠、華嚴寺、應縣木塔、開化寺、崇福寺、永樂宮、牛王廟戲&、崇善寺、飛雲樓等12處古建築,並將這些古建瑰寶放置其誕生的歷史語境中,讓木構“無聲大言”。
三晉出版社副總編輯閻衛斌&&,時隔6年之後,再次攜手王芳共同打造這樣一部著作,既是挑戰也具有極其深刻的意義。山西大地上的古建築具有極高的價值,堪稱為“中國古建築博物館”。當前,關於古建築描述的作品大多數是以技術、知識、高清圖片等方式呈現,迫切需要一部以文化觀照的敘事方法來解構古建築。該書從歷史場景、文化內涵以及精神世界等方面深層次呈現,讓那些“無聲”的古建築,發出最有力的時空迴響。
現場,嘉賓們分別從不同角度對本書出版進行發言。著名作家蔣殊&&,王芳是一位擁有堅定文學理想、勤奮刻苦的寫作者。她通過回溯王芳老師過往的文學作品,清晰地勾勒出其文學創作脈絡的演進軌跡。蔣殊介紹,從戲曲再到古建,王芳作品內核裏深埋着對腳下土地的熱愛。《無聲大言》既是對表裏山河山西代表性的木構建築發聲,也是蘊藏着濃郁的愛,它是一部有靈魂、有筋骨、能夠讀者共鳴的文化佳作。
中國趙樹理研究會會長楊佔平對《無聲大言》給予高度肯定。他&&,這本書是“非虛構寫作”,作品強調現場感、普通人視角與思想深度,區別於傳統報告文學,是對當代散文的重要拓展。從選題來看,王芳既尊重歷史、建築學已有的定論,又能夠巧妙地運用文學寫作手法把無聲的古建寫得“活”起來。同時,對12處木構古建築的精選,也恰是體現了作者本身的決斷力、思考力。
對話
王芳:觸碰時空深處的文明,從山西古建開始
從佛光寺開始,到飛雲樓收尾。
在《無聲大言:時空深處的山西古建築》書中,收錄了山西的12處古建築,橫跨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涉及太原、長治、晉城、臨汾、運城、大同、朔州、晉中、忻州9個市。
穿梭時空,這些木構古建築到底從哪來?為什麼叫這個名稱?前世今生有哪些故事?新書發布會後,山西晚報·山河+記者專訪了王芳,探尋新作創作的幕後故事。
山西晚報:創作《無聲大言:時空深處的山西古建築》的初衷從何而來?為什麼會選擇木結構建築為題材?
王芳:受2021年山西古建築雨災的觸動,我寫下《三晉建築意》一文,也是這本書序的開篇,創作這本書的最初動機。山西大地上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古建築更為甚,而木結構建築本身更為脆弱,保存不易,所以內心萌生的念頭和想法,就是選擇木結構建築而寫,為它們而作。
山西晚報:為什麼説古建築是伴隨着文明而生?
王芳:從建築到建築意,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古代用於生存、生活、祭祀、懷祖、埋葬等行為的建築物,在上千年傳續中,天然地保存着中國古人的倫理、道德、環境、理想、歸宿等信息,它們也是天人合一的物化體現,承載着璀璨的文明。
山西晚報:創作過程中,也是您不斷走近古建築的過程,有哪些直擊您內心的瞬間嗎?
王芳:這太多了。比如説我獨自一人在佛光寺,一直待到人潮褪去,看著佛光寺東大殿前盤旋的鳥兒,才發現佛光寺的氣場在人跡沓渺處;在崇福寺,我也是整天待在那裏,靠近古建築,聽到天地之間古建築的聲音,也聽到時空的對話。抵達永樂宮,我從原址走到現址,也收穫很多,站在原址前,我看到了黃河,想到了呂洞賓情境。很多片刻,都是深深觸動內心……鋪陳在三晉大地上的建築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山西晚報:如何能夠完成這樣系統、全面、生動的古建創作呢?這些寫作素材從何而來?
王芳: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每年有一個讀書筆記,能夠寫出這樣的題材,一定是來源於強大的閱讀,我做了幾十年的積累,日復一日都是通過閱讀;其次,大家都説我經常“出走”,其實這也是我在閱讀山河這座大山,走在路上、實地奔走,都會給我很多的積累和啟迪。
山西晚報:寫作的時候,您主要考慮的是哪些?為自己而作,還是為他人而作?
王芳:其實,堅持寫作就是從我本心出發,我會寫到“詞窮”、寫到“激情澎湃”才停下來,我會寫出溫度、情感,更會讓讀者感受到我的真情實感。
山西晚報:這本書創作背後有什麼遺憾或者期許嗎?
王芳:我希望這本書能被大家看見。希望讀者們會説這本書內容豐富、生動。書中選取的12處木構古建築,是我用心挑選的,也希望讀者們能感受到其中的“建築意”。
山西晚報·山河+記者 孫佳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