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報製作:王怡靜
新華社太原10月8日電(記者張哲)“能約到國慶這天的票,真的很幸運!”10月1日,山西博物院門前,從福州專程趕來的王女士難掩激動。如今,像王女士這樣將博物館作為旅行首選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國慶前夕,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熱門場館的網絡預約名額早已約滿,一票難求的景象,成為這個假期獨特的文化景觀。
一張門票之下,逛博物館暫且隔絕了紛繁人群的喧擾,成為年輕人節慶期間療愈身心的場所,一場一萬步打底的逛博物館之旅,成全了一次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雙向奔赴。
在晉祠博物館蒼勁的周柏下,一位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的“95後”道出了自己的心聲:“有時候壓力大,就來這裡走走。看著這些歷經千年的建築,想到古人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依然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蹟,自己的那點煩惱似乎也算不上什麼了。”

晉祠博物館講解員身着宋代侍女服飾為游客講解景點。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
這座擁有三千年歷史的祠廟園林,以其開闊的空間和寧靜的氛圍,成為年輕人的心靈棲息地。而晉祠博物館在節慶期間推出的“盲盒式宋代侍女講解”,讓九位身着宋服的講解員以第一人稱講述歷史,更令穿越時空的對話變得真實可感。
走進博物館之前,許多年輕人早已在線上完成了“預習”。某社交平台上,博物館相關筆記超過1100萬條,“去博物館看展”這個關鍵詞一度成為節慶期間的流量密碼。先線上“種草”,再去實地游覽,逐漸成為了年輕人逛博物館的新方式。
讓文物活靈活現地“演我本人”,讓高冷的館藏文物變得親切可人——“線上營業”的博物館也越來越受到年輕人青睞。很多年輕人深入博物館發掘“顯眼包”,豐富自己的表情包“庫存”。大同市博物館的彩繪陶人面鎮墓獸被配上“不聽不聽”的文字,嚴肅的石雕武士像變身“太難頂了”,這些跨越千年的“表情包”恰如其分地表達着當代人的情緒。
當線上“種草”轉為線下“打卡”,科技的賦能更讓博物館體驗煥然一新。在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VR技術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北齊貴族的宴飲盛況;互動投影墻上,輕輕撥動手指就能與畫中樂伎共奏一曲。來自廣東的“90後”游客朱俊機邊拍攝穹頂環幕邊讚嘆:“太震撼了!”

游客在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體驗墓壁畫互動墻。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
據北齊壁畫博物館館長王江介紹,博物館始終堅持“文物+科技”的布展思路,通過數字影像、三維動畫等技術,營造出“人在畫中游”的奇妙感受。據網絡預約統計顯示,國慶期間這裡30歲以下的游客佔比超過六成。
文創成“頂流”,文物也可以“好玩”。節慶期間,山西博物院的“睡個午覺”系列盲盒成為爆款,將鎮館之寶晉侯鳥尊與明代金錠文物巧妙結合,讓文物在睡袋中“午休”的創意令人會心一笑。“網上都説山西人愛午睡,於是我們就研發出了這款文創産品。”山西博物院院屬晉觀公司副總經理呂婧解釋道。
據國家文物局數據,2024年全國博物館文創産品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3.7%,這些承載着文化基因的創意産品,正悄然成為連接古今的紐帶,成為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的新窗口,助推經濟效益和文化傳承的雙贏。

圖為山西博物院文創産品“睡個午覺”系列盲盒。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
從製作表情包到深度研學,從線上“雲游”到線下打卡,年輕人選擇在國慶期間走進博物館,既是在“游歷山河”中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在用特殊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
當古老的文物通過新的技術、新的表達重新“活”過來,當靜默的歷史被賦予生動的當代敘事,博物館不再僅僅是文物的存放地,更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創新的文化場域。這個雙節,無數年輕人選擇的博物館之旅,不僅掀起了假期的文博新熱潮,更延續了一場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