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識和論治-新華網
新華網 > 正文
2025 09/23 14:42:35
來源:山西日報

中醫學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識和論治

字體:

  山西中醫藥大學中醫腦病學山西省重點實驗室 張俊龍 榮遠航

  9月21日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

  今年的活動主題:早防早治 守護認知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作為老年期癡呆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主要表現為記憶障礙、認知功能下降和精神行為異常,甚至完全喪失自理能力。其起病隱匿,病情呈持續進行性發展,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確,普遍認為是由遺傳、環境及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癡呆發病率為5.1%,其中3.2%是阿爾茨海默病。隨着人口老齡化加劇,AD的流行病學負擔日益加重,給患者和家庭帶來巨大的痛苦與挑戰。

  現代醫學通常將AD的病程劃分為三個階段:臨床前期、輕度認知損害期和癡呆期。由於病因與發病機制未明確、早期症狀隱匿,AD的治療當前面臨諸多困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狀或延緩病情進展,且長期服藥可能出現耐藥性或副作用;新上市的靶向藥雖短期觀察效果較好,但僅對輕症患者有效,且價格昂貴,使得很多患者難以承受。中醫藥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獨特理論優勢和多靶點、多通路的作用機制優勢,有望為AD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中醫理論認為,AD病位在腦,病機的關鍵在腎,與肝及脾胃功能密切相關,是人體整體機能失調的結果,強調整體辨治,彌補了當前單一靶點治療的局限。本文系統闡述AD的病名、病因病機和辨證論治,從而為從不同階段、不同病機干預AD提供中醫學的系統思路。

  A 阿爾茨海默病的中醫病名

  在中醫學病名體系中,沒有阿爾茨海默病這一病名。基於AD的核心臨床表現,多將其籠統地歸屬於中醫“癡呆”範疇,但我們認為這種歸類方式並不能充分涵蓋AD病程中動態演變的症狀譜,難以全面反映疾病不同階段的差異。根據AD的階段性症狀特徵,可將其歸屬於中醫學的“健忘”“癡呆”“癲狂”等疾病,需結合臨床分期、症狀表現進行對應與辨證,方能更客觀、全面地體現AD的病理本質與證候演變規律。

  | 健 忘 | 記憶衰減的初始表現

  在中醫理論體系中,AD的臨床前期、輕度認知損害期的症狀屬於中醫學的“健忘病”。明代醫家戴思恭曾説:“健忘者,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清代醫家唐容川在《血證論》中寫道:“健忘者,適然而忘其事,盡心力思量不來,凡所言行,往往不知首尾。”中醫認為,腎主藏精,生髓充腦,腦為髓之海,若腎精虧虛,髓海失養,就容易出現記憶力減退等症狀。正如《黃帝內經・靈樞》所説:“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患者可能會有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腎虛的伴隨症狀,舌象多表現為舌質淡、苔薄白,脈象細弱。

  | 癡 呆 | 認知與行為的全面退化

  隨着病情發展,AD在中醫學裏就進入了“呆病”“癡呆”範疇。此時病情有了明顯的進展,除了記憶障礙持續加重外,還會出現語言障礙、認知功能嚴重受損等情況。正如《石室秘錄》記載:“呆病如癡,而默默不言也,如饑而悠悠如失也,意欲癲而不能,心欲狂而不敢,有時睡數日不醒,有時坐數日不眠,有時將己身衣服密密縫完,有時將他人物件深深藏掩;與人言則無語而神游,背人言則低聲而泣訴,與之食則厭薄而不吞,不與食則吞炭而若快。”中醫認為,此階段除了腎虛的基礎外,還存在痰濁、血瘀等病理因素。脾為生痰之源,若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水濕內停,聚而成痰,痰濁上蒙清竅,就會影響腦神的正常功能。《景岳全書・雜證謨》中提道:“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鬱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惑,或以驚恐,而漸致癡呆。”瘀血則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阻滯腦絡所致,瘀血內阻,腦絡不通,腦失所養,也會加重癡呆的症狀。

  | 癲 狂 | 精神行為的嚴重失常

  到了AD的中重度期,患者出現的精神行為異常症狀突出,在中醫上常表現為“癲狂”狀態。其中,癲證以沉默癡呆、語無倫次、靜而多喜為特徵,狂證以喧擾不寧、躁妄打罵、動而多怒為特徵,與AD晚期所出現某些行為失控症狀相似。患者會出現性格和情緒的改變,原本溫和的人可能變得易怒、焦慮、抑鬱,或是情緒淡漠,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有的還會出現幻覺、妄想,比如無端懷疑家人偷自己的東西;行為上會有重復動作,如反復開關門、不停踱步等。同時,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漸喪失,完全依賴他人照顧日常生活起居。從中醫病機來看,此時多為虛實夾雜,除了腎虛、痰瘀等因素進一步加重外,還可能出現肝鬱化火、痰火擾神等情況。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火與痰結,上擾心神,就會導致神志異常。

  B 阿爾茨海默病的中醫病因病機

  AD的發生常常是先天稟賦、後天調養、情志變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失常、腦竅失養的複雜病理過程。其中,尤其強調腎精虧虛的基本病理基礎,重視痰濁瘀血病理産物的積聚、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同時認為先天稟賦對AD發生具有潛在影響作用。

  | 衰 老 | 腎精虧虛的病理基礎

  中醫理論認為,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海。隨着年齡的不斷增長,人體的腎精會逐漸虧虛,腎虛的程度也會日益加重。當腎精不足時,髓海得不到充足的滋養,就會出現腦轉耳鳴、頭暈目眩、記憶力減退等症狀,這為AD的發生奠定了病理基礎。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隨着年齡的增長,大腦的神經細胞也會逐漸出現退行性變化,神經遞質的合成和釋放減少,這與中醫理論中腎精虧虛導致髓海失養的觀點相契合。在臨床實踐中也可以觀察到,AD患者多為老年人,且常常伴有腰膝酸軟、耳鳴耳聾、發脫齒搖等腎虛的表現。

  | 久病留邪 | 痰濁血瘀的病理積聚

  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會産生痰濁、血瘀等病理産物,這些産物就如同體內的“毒邪”。若疾病遷延不愈,這些毒邪會逐漸在體內積聚,阻滯清竅,導致腦神失養,從而引發癡呆。清代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指出:“氣血凝滯腦氣,與臟腑氣不接,如同做夢一樣。”形象地説明了瘀血阻滯腦絡與癡呆發病的關係。臨床上,一些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的患者,由於長期疾病的影響,體內痰濁、血瘀等病理因素積聚,罹患AD的風險也相對較高。

  | 久鬱不解 | 情志失調的致病作用

  長期的情志不暢,氣鬱化火,火熱之邪會灼傷陰液,導致陰虛陽亢。情緒的持久刺激還會使人體的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紊亂,進而影響腦神。明代張景岳在《景岳全書・雜證謨》中提道:“癡呆證,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鬱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貳,或以驚恐,而漸致癡呆。”可見,長期的精神壓力、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都可能成為AD發病的誘因。

  | 稟賦異常 | 先天因素的潛在影響

  中醫所説的稟賦異常,類似於現代醫學中的遺傳因素。西漢戴德《大戴禮記》記載:“慧種生聖,癡種生狂。”説明當時之人已認識到該病的遺傳性。先天稟賦不足,人體的臟腑功能、氣血陰陽就會存在一定的缺陷,這使得個體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若家族中存在AD患者,其後代可能由於遺傳因素,先天腎精不足,或體內存在某些潛在的病理基礎,在後天的生活中,更容易受到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從而增加患AD的風險。《黃帝內經·靈樞》雲:“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腦髓生成不足,為AD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C 阿爾茨海默病的中醫辨證論治

  中醫認為,AD是“本虛標實”的複雜性疾病,本虛以腎精虧虛、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為核心,標實則以痰濁蒙蔽、瘀血阻滯、火熱擾神為要。基於“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則,採用不同治法,其中尤應重視補腎填精、調養脾胃和化痰祛濁。補腎填精以充養髓海,為腦神提供物質基礎;調養脾胃以健運氣血、杜絕痰濁生成之源;化痰祛濁則可清除蒙蔽腦竅的病理産物,改善認知障礙與神志異常等核心症狀。無論何種治法,中醫藥對AD的早期干預均至關重要,儘早介入可及時調控臟腑失衡狀態、阻斷病理産物積聚,延緩病情向中晚期進展,最大程度保留認知功能與生活自理能力。

  | 本虛證 |

  1. 腎虛型 患者常見腰膝酸軟,腰部就像被重物墜着一樣,酸軟無力,上下樓梯、長時間行走時症狀明顯加重;頭暈眼花,看東西時常覺得模糊不清,眼前好像有一層霧,還會伴有耳鳴;男性可能出現性功能減退,女性則可能月經不調;舌象表現為舌淡,舌苔滑潤,脈象尺脈弱。治以補腎填精、生髓健腦法,方選地黃飲子、生慧湯、六味地黃湯、金匱腎氣丸等,重用熟地黃、山茱萸等藥物補腎益精。

  2. 脾虛型 患者神疲乏力,提不起精神,稍微活動一下就氣喘吁吁;食欲不振,納呆,甚至噁心嘔吐;大便溏薄,次數增多;舌淡,舌苔薄白,關脈弱。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水谷和水濕。脾虛則運化失常,水谷不能化為精微物質輸送到全身,氣血生化不足,腦失所養,從而加重AD的症狀,正如清代醫家陳士鐸評價本病:“起於肝鬱,其成由於胃衰。”通過健脾益氣的中藥調理脾胃功能,同時配合飲食調理,如方選生氣湯、六君子湯等,食用山藥、芡實、薏苡仁等健脾食物,患者的消化功能改善,精神狀態也會有所好轉,一定程度上延緩認知功能下降速度。

  3. 氣血不足型 患者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站立或起身時,會突然感覺頭暈目眩,眼前發黑;心悸失眠,晚上睡覺時心跳加快,難以入睡,即使睡着也易驚醒;肢體麻木,尤其是手指、腳趾等部位;舌淡苔白,脈細弱。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血不足則無法上榮於腦,腦部得不到充足的營養供應,導致腦功能減退,出現認知障礙。臨床治療時,通過補氣養血的中藥,如八珍湯、歸脾湯、轉呆丹等,補充氣血,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患者的頭暈、乏力等症狀會有所緩解,對認知功能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標實證 |

  1. 痰濁型 患者常常感到胸悶,就像胸口壓了一塊大石頭,呼吸不暢;口中黏膩,感覺有痰黏在喉嚨裏,咳不出也咽不下去;舌苔厚膩,脈象滑。由於脾失健運,水濕凝聚成痰,痰濁蒙蔽清竅,導致腦神失聰,出現認知障礙。患者表現為記憶力減退明顯,反應遲鈍,思維混亂。所謂“治呆無奇法,治痰即治呆也”,臨床治以化痰開竅法,如菖蒲鬱金湯、洗心湯、逐呆仙丹,清除體內痰濁,可使患者的精神狀態得到改善,認知功能有所提升。

  2. 血瘀型 患者會出現頭痛,疼痛的部位固定不移,疼痛性質多為刺痛;面色晦暗,口唇發紫;舌體有瘀斑或瘀點,舌下脈絡迂曲、增粗,脈象澀。瘀血阻絡,腦部氣血運行不暢,腦絡不通,腦失所養,進而引發AD。患者除了認知功能障礙外,還可能伴有肢體麻木、活動不利等症狀。治療採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血府逐瘀湯、通竅活血湯等,改善腦部血液循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症狀,延緩病情發展。

  3. 熱盛型與陽亢型 熱盛型患者常表現出煩躁不安,情緒容易激動,面紅目赤,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舌苔黃燥,脈數。陽亢型患者則多有肝火旺的表現,如頭痛劇烈,以兩側太陽穴部位為主,耳鳴如潮,還可能出現幻覺,看到或聽到不存在的東西或聲音,舌體紅,舌苔薄黃,脈弦。無論是熱盛還是陽亢,都會導致火熱上擾神明,引發精神症狀,加重AD患者的病情。在臨床治療中,對於熱盛型患者,常用清熱瀉火的中藥,如黃連解毒湯等;對於陽亢型患者,則採用平肝潛陽的方法,如天麻鉤藤飲等,以緩解患者的症狀,改善精神狀態。

  D 中醫藥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前景與展望

  中醫藥整體把握“健忘”“癡呆”“癲狂”的階段演變規律,從多維病機中探尋治療靶點,為AD防治提供了獨特視角。

  山西中醫藥大學腦病學研究團隊以“維護腦健康、防治腦疾病”為目標,圍繞A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對中醫腦理論現代科學內涵的生物學機制、基於中醫經典名方的腦保護藥品研發和臨床診療等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在1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下,團隊30多年來聚焦地黃飲子防治AD的作用機制開展了研究,從改善學習記憶障礙、調節鈣離子信號途徑、調控外泌體、改善突觸可塑性、改善糖代謝、激活能量代謝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在臨床實踐中,重視腎精虧虛的關鍵病機,以加減地黃飲子作為主要干預方劑,並將西藥納入中藥的論治組方體系中,組建中西藥聯用的合方,如在輕度至中度AD患者中,用甘露特納膠囊、多奈哌齊聯合地黃飲子加減,在改善認知功能、緩解精神症狀、延緩病程進展方面展現出優勢。通過中西醫結合、病證互參,達到標本兼顧、提高臨床療效的目的,為中西醫結合治療AD提供了可複製的臨床範式。

  未來,隨着方藥作用機制的深入闡釋,以及中西醫在早期篩查、干預方案制定上的融合,中醫藥將在AD早防早治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為健康人群提供“未病先防”的養生調護方案,也為輕度認知損害人群提供“既病防變”的個性化干預策略,為老齡化社會下的腦健康守護注入中醫智慧與力量。

  本報記者 秦 洋整理

【糾錯】 【責任編輯: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