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雷雨天氣過後“雷暴哮喘”來了

“體驗到了瀕死感。”“凌晨1點去輸液,輸到3點多。”“突然開始咳嗽,差點兒把肺咳出來。”“就不能躺下,一躺下就喘不上氣。”“昨晚醫院都排不上號。”“凌晨去了醫院,醫生給推薦的藥,但沒買到。”“學到了新名詞‘雷暴哮喘’。”……9月9日一早,省城不少人的社交平台曬出了自己前一晚的就診經歷,其中大部分是過敏性鼻炎患者,而他們的種種不適,最終都歸結為同一個原因——“雷暴哮喘”。
什麼是“雷暴哮喘”?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患者同一時間段感到不適?各醫院的就診情況又如何?山西晚報·山河+記者進行了採訪。
一陣雷雨過後醫院患者激增
從網友們發布的短視頻裏看到,包括山西省兒童醫院、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山西白求恩醫院(同濟山西醫院)、山西省人民醫院在內的多家醫院,9月8日21時以後,因為咳嗽、喘不上氣等原因就診的患者增多,急診等待治療的患者也排起了二三十米的長隊。
“急診大廳短時間內就診人數近400人。”山西白求恩醫院(同濟山西醫院)過敏反應科張煥萍主任介紹,9月8日,大概從晚上11點開始,急診室就診患者數量開始急速攀升——原因就是雷暴天氣導致空氣中花粉短時間內大量擴散,眾多過敏性鼻炎患者吸入花粉後呼吸道受刺激,引發“雷暴哮喘”。而就診患者中,兒童、中青年佔比較高,另有孕婦患者。絕大多數患者此前已確診過敏性鼻炎,但未給予足夠重視;雷暴天氣發生後,他們突然出現鼻塞、劇烈咳嗽、呼吸困難、無法平臥等症狀,遂緊急前往醫院就診。
9日9時左右,在山西省中醫院呼吸與危重醫學科,走廊裏依然有很多排隊的患者。主任醫師關煒介紹,早上一出門診,患者量可以説是激增,而且基本都是雷暴哮喘導致的。“本來這兩天北方很多城市的花粉濃度就比較高,我昨天看了一下,花粉濃度將近2000,雷暴會使花粉變得更細更小,更容易沉積到我們的肺上,從而引起不適。”他建議,如果有類似的情況,一定要及時用藥,包括霧化、吸入藥物或使用中藥。
10時50分,在山西省兒童醫院,依然能看到不少戴着口罩、手拿某種氣霧劑的家長和孩子。“我家孩子昨天晚上也不舒服,但他沒有喘,家裏有藥也能控制住,我就早上才帶他過來。”該院呼吸內科張俊艷&&,幾乎從每年的8月開始,呼吸科接診的哮喘病人就開始增多,“昨天上午我出診,有30多個患者,但可能有一半的患者和過敏相關。”
11時45分,在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的走廊裏,已接近下班時間,但仍有不少患者守在診室門口等待治療。該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成麗英粗略統計,從8日晚上9點開始,截止到9日下午3點,因為“氣喘”“呼吸困難”“咳嗽”的患者,醫院南院區8日晚接診了120多例,9日上午的還沒有統計完全;五一路院區則接診130多例患者,加上呼吸科、耳鼻喉科等,估計有近300人可能是因為“雷暴哮喘”而就醫的。“大部分患者在經過霧化治療後好轉回家,但一些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就進行了急救。”成麗英説,從醫18年的她,很少碰到這種患者大規模來就診的情況。
為什麼會出現“雷暴哮喘”?
關於“雷暴哮喘”,一般認為是指雷暴天氣誘發的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急性發作,症狀嚴重且病情發展快,一般表現出群體性,且在花粉高峰季易發,其原理可以簡單地概括為:雷雨天氣,風把花粉、黴菌等過敏原吹至高空後,被雷暴擊碎成更細小的微粒,更容易被人體吸入,出現咳嗽加重、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哮喘症狀。
山西晚報·山河+記者在中國天氣網上查詢到了省城近一週的花粉數量,這是由中國天氣網聯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共同發布的,花粉數值達到501-800粒/千平方毫米,發生過敏的幾率為“很高”;≥801粒/千平方毫米,發生過敏的幾率則為“極高”。記錄顯示,從9月2日到9月9日,省城發生過敏的幾率都“很高”。而從不同檢測花粉濃度的小程序或公眾號上,山西晚報·山河+記者注意到,某公眾號上發布的9月6日到8日的花粉濃度分別為950粒/千平方毫米、986粒/千平方毫米和855粒/千平方毫米;而根據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耳鼻喉科的測定,從9月5日下午5時到8日下午5時,這3天的花粉濃度分別為1825粒/千平方毫米、2127粒/千平方毫米和1675粒/千平方毫米。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不同?“和各醫院或機構所設的觀測點不同有關。”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王艷傑&&。而“雷暴哮喘”的發生,中招者通常是易過敏人群,包括患有過敏性鼻炎或支氣管哮喘的患者,這些人多對草、花粉及真菌過敏。
另外,“雷暴哮喘”的發生,需要滿足3個條件:一有雷雨天氣過程;二有較高的花粉濃度;三患者有過敏體質或有支氣管哮喘病史。所以,季節性花粉過敏引起的季節性過敏性鼻炎是“雷暴哮喘”最敏感的危險因素。有相關機構做過統計,“雷暴哮喘”患者中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的患病率高達60%至99%,其中70%表現為中到重度過敏性鼻炎。
“很多人誤以為雷雨後空氣會被‘洗’得更乾淨,實則不然。”張煥萍特別提醒,夏秋季節空氣中花粉濃度本就較高,雷暴前2小時至雨後3小時是“雷暴哮喘”的高風險時段,在此期間公眾應緊閉門窗、避免外出;一旦出現哮喘症狀且無法自行緩解,需立即前往醫院就診,切勿延誤治療。
醫生給出系列措施來預防“過敏”
張煥萍介紹,過敏性疾病已成為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給患者個人健康、家庭生活及社會醫療資源均帶來嚴重負擔。目前,過敏性疾病的治療遵循“四位一體”方案,具體包括:識別並回避過敏原、規範化藥物診治、特異性免疫治療,以及醫生對患者的疾病教育。張煥萍主任強調,過敏性疾病可防可治,患者在急性症狀得到控制後,需進一步到專業門診接受規範化診治;待症狀穩定、肺功能恢復後,脫敏治療是當前針對過敏性疾病的唯一治療手段,“對症治療與對因治療相結合,才符合過敏性疾病的診療規範”。
要預防“雷暴哮喘”,王艷傑建議,有過敏史,尤其是過敏性鼻炎病史的患者需關注天氣預報,雷雨天氣盡量關閉門窗,待在室內。同時關注“花粉過敏指數”,當花粉濃度高時,過敏患者需在雨後及時洗澡和更換衣物。雷雨後即使陽光普照,過敏患者也應待在室內一段時間,因為雨水蒸發會把大量被雷電擊碎的小小花粉顆粒帶回到近地面空氣中。雨後出門時,過敏患者仍需佩戴好口罩。當戶外歸來時,過敏患者最好將衣物挂在室外,回家後可以用鹽水或清水沖洗鼻腔及面部。“不光是患者本人,如果家中有過敏性鼻炎患者,也建議大家這樣做。”
“有人問,為什麼戴了口罩還是有過敏症狀?”王艷傑解釋,相比普通醫用外科口罩,在花粉濃度較高時,更建議易過敏人群佩戴N95口罩,但要知道,任何款式的口罩都無法百分百攔截空氣中所有的花粉。畢竟花粉還會隨着空氣進入室內,易過敏人群在室內取下口罩仍可能會吸入花粉。而除了通過呼吸道吸入途徑,花粉還可以通過面部、頸部、手部等皮膚接觸引起過敏反應。所以,如果大家已經做好了防範措施,仍出現過敏症狀,就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有效、規範的抗過敏藥物進行治療。
“治療過敏包括三個要素,包括盡可能回避過敏原,在醫生指導下接受有效的抗過敏藥物治療,變應原特異性免疫治療(俗稱脫敏治療)。”王艷傑説,建議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就醫後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治療。(記者 張夢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