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紅色熱土鋪展振興新篇-新華網
新華網 > 正文
2025 07/19 16:54:07
來源:新華社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紅色熱土鋪展振興新篇

字體:

晉綏抗日根據地,橫亙晉西北、晉西南和綏遠大青山三大區域的一片紅色熱土,曾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如今這裡已舊貌換新顏,散發着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這是7月1日拍攝的山西省呂梁市興縣縣城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在晉西北地區的興縣和靜樂縣,近年來依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同時把經濟林産業、雜糧産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支柱産業,不斷拓展農文旅融合新業態,為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活力。

  這是7月1日拍攝的位於山西省呂梁市興縣蔡家崖村的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眼下,興縣蔡家崖村的杏林迎來採摘季。今年6歲的王希堯正跟着家長在果園裏體驗採摘樂趣。“我自己摘的杏吃着可甜啦。”他説。

  王希堯在蔡家崖村杏林採摘園裏品嘗自己採摘的杏。新華社記者 原勳 攝

蔡家崖村杏林種植戶高香連告訴記者,採摘既能讓游客體驗樂趣,還能品嘗到新鮮的杏。她説,他們主要是通過快手直播,吸引周邊的人都來摘杏。“我種了大概有三百棵杏樹,有金太陽、紅太陽、凱特等四五個品種,去年賣了四五千塊錢,今年的産量比去年大,能賣到一萬二三千元。我希望能把蔡家崖的杏銷售到全國各地去,讓全國各地的人品嘗到老區人民的杏。”高香連説。

  山西省呂梁市興縣蔡家崖村村民展示剛採摘的紅梅杏(7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山西省呂梁市興縣蔡家崖鄉蔡家崖村黨支部書記溫永利&&,在北山發展經濟林,村裏還有農家樂設施,下一步村委會計劃帶動老百姓把蔡家崖紅色一條街打造好,讓游客來了有更多的體驗。

  游客正在購買當地村民種植的杏。新華社記者 原勳 攝

參觀晉綏紅色文化景區、果園採摘、吃農家飯、住窯洞……成為不少游客來興縣必“打卡”項目,也帶動周邊農家樂發展。

  在山西省呂梁市興縣蔡家崖村的一處農家樂,工作人員準備飯菜(6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山西省呂梁市興縣蔡家崖鄉蔡家崖村村民牛雨梅告訴記者,村裏開了農家樂,她在那裏打工,一個月工資三千五百元。

  山西省呂梁市興縣蔡家崖村村民牛雨梅(左)和女兒在自家小院內查看棗樹長勢(6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興縣高家村,是作家馬烽和西戎寫下《呂梁英雄傳》的地方。如今,這裡正書寫新的呂梁故事。祖輩以種穀子為生的村民們種上了由中國農科院研發的“中谷19號”等新品種,穗更粗壯,出谷率更高,主要供應給種植大戶王旭邦創辦的雜糧加工廠。

山西晉綏黃河灣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旭邦&&,“現在周邊基地一共有一萬五千畝,給老百姓服務的是一萬畝,整個種植完之後是訂單回收,高於市場價一毛錢每斤,服務六百多戶農戶。”

  山西省呂梁市興縣晉綏黃河灣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小米生産線(7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而在相隔不遠的山西靜樂縣藜麥産業園內,各種藜麥産品令人眼花繚亂,一排排大棚整齊排列。

當地依託“中國藜麥之鄉”品牌優勢,深入實施“特”“優”戰略,以打造“全國藜麥第一縣”為目標,從研發、生産、加工、儲運、銷售、品牌、消費、服務等各個環節對藜麥進行深度開發。

  在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的中國藜麥之鄉産業園內,農藝師郝志峰在日光溫室育種試驗大棚內查看藜麥長勢(7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副隊長李明説,當地培育了自己的藜麥品種“靜藜1號”,規劃種植優質藜麥種植基地兩萬畝,同時帶動散戶分散種植,全縣種植面積在五萬畝左右。“通過發展藜麥産業,總共研發出八大類、六十余種藜麥精深加工産品,全國將近有一半以上的藜麥都是經靜樂縣進行中轉銷售。在老百姓種植的同時最大程度發揮它的觀賞價值,通過打造不同顏色的‘藜麥彩帶’吸引周邊的游客來靜樂縣觀光打卡。”李明&&。

  工作人員正在觀察藜麥長勢。新華社記者 原勳 攝

在興縣,蔡家崖去年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在靜樂,鄉村採摘游、農業觀光游、紅色革命游等多元旅游業態融合發展……晉綏老區依託紅色文化資源與特色農業,豐富農文旅融合新業態,也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活力。

  在山西省呂梁市興縣晉綏黃河灣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展示一款雜糧産品(7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回望來路,晉綏熱土激蕩着滾燙的紅色血脈;立足當下,三晉大地鋪展着壯麗的振興新篇。

  這是位於山西省靜樂縣小康苑移民安置區的就業幫扶車間(7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小康苑移民安置區居民在小區廣場上休息乘涼(7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村民在山西省呂梁市興縣蔡家崖村留影(6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統籌:吳煒玲

編導:何莉

作者:原勳、何莉、麻明磊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