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三屆八路軍文化旅游節舉辦期間,武鄉創新打造研學實踐、沉浸式錶演等新型業態,讓紅色記憶“活”起來。作為一名自記事起就堅持為八路軍無名烈士掃墓的武鄉人,梁效珍分享道,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梁家六代人接力,堅守着為無名烈士老雷掃墓的傳統,80多年從未間斷,這條“家規”就是要代代傳承下去,不能忘了革命先烈為我們今天幸福生活作出的犧牲。
新華網:80多年裏,您和家人每年兩次為八路軍無名烈士老雷掃墓,歷經六代人,是什麼讓您和家人堅持了這麼久?
梁效珍:1940年,日軍“掃蕩”太行抗日根據地,企圖打擊八路軍總部,八路軍總部在關家垴一帶集中主力,與日軍血戰。來自河南省輝縣的雷姓戰士在關家垴戰鬥中受傷嚴重,無法被送到長治市黎城縣的八路軍醫院救治,當時他二十多歲,就被沿途留在我家中(武鄉縣韓北鎮虸蚄廟村)救治。
他到我家的時候傷勢很重,背部被炸傷,五六處傷口還在流血,血和衣服都粘連到了一塊。因為當時農村醫療條件有限,奶奶便用花椒水給他清洗血漿,為他分開血肉和衣裳,爺爺搗碎蒲公英,敷在他的傷口上消炎止痛。白天,奶奶和母親給雷戰士喂水喂飯,照顧他的生活起居;晚上,爺爺和父親輪流照看陪伴他。
就這樣,雷戰士在我家住了三四個月,跟我們就像親人一樣,叫我奶奶為“大娘”,喊我父親是“二哥”,産生了深厚的感情。遺憾的是,當時醫療條件太差,雷戰士還是因傷去世。
之後,我們梁家人每年清明節和寒衣節,都要按照當地習俗,給雷戰士掃墓,這件事就成為梁家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新華網:您第一次聽到老雷的故事是什麼時候,當時長輩們對您有何囑託?
梁效珍:第一次聽到雷戰士的故事,大概是在我六七歲去給他上墳時,奶奶給我講述的,她當時説:“今天,我們是給雷戰士上墳,他是河南省輝縣人,打日本人時受傷的,最後犧牲在咱家,以後你們不要忘記給他上墳。”
到了我十四五歲時,這件事被正式託付給我。那時候,我奶奶病重,她拉着我的手叮囑道,不管到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雷戰士,每年要給他掃兩次墓。如果可以,只要有機會,你就把雷戰士送回輝縣,讓他魂歸故里,與家裏人團聚,這就是我的心願。
新華網:2015年,老雷成為武鄉縣八路軍烈士陵園第一批被安置的烈士。您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梁效珍:2012年,武鄉縣啟動“八路軍零散烈士集中安葬浩大工程”,規劃建設八路軍烈士陵園,要將葬在各處的烈士找到並集中安葬。我聽説這個消息後,就去武鄉縣民政局找相關人員詢問,並把我所了解的雷戰士相關情況進行了匯報。當時,武鄉縣民政局很重視這一事件,工作人員告訴我:“只要烈士陵園建好,我第一個通知你,我和你一起把雷戰士安置到烈士陵園。”
後來,雷戰士成為武鄉縣八路軍烈士陵園第一批被安置的烈士,我感到很欣慰。雖然,我沒能把他送回輝縣,讓他魂歸故里,和家人團聚,但是他與他的戰友們被安葬在一起,算是歸隊了。我也完成了奶奶的心願,將梁家人為雷戰士掃墓、祭奠的傳統,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新華網:如今,每年為老雷掃墓已經成為您家族的“家規家訓”,您的孫輩們如何理解這件事的意義?
梁效珍:為雷戰士掃墓這件事,已經成為梁家人的習慣,每年都要去,在我心裏這就是“家規”,也是世世代代的傳承。
現在,我們家第六代人也已經開始給雷戰士掃墓了,在我看來這不僅是為掃墓而掃墓,也是對下一代的鞭策和教育,能夠讓他們在思想上深刻認識到,沒有流血犧牲的八路軍烈士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這些鐵骨錚錚的愛國英雄為他們創造了幸福的環境。

(梁效珍外甥女)李一帆與梁效珍。
梁效珍外甥女 李一帆:武鄉是被紅色文化深深浸潤的縣城,就像一部厚重的史書,每一頁都書寫着熱血。這些紅色故事是我們武鄉人可以帶給大家最珍貴的東西,讓書本上的紅色文化變為真實的感受、真切的觸動,讓人們在故事裏得到前進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