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訪談丨張強代表:加速構建具有大同特色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建設能源之城、算力之城、文化之城_2025全國兩會大型融媒體專題_新華網

新華訪談丨張強代表:加速構建具有大同特色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建設能源之城、算力之城、文化之城

2025-03-11 10:03:04
來源:新華網

  能源革命持續深化、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文旅融合勢頭強勁……近年來,山西省大同市推動傳統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積極培育産業新動能。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大同市委書記張強&&,大同將加速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能源之城、算力之城、文化之城。

  新華網:資源型地區産業轉型發展既要考慮傳統優勢産業,更要謀劃戰略性新興産業。在傳統産業升級和新興産業布局方面,大同具體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張強:立足大同的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結合對産業基礎、未來前景等方面的綜合研判,我們提出要建設能源之城、算力之城、文化之城。

  建設能源之城。我們堅決落實國家煤炭增産保供任務,全年煤炭産量達到1.6億噸,為能源保供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我們把發展新能源作為重點,全力建設國家級綜合能源基地和綠電示範基地,全市電力總裝機達到1755萬千瓦,其中新能源佔比達到54%。

  隨着晉北新能源基地的落地開工,未來三年,大同新能源裝機將達到1800萬千瓦,逐步建立以非化石能源為供應主體、化石能源為兜底保障、新型電力系統為關鍵支撐、綠色智慧節約為用能導向的新型能源體系。

  以新能源優勢為基礎,我們將大力推進綠電産業園區建設,讓新能源成為大同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目前,我們和寧德時代的合作正在順利推進,在換電重卡、算力中心、儲能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前景很好。

  建設算力之城。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優化全國算力資源布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近年來,大同算力産業累計完成産業投資超600億元,投運服務器68萬台,城市算力分指數位居全國第三,年用電量突破43億度。全市形成了涵蓋數據中心服務及服務器生産組裝、數據服務、工業互聯網等在內的上下游産業鏈,並引進落地了中聯聯志、寧暢科技等算力中心服務器製造企業。

  隨着數字經濟的發展,大同也形成了人才“蓄水池”。大同市數據産業目前已實現就業2萬多人,以高校畢業生為主,其中應屆生佔比為27.3%。

  2024年,大同大數據全産業鏈營收達66.1億元。大同經濟正在由“輸煤炭”“輸電力”向“輸數據”“輸算力”轉變。

  目前,我們在規模、結構、鏈條上同步發力,加快推動“普算”向“智算”轉變,未來幾年內,秦淮、京東、抖音、中聯、秦雲、阿里等智算超算中心投資超過千億元,預計2025年底全市數據中心用電量突破100億度,未來2到3年全市智能算力佔比達到50%,産業形態實現“瓦特”變“比特”。

  建設文化之城。大同作為中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來在推動文旅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與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大同將按照山西省委賦予的“國際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定位,進一步推動文旅、文博、文創、文藝聯動發展,提升文旅服務、創優文旅供給,切實將大同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發展勝勢,真正把文旅産業建設成戰略性支柱産業和民生幸福産業。

  近期,我們正在謀劃影視基地建設,集約化建設一批博物館、美術館、攝影館等,努力把古城打造成為歷史元素與現代藝術交相輝映的藝術中心。

  新華網: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其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大同如何突出創新驅動理念,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

張強: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我們以創新為轉型的戰略支點和動力引擎,把創新擺在突出位置聚力推進。大同現在最重要的一個平台就是“晉創谷·大同”,這是山西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載體,也是全省第二家落地掛牌的科技創新驅動平台。

  自2024年4月正式啟動運營以來,“晉創谷·大同”已引入落地項目32個,其中産業化項目6個、數字經濟項目3個、中試項目23個,逐漸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在此基礎上,我們將以“晉創谷·大同”為依託,按照“前店後廠”的模式,聚焦新裝備、新材料等産業領域,布局從科技創新、中試熟化到成果轉化的産業鏈條,構建以産學研融通創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産業轉型發展示範基地為主體的“一中心兩基地”運營體系。

  同時,我們將利用面向京津冀的區位優勢,全力推進“北京研發設計、大同中試製造”,有效承接京津冀重大科技成果溢出資源,着力建設山西乃至中部地區具有影響力的創新創業生態示範區、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一站式服務區、戰略新興産業集聚高地,以創新發展模式吸引企業投資,以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管家式服務留住企業經營,為山西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全方位轉型作出更大貢獻。

  新華網: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大同市如何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答好民生答卷?

  張強:我們將始終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主動回應群眾關切,全力辦好民生實事。2025年我們將重點實施一批教育、醫療、社保等惠民工程和民生實事。

  大同將抓好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市財政拿出3億元財政資金,全方位加大就業崗位和培訓補貼力度,全面推進國家級數據標注基地建設,力爭今年新增線下就業5000人、線上就業8000人。

  2024年,大同市已建設20座戶外驛站,累計服務上萬人次。2025年,我們還要再建設一批戶外驛站和口袋公園,同時做好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工作,不斷提升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社會保障水平,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直接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統籌:劉雲伶

  采寫:王浩慶

  攝影:山西日報李聯軍

【糾錯】 【責任編輯: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