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訪談丨常書銘代表:做大新能源汽車産業鏈 構建具有晉中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_2025全國兩會大型融媒體專題_新華網

新華訪談丨常書銘代表:做大新能源汽車産業鏈 構建具有晉中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2025-03-09 20:23:19
來源:新華網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晉中市委書記常書銘做客新華訪談時&&,晉中要做大新能源(醇氫)汽車産業鏈,加快構建多點産業支撐、多元優勢互補、多極市場承載、內在競爭力充分的具有晉中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新華網:回望2024年,晉中市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哪些新進展、新成效?

  常書銘:2024年,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一是培育新質生産力。着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支持563家企業新質化提升、規模化發展、模式化創新,注重三次産業融合聯動、注重存量增量協同發力、注重産業結構迭代升級,完善形成市級統籌、縣域互補的産業規劃全景圖譜。推動科創&&“晉創谷·晉中”掛牌,協調與市屬及駐市21所高校創新資源集聚共享,構建起大學城、綜改區、農高區“一城雙區”的集成創新和成果轉化新生態。

  二是激發“文旅+”産業新質效。做好“文旅+”文章,大力發展“文旅+康養、+文博、+文創”産業,打造以平遙為軸心的、方圓百公里的明清晉商文化百科全書式文旅生態圈“雙百”工程,持續擦亮“怡然見晉中”城市文旅形象,去年接待游客人次和經營收入分別增長16.2%和27.5%,加快把文旅産業打造戰略性支柱産業和民生幸福産業。

  三是厚植工業經濟硬支撐。統籌推進傳統産業改造提升、新興産業培育壯大和未來産業前瞻布局,提升能源産業含綠量,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成型聚勢,産業結構持續優化,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具有晉中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加快構建。

  與此同時,全市突出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牽引,重點發力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和醫療健康三個行業,吉利晉中基地産線升級全面啟動,醇氫重卡全産業鏈項目開工,百億級汽車産業配套園區加緊建設,推動山西汽車産業鏈整體升級。

  新華網:2025年,晉中將重點從哪些方面發力,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堅實基礎?

  常書銘:2025年,晉中將重點從六個方面發力。

  一是消費投資協同發力。用好“兩重”“兩新”政策機遇,讓政策紅利覆蓋更多群體;開展重大項目建設年行動,承接東部産業梯度轉移等項目,常態化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實現投資拉動消費、消費促進投資。

  二是三次産業並駕齊驅。在第一産業方面,堅決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以晉中國家農高區為引領,開展種業攻關、有機旱作和特優農業研發、生産、推廣應用一體推進。在第二産業方面,把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作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基本路徑。科技創新要着眼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産力。産業創新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持推動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和開闢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新賽道並重,深化“人工智能+”行動,前瞻布局生物製造、具身智能等未來産業。在第三産業方面,發揮區位、交通優勢,發展現代物流業,建設“鐵、公、機”集成聯運樞紐中心,降低物流成本、拓展開放空間。

  三是文旅融合提質增效。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賦予旅游業更多文化色彩,統籌推進文博、文創、文藝事業發展,一體推進歷史文化遺産整體性保護、系統性研究、活態化傳承,全力把晉中文化“軟實力”打造成為轉型發展“硬支撐”。

  四是改革開放激發活力。推動標誌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積極參與山西打造“津海晉門、晉商冀港”出海通道、晉魯大宗商品骨幹流通走廊建設,發揮中鼎物流園中歐中亞班列帶動作用,讓優勢産品企業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五是城鄉發展一體推進。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用好開發區、專業鎮、産業園等&&載體,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

  六是發展和安全高效統籌。落實好安全生産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分類推進幫扶産業提質增效,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

  新華網:我們了解到,山西把打造新能源(醇氫)汽車産業鏈作為持續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請問晉中做了哪些嘗試?

  常書銘:近年來,我們依託吉利晉中基地“鏈主”企業大力發展重卡(醇氫)産業,吉利晉中基地已建成1萬輛産能的重卡生産線,今年將技改升級完成全産業鏈生産線改造,産能躍升至1.5萬輛。

  目前,晉中已初步構建汽車生産、甲醇製備和應用體系,甲醇公交車、輕卡、乘用車等甲醇汽車系列産品已批量上市,形成了甲醇直驅重卡、甲醇增程式重卡和醇氫電動重卡産品矩陣。

  統籌:劉雲伶

  采寫:王夢佳

  攝影:山西日報李聯軍

【糾錯】 【責任編輯:王浩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