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地名的背後,其實大有講究!
人們常説,名字裏,藏着一個人的氣質。而一方地名,亦蘊含着那片土地的品格。若將山西的地名一一鋪陳開來,一部濃縮的歷史便如畫卷般徐徐展現。山西、太原、長治、大同……當熟悉漢字以地名之姿重組,它們不再是簡單的字符,而是承載着千百年來山西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飽含着對這片土地的歸屬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古人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每個人都深愛自己的家鄉,而家鄉之名背後的含義,也讓我們無比着迷和眷戀。最近山西衛視一檔地名文化探旅節目《人説山西好地名》在互聯網端引發了大眾討論,它以地名的名義,帶領大眾走進山西的深處,探尋那些令人動容的山西故事,在普及地名文化的同時,喚起了山西人共同的家鄉自豪感。
山河有名,是以為家
自古以來,大山大河一直都是人們為地命名最直接的靈感來源,而“表裏山河”這個詞,在山西的地名裏被演繹到極致。據統計,在山西境內560多個古今縣名裏,以山、水命名的地名佔了三分之一。山西人用最形象的説法、最質樸的字詞,來概括那些滋養了他們祖祖輩輩的大山大河。
極大至高的山是太行,形似脊骨的山叫呂梁;群山環繞,就叫繁峙;“太行山谷”則為太谷;山形如鳥抒其翼,名為翼城;兩山南北相呼應,名為應縣。
黃河浪滔滔,汾河水悠悠。乾坤灣、磧口、三交渡……這些渡口的名字記載着黃河水運的前世今生;臨汾、汾陽、文水……這些“濕漉漉”的名字呈現着汾河流域的地理風貌。而位於安吉嶺和澤泉之間的千年古縣安澤,直接把山和水都寫進了地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山西的地名裏,我們看到汾河的水染綠了林間的樹,我們聞到太行的風吹來糧食的香。千萬年來,山川河流不變,他們是大地的骨血,養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山西人,生生不息,昌盛繁衍。
歷史留名,謂之華夏
古今多少事,都付地名中。走在大地上,就是走在地名裏;走在地名裏,就是走在歷史與文化裏;而走在山西,恰如走進一部動人心弦、博識洽聞的史書,字裏行間描摹出祖先的來時路。山西這一片天地,仿佛是造物者的標記,烙印着山西最古老的文明印跡。
晉南的地名中,分明寫着華夏先民與初生。女媧在萬榮后土廟摶土造人,神農在羊頭山嘗遍百草,后稷在稷山縣開創農耕,精衛在長子填海、愚公移開了陽城的大山……你能想到的上古傳説人物,都曾在這裡留下活動足跡。而西侯度、丁村、陶寺的名字裏,則藏着“最初中國”的印記。
晉中的諸多地名,都傳唱着晉國霸業曾經的輝煌:祁縣,因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祁奚的封地而得名;榆次,因晉國武將魏榆而得名;介休,曾是晉國賢臣介子推隱居之處。山西的地名就像一部未斷代的中華文明編年史,蘊含着千百年來山西人對這片土地的認識,和對歷史的記憶。
晉北地區,長城內外,多元文化不斷碰撞融合。這裡也曾烽火硝煙徹夜不息,雁門關、娘子關、殺虎口、鎮邊堡……數千年來,這裡曾唱響鐵與血之歌。但是,戰非所願,“天下大同”才是將士、商人和移民共同的期盼。大同,這樣一個寓意非凡的地名,是山西所願,更是歷史所願。
可以想象,我們的先祖對未來所有的美好願景,最終都落在為居住之地所取的名字上。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脈上,每一頁都書寫着來自三晉大地的名字,它們不僅流淌在古跡裏、方言間,也匯聚於小小的地名中,記錄着這片土地的滄桑巨變和歷史華章。
情以載名,心歸故鄉
地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一個不可磨滅的符號,也是很多人的情感牽掛。“月是故鄉明”,也許你已經漂泊異國他鄉,也許你的記憶已經慢慢模糊,但只要聽到那個熟悉的名字,我們總是忍不住熱淚盈眶。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那些民俗風物、方言腔調,早已融入血脈,變成了自己無法割捨的一部分。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自明朝起,從大槐樹下走出去的山西人遍佈全國18個省份,他們的後代又在數百年間遍佈世界各地。“大槐樹”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地理標識,它早已成為華人尋根的代名詞,既代表離開故土、開枝散葉,也代表重回故里、落葉歸根。
同一時期,步入鼎盛的晉商也在縱橫歐亞九萬里的版圖上串聯起無數的山西地名。南方的茶葉從羊腸坂進入山西,白陘古道見證了萬里茶道的繁華滄桑;而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的王家大院、喬家大院、常家莊園等,無一不閃耀着傳奇的光芒。
地名,是一群人的集體記憶。無論山一程、水一程,故鄉的名字是每個山西游子剪不斷的臍帶。再沒有人比山西人更戀家,這裡濃厚的大院文化和根祖文化,就是山西人對故鄉熱愛和思念的最好表達。
一個地名就是一段傳承,在時光長河中沉澱出獨一無二的氣質。鄉土與家國、山川與人文、歷史與現代……那些或長或短的地名,構成了三晉大地的壯麗畫卷,也寄託於無盡的鄉思中。
這些從山水、歷史中誕生的地名,一如宇宙星辰,亙古在天,指引着我們回家的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無論走多遠,都不會忘記我們從何而來,也不會忘記地名是回家的方向標,是每個人根與魂生長的方向。以地之名,我們看見家鄉、記住家鄉、熱愛家鄉。每每念及那個名字,心裏總會升起一種歸屬感,此刻心中默念那個名字,仿佛已踏上那片土地,嫋嫋炊煙,煙火人間,魂牽夢縈,唸唸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