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趙卿墓內,車轔馬蕭,堪比一個奢華的“地下軍團”
【記者帶你游山西】打卡太原博物館鎮館之寶
本報記者出鏡 以短視頻形式探訪太原市各大博物館感受時代變遷,傾聽歷史足音
圖為太原博物館鎮館之寶趙卿墓車馬坑。資料圖
掃描二維碼可觀看完整視頻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汽車已經從當初的“高不可攀”,變作尋常人家的代步工具。但是在2500多年前,只有身份地位顯赫的貴族才能擁有車,並且當時的車輛主要是用於作戰。
在太原博物館四層的展廳中,隱藏着一個奢華的“地下軍團”,通過它可以窺探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血雨腥風,是太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們是誕生於工匠手下的木車,被主人選為陪葬品長埋於地下。車身易腐,只留下車輿骨架,而它們的同伴,那些肌骨均勻的戰馬,也在時光與塵土的糅合中,塑成了勁瘦的馬骨遺骸。
2024年12月下旬,本報記者轉型“出鏡主播”,走進春秋晚期大墓——趙卿墓的陪葬車馬坑。
趙卿墓,卿究竟是何人?據學者考證,趙卿,即趙鞅,也就是春秋時期聲名顯赫的趙簡子,《趙氏孤兒》中趙武的孫子。他在春秋末期,也就是晉國晚期的時候,執掌晉國政權達50年之久。晉國晚期,六卿專權,正卿輪流執掌晉國政權,趙鞅擊敗了范氏和中行氏,他的兒子趙襄子,又聯合韓、魏,擊敗智氏,最後形成了韓、趙、魏“三家分晉”的局面。
趙卿墓及車馬坑的發掘被國家列為1988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該墓是一座三重棺槨的大型積石積炭木槨墓,面積近40平方米,全部隨葬器物達3421件,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産工具、生活用具、青銅、瑪瑙、玉石、水晶、綠松石、金器、骨器、蚌器等應有盡有,其中玉石器669件、青銅器1402件,並且大多為新鑄,也就是為陪葬而特意鑄造的,包括春秋時最大的鑊鼎、華麗的鳥尊、罕見的虎形灶等,不少青銅鼎中還有牛、羊等犧牲的骨骼,成為葬禮中舉行過盛大祭祀儀式的證明。這些國寶級的文化珍品,標誌着商周青銅藝術的輝煌。
2002年6月,太原博物館開始對車馬坑文物進行科技保護修復。整個保護修復工程用時四年,修復後的車馬坑文物呈分體可移動式,達到了防腐、防潮、防風化的要求。趙卿墓車馬坑於2014年搬遷至太原博物館,在搬遷過程中由於文物面積巨大,故採用了分塊搬遷的方式。在對車馬坑文物現狀進行前期調查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科學保護修復,使我們可以在博物館中一睹車馬矩陣的奢華。
太原之名,見於《詩經》《左傳》等古籍,意為原之大者。公元前497年,趙簡子於晉水之陽築城,名曰“晉陽”。車馬坑作為春秋時期晉國正卿趙氏墓葬的陪葬坑,具有極高的陳列價值、歷史價值及研究價值,是太原城市歷史開端的見證。此外,趙卿墓車馬坑的遺跡遺物保存狀況良好,是目前國內發掘出土保存狀況最為完好的車馬坑之一。
2024年10月5日,由太原市文物局主辦、太原博物館承辦的《金戈鐵馬 晉陽雄風——趙卿墓車馬坑數字展》在太原博物館正式開展,展覽分為“考古發現”“晉陽始肇”“車馬塵跡”“萬乘之國”四個單元。在“考古發現”展板旁,觀眾能通過屏幕做人機交互操作,屏幕上的文物剛露出一點邊角,移動右下角的刷子,掃去文物表面的浮土,文物的全貌便能完整呈現。數字化科技讓考古更容易接觸,也讓沉睡了2500年的文物瞬間“活”了起來。
【編後】
本次打卡太原博物館鎮館之寶,本報記者出鏡,沉浸式講解曾經發生在晉陽大地上的風雲傳奇,以短視頻的形式,展現館內展覽藏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進而拉近參觀者與藏品的距離,使人們在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升文化自信,助力太原博物館文化和旅游服務效能的提高,講好太原城市歷史與現代的故事。(盧文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