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青年路小學主校教學樓二層,優雅的鋼琴聲伴着朗朗的讀書聲,學生們正在閱讀書籍。據介紹,每日8點,青年路小學教育集團崑崙禦校區、東山校區、萬科校區、金太陽校區的學生們同步沉浸在閱讀時光中。
青年路小學教育集團五校區的同頻共振,源自迎澤區不斷深化的集團化辦學改革。目前,迎澤區集團化辦學校區已達12個,有效緩解了集團主校“擇校熱”“大班額”現象。

從“資源不均衡”到“家門口的好學校”
沿着南沙河快速路向東行駛,就進入了迎澤區東山片區。隨着城市開發,東山片區樓盤開發增多,卻缺少配套學校。
2018年,由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學校創辦的公參民學校南海中學(桃南校區)遷至東山,同時成立小學部,成為一所九年一貫制的公參民性質學校。2019年,在迎澤區政府的支持下,經太原市教育局批准,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學校在東山增加辦學層次,開設高中,成為迎澤區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完全中學。
幾年間,東山片區出現了多所優質小學和中學,教育資源已與幾年前大為不同。青年路小學、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學校等7所學校在東山片區建立分校,新增學位9000個,迎澤區教育“西強東弱”的問題得到徹底改善。
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學校教育集團下設5個校區,充分發揮優質初中的輻射帶動作用;雙西小學總校、迎東小學、山水城小學集結成為雙西小學教育集團;桃園小學教育集團現有桃園小學總校和桃園小學尚品分校兩個校區……一個個集團校的整體發展成長,發揮着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引領作用。
從“一校好”到“校校好”
在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學校教育集團紅旗校區的課堂上,每學一節新課,初一年級學生都會拿到一頁《學練測》,內容涵蓋基礎預學、重點研讀、拓展延讀三個部分。
從三十六中主校“漂流”到各分校的一頁紙,折射出三十六中集團化辦學過程中四校聯動、聯合教研、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的聯盟共進的歷程。
紅旗校區原為太原市第四十五中學校,是一所建於1961年的“老牌學校”,由於建校時間久,學校硬體設施落後等原因,該校總體情況靠後。
2023年,原為太原市第四十五中學校納入三十六中教育集團後,借助主校的優質平台,老師們有了外派學習、共同教研的機會,學校人才招聘也納入集團一體化規劃中,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在迎澤區摸索集團化辦學的過程中,既有對老牌學校的整合,也有新校區的開拓。
青年路小學東山校區於2021年創辦。為了支持這所“從零開始”的學校,青年路小學教育集團派來管理幹部和骨幹教師,直接培訓學校的新教師,統一文化、統一管理、統一考核、統一教研、統一調配,讓新校區快速發展。
“辦一所學校就要對一所學校負責,青年路的牌子不能丟。”青年路小學教育集團校長王曉榮説。
為了幫助年輕教師快速成長,青年路小學主校牽頭成立8個名師工作室、3個學科研究室,年輕教師跟崗培訓,每個年輕教師都有名師引領,保證各校區的教學質量。
在迎澤區,集團化辦學充分發揮教科研整體團隊的強勁力量,由區教研科研中心牽頭成立多個“N”大聯盟體,實現教學共研共享,盤活集團骨幹教師資源,建立優質課程資源共享平台,讓優質教育資源跨校、跨區域、跨學段、跨性質流動起來,着力打造“從一校好到校校好”的集團化辦學新樣態。
從“相合”到“相融”
“學校有空缺崗位,集團馬上從各分校派老師過來及時教學。”從2023年學校集團化辦學開始,三十六中紅旗校區執行校長王海就進入該校區工作。在課堂教學上,集團上下有統一的“指揮棒”,但是各校區更像“一家人”。對此,王海有更加深切的體會。
2023年9月,四校區共同在山西體育場舉辦秋季田徑運動會;12月底,四校區共同舉辦迎新聯歡晚會……“一系列大型活動的舉辦,一次次各校區執行校長間的接觸,不僅達到了集團教研平台的融合,更實現了人員思想的融合。”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學校辦公室負責人李曉霞説。
如今,迎澤區在體制機制、資源配置、文化建設、教育水平、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創新,通過主校的“動力站”和分校的“加壓站”功能,進行鏈狀孵化,推動辦學活力持續提升,推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