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第一街蝶變之旅彰顯“錦繡太原城”勃勃生機-新華網
新華網 > 正文
2024 12/02 09:32:59
來源:山西日報

三晉第一街蝶變之旅彰顯“錦繡太原城”勃勃生機

字體:

  原標題:一條街點亮一座城

  ——三晉第一街蝶變之旅彰顯“錦繡太原城”勃勃生機

  迎澤大橋煥新,壯麗雄姿引客來。本報記者李兆民攝

  大美中軸,并州脊梁。

  了解一座城要先從一條老街開始。

  迎澤大街的前身,可溯源至600多年前的明太原城南城垣外一條連接“迎澤”“承恩”兩座城門的環城土路。20世紀50年代,太原市提出修建70米寬的迎澤大街。而在當時,太原城市道路最寬僅有6.7米,因此70米的規劃寬度也使迎澤大街成為“三晉第一街”。

  近日,“新時代·新起點”三晉第一街攝影展啟動儀式在太原火車站站前廣場舉行。影展分“變遷”“建設”“新貌”3個篇章,全景展示了迎澤大街的蝶變之旅,彰顯“錦繡太原城”的勃勃生機。

  遠景鏡頭

  老街老情懷

  “我是從上世紀90年代才陸續拍這些老街老巷的。這些照片今天看來是那樣的親切,那樣的有意義。特別在以前老街老巷的原址上,再對比看改造後今天街道的模樣,我們才真切感受到太原發展的巨大變化。”邱琲瓏是太原市攝影家協會會員,先後在太原鐵路學校、太原鐵路局科研所工作,用一台135膠片機“搶救式”拍攝了大量老街巷。

  這次攝影展邱琲瓏有不少作品入選,但説起感受最深的作品,他帶記者來到“變遷”的展板旁。這是1995年6月拍攝的一幅作品,照片中騎着自行車的人群南來北往、熙熙攘攘。那時候的十字路口沒有紅綠燈,只有穿着淺綠色制服的交警在崗亭上指揮。“黃面的”出租車奔馳在迎澤大街上。邱琲瓏回憶,當時的迎澤大街是比較繁華的街道,平整乾淨。那時但凡説“上街去”,指的就是去迎澤大街。

  位於同一張展板上,一張名為“迎澤大街歡迎您”的照片被許多人圍着拍照。這也是邱琲瓏的作品,照片最左邊是太原火車站一座已成為歷史的雕塑“能源紀念碑”的一部分,記載着屬於太原工業時代的輝煌,主體人物由煤礦工人、鋼鐵工人、化工女技術員組成,他們目光堅定,眺望著遠方,&座上刻着“發揮能源優勢,振興太原經濟”。“當年來太原的人一定會在這裡拍照,是屬於上世紀90年代太原的地標建築。”説起雕塑的“前世今生”,邱琲瓏告訴記者,後來因火車站站前廣場擴建,雕塑被移到了婁煩。

  2008年,距迎澤大街初建53年後,迎來首次全線改造升級,將原有的車道擴至寬敞的8車道,大街兩邊築起棕銅色柱欄、電話亭及座椅;2021年2月22日,太原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了迎澤大街東延(雙塔北路—東峰路)方案。根據規劃,迎澤大街向東延伸至東峰路,全長約2.54公里。2024年,隨着太原地鐵1號線建設,24個站點有12個在迎澤大街上,迎澤大街迎來了又一次提質升級。

  中景聚焦

  項目建設勁頭足

  破拆、劃線、全線鋪開……“建設”的展板上,記錄着迎澤大街維修改造工程的每一個關鍵節點:6月27日,地下排水管線順利完工;7月13日,南半幅機非車道道路結構層完成施工;8月16日,北半幅機非車道道路結構層施工順利完成;9月4日,完成瀝青上面層攤鋪工作。

  看著作品《堅守》,記者的思緒又回到幾個月前。烈日下,伴隨機械轟鳴聲,迎澤大街南半幅施工瀝青下面層鋪設工作緊張進行中。

  比起烈日高溫,更考驗施工人員的是鋪設溫度高達135℃至150℃的瀝青,站在上面燙腳,一不小心還會燙傷。剛鋪好的瀝青路面上,熱浪夾雜着瀝青蒸汽“哧哧”地冒着白煙,形成一團滾燙的霧氣。不到1分鐘,工人們已是汗流浹背,大顆的汗珠從他們曬得黝黑的臉上滑落。

  氣溫高,瀝青和石料黏合效果好,有利於碾軋成型,工人們必須一口氣連續作業。橙黃色的“巨無霸”攤鋪機將滾燙的瀝青均勻撒出後,施工人員迅速用鐵鏟對機械施工不到位的地方進行攤鋪,動作麻利。隨後,壓路機緩緩駛來,在路面上來回碾軋。

  “衣服濕了幹、幹了濕,盛夏三十幾度的高溫,他們的幹勁絲毫不減,夜裏10點,工地上還是一片熱火朝天。如今迎澤大街換了新顏,我們不該忘記這些勞動者的付出。”太原市攝影家協會會員蘇甲生是工人出身,在改造過程中對施工場景關注較多,給不少默默無聞的勞動者留了影。

  迎澤大街維修改造工程項目西起文興路,東至火車站西廣場,全長4.9公里,以打通交通堵點、恢復破損路面、修復破損管線、重建並提升地下雨污水管網運行效能、提升街道品質為目標。太原市政集團先後安排3000余名勞務人員、200余&&型機械設備進場,確保施工跑出“加速度”。

  9月11日,經過100多天的奮戰,迎澤大街維修改造工程畫上圓滿句號。

  近景特寫

  意氣風發向未來

  老街煥新,有裏也有面兒。

  9月22日7時30分,2024太原馬拉松賽在迎澤大街鳴槍起跑。來自五湖四海的4萬名跑友一起踏上以迎澤大街為依託的全新賽道。

  太原市攝影家協會會員祁鵬在太馬賽道上抓拍到率先出發的第一撥選手,照片中“跑馬”大軍意氣風發,有節奏地調整呼吸,朝着不同賽段的終點前進。賽道兩旁的花箱裏,月季、菊花開得正盛,紅的、粉的、黃的、白的……一團團一簇簇,姹紫嫣紅。“在太馬賽道的起點,能看到升級後的太原火車站,噴塗淡黃色的真石漆,站前廣場還修了風雨連廊,遮陽避雨。”祁鵬在迎澤大街改造之前就開始拍照記錄,他説希望把這些精彩的瞬間用鏡頭捕捉下來,讓更多人看到太原、喜歡太原。

  沿街而行,太原火車站、五一廣場、迎澤公園等地標建築一一映入眼簾。800×400×80毫米的花崗岩人行道磚,美觀大方,更有厚重感。烈石寒泉、汾河晚渡、雙塔凌霄、巽水煙波……迎澤大橋的漢白玉欄杆以浮雕的形式展現了“晉陽八景”文化;“迎澤門”LOGO、“祥雲”圖案、“如意”紋路被運用到沿線布設的交通牌、座椅等城市“傢具”中……

  正是這樣的“繡花”功夫,在白天風景無限的同時,也讓迎澤大街的夜晚絢麗多姿。質樸大方的中華燈,曾陪伴太原市民近半個世紀。“這是我站在東北方向的‘橋頭堡’上拍攝的,夕陽染紅西山山頭,中華燈璀璨奪目,點亮了迎澤大橋。”祁鵬指着作品《溢彩》娓娓道來,蓮花造型的燈罩寓意着吉祥美好,線條流暢,處處透着古樸典雅的氣息。

  佇立在大橋東西兩端的兩套人行立體互通設施“橋頭堡”與太原火車站鐘樓遙相呼應,成了最熱門的打卡拍照點。坐高鐵路過的外地游客、拍婚紗照的新人、50歲的老太原人……有的背靠“迎澤大橋”中國紅大字,有的手扶着漢白玉祥雲柱石,紛紛拿起手機拍照留念。

  走進一條街,讀懂一座城。博主蘇世用鏡頭記錄着發生在迎澤大街的一幕幕場景,收到無數粉絲點讚。最打動大家的是這樣一幕:迎澤公園門口,走幾步就是一片綠海,抬頭就是迎澤閣,方便市民休息的長凳重回街頭。長凳旁突然閃出一位6歲左右的小朋友奔跑撒歡,身後一位老人背着書包緊追着,頗有“人城和諧”的意趣。

  盧文艷

【糾錯】 【責任編輯: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