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省鳥褐馬雞種群擴大
褐馬雞(資料圖)。由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提供
近日,記者從省林草局召開的省鳥褐馬雞命名40周年專題新聞通氣會上獲悉,我省褐馬雞種群數量正在穩步增加,平均數量從2000年的13300隻增加到19000隻左右;分佈區域進一步擴大,分佈總面積達11900平方公里。
褐馬雞是中國鳥類的特有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國際上被譽為“東方寶石”,野生種群主要分佈在山西、陜西、河北和北京三省一市,山西褐馬雞數量最多,1984年褐馬雞被確定為“山西省省鳥”。20世紀80年代,褐馬雞一度瀕臨滅絕,長期以來,全省林草部門着力加強系統保護、源頭保護各類舉措,褐馬雞的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調查顯示,目前我省褐馬雞分佈的縣域擴大到45個,自然保護區擴大到20個,主要分佈於呂梁山、太岳山、中條山、太行山四個地理區域。全省褐馬雞分佈區的總面積超1萬平方公里,其中適宜褐馬雞棲息的森林面積5500平方公里。
加強棲息地保護,逐步健全就地保護體系。1980年我省成立了龐泉溝和蘆芽山兩個以保護褐馬雞為主的自然保護區;1983年至1993年,陸續成立歷山、蟒河、五台山、五鹿山、靈空山等8個自然保護區;2002年至2007年,相繼成立人祖山、六棱山、壺流河濕地等36處自然保護區。在全省46處自然保護區中,有1/3左右的保護區將褐馬雞作為重點保護對象。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保護意識。我省確定每年的4月5日至11日為“山西省愛鳥周”,納入《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同時將9月15日至10月15日確定為“山西省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自1982年開始已連續舉辦43屆“愛鳥周”和33屆“動保宣傳月”活動,營造了廣泛參與保護的濃厚氛圍。
開展救護繁育和遷地保護嘗試。從1982年起,建立了以龐泉溝保護區為代表的繁育場所,成功繁育褐馬雞40多年,成為集種源保存、公眾教育、觀鳥拍攝等為一體的重要基地,為雉類遷地保護積累了經驗。同時開展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先後建立起16個國家級、28個省級監測站點,積極開展野鳥禽流感監測預警,保障了野生動物的生存安全。
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岳奎慶&&,我省是褐馬雞核心分佈區,在全國褐馬雞的保護體系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下一步將繼續加強國土綠化和天然林保護,提高森林質量,提升森林覆蓋率和林草覆蓋率,為褐馬雞等珍稀動物的棲息繁衍提供優質環境。針對褐馬雞種群呈發展壯大趨勢,要積極開展科研監測,加強對褐馬雞的擴散通道、擴散方式及新棲息地條件下的活動規律等研究,持續深入監測,為科學保護提供決策支撐。同時積極同周邊相關省份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褐馬雞的保護成效和影響力,為生態文明和美麗山西建設作出新貢獻。(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