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10月26日電(王夢佳)觸摸屏幕穿越時空同革命先輩互動對話、通過AI修復活化老照片和英雄來個照面、聽數字人講述紅色文化……在革命老區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的八路軍文化數字體驗館內,紅色文化“觸”手可及。
太行數字長卷不僅匯聚代表性八路軍地標,還有記者、記賬員、衞生員等不同工種代表。觀眾可以穿越時空與他們對話。
點擊屏幕,選擇捏臉入畫模式或真人入畫模式,觀眾便穿越時空,“走進”歷史長卷,與不同崗位的革命先輩進行互動對話,了解他們的戰鬥與生活。
觀眾在太行數字長卷展項前,同革命先輩對話。
“在距離八路軍總部舊址不遠處曾經有一棵參天大樹,是朱德總司令1940年春天親手所栽,它的外表與一般楊樹沒有區別,神奇在於每一個枝丫裏都藏有鮮紅的‘五角星’……”25日,八路軍文化數字體驗館正式開館開展首日,抗戰堡壘展區中的太行精神長卷前,不少觀眾前來“嘗新”。
觀眾可選擇捏臉入畫模式或真人入畫模式。
八路軍文化數字體驗館策展人、新華智雲總監葉健介紹説,太行精神長卷以史實為依據,依託數字人、大語言模型等前沿技術,匯聚了根據地內六個不同單位的生動場景,構建了一個多維度的歷史空間。
在八路軍時間軸中,2000余件八路軍大事件被悉數展示。這一展項還讓人工智能識別每個事件的年月、人物、番號和地點,觀眾點擊相關數據維度,就能深入查看與之有關的信息。
八路軍時間軸。
可觸摸的展項為體驗館贏得了更多“粉絲”。
將星雲集的大屏就像一片星空,總是吸引觀眾點擊和探索。這一展項匯聚了1300余條來過武鄉的將帥及八路軍機構的相關故事和文物數據。在這裡,只需輕觸繁星般的小點,觀眾就可查看數據、探究戰役過程、了解人物關係。
將星雲集的大屏就像一片星空。
眾志成城展區的照片墻令人動容。照片墻上的人物照片在經過AI復原後,不僅有了色彩,還能鮮活地動起來。“站在照片墻前,看著動起來的照片,仿佛看到一段或溫馨、或感人、或傷感的革命故事。”一名觀眾説。
體驗館展示了四十余張武鄉籍抗日英雄的照片,並通過人工智能對其高清修復和動畫處理,鮮活展現曾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戰鬥過的革命先輩。
令人格外注意的是,在佈滿肖像照的墻上,穿插擺放着幾個空白相框。葉健説,這是為那些在抗戰中沒有留下影像資料與姓名的英雄準備的,“這是一種追憶,總有一個地方永遠為他們虛位以待。”
“曾經我們還在想,這些照片會不會太模糊,會不會看起來不像真人。”看著滿墻照片,葉健&&,魏名揚的外孫在看到動起來的AI照片後的反應打消了他的顧慮,“他説這就是他的外公。”
人們常説,武鄉是一座沒有圍墻的抗戰歷史博物館,被譽為“八路軍的故鄉,子弟兵的搖籃”。抗戰時期,八路軍近10萬將士在此戰鬥生活,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留下了約1190處紅色舊址。
觀眾在舊址重現展區參觀。
舊址重現展區通過數字地圖技術、以可視化的方式對1190處紅色舊址進行了標注,將舊址串聯起來,按照機構舊址、人物舊居、報社媒體、醫院、工廠、學校等不同類型進行了細緻的劃分,並對其進行了分析。
觀眾不僅可以在地圖上直觀地看到每個舊址的位置和相關信息,了解它們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還可戴上VR眼鏡,身臨其境游覽紅色遺址。
文化號角展區內,一名特殊的講解員吸引了呂程芳和朋友與其互動交流。這名身着灰藍色八路軍軍服的講解員是一個數字人,名叫紅星楊。
“紅星楊是我們借助數字化手段,研發的紅色文化數字化系統,觀眾可以通過和他對話,了解武鄉紅色歷史。”葉健説,觀眾不僅能在現場與紅星楊交流,還能將紅星楊的二維碼保存,離館後實時在線了解紅色文化。
觀眾可生成屬於自己的抗戰海報並下載保存帶走。
實時生成自主設計的抗戰海報、閱讀《地雷戰》等電子書籍、坐在紅色課堂點擊桌面屏幕參與知識問答、掃描二維碼在五角星上留言……兼具趣味性和互動性的展陳,令紅色文化有了更多的“打開方式”。
留言經AI審核通過後,在屏幕上動態展示,觀眾可點擊放大或縮小五角星。
憑數據之力,溫故而知新。值得一提的是,館內展項的背後,是一個持續生長的大數據&&。這些數據關聯形成太行紅色文化數據庫,記錄、保護紅色文化並保持數據實時生長和更新,讓展項推陳出新,觀眾每次到訪都能體悟不同的紅色故事。
觀眾在紅色課堂體驗互動問答,學習紅色知識。
武鄉縣委書記賀思宇在啟動儀式上説:“八路軍文化數字體驗館的開館開展,是數字賦能讓紅色文化‘活起來’的有益探索,也是深化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對於大力弘揚太行精神、賡續傳承紅色血脈具有重要意義。”
序廳。
“一定要發揚好太行精神,一定要把《在太行山上》再唱響。”這是寫在序廳裏的一句話。七大部分,17個特點各異的數字化展項,840余平方米,沉浸式的紅色文化體驗空間,令紅色文化可看、可聽、可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