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他們向長城深情“告白”
——我省22位長城守護者入選“我與長城的故事”
作為萬里長城的重要部分,山西境內長城歷史悠久、底蘊濃厚。山西歷代長城總長度有1401.23千米,長城點、段數量位列全國第三,墻體長度位列全國第五。山西歷代長城分佈在大同、朔州、忻州、晉中、長治、陽泉、呂梁、晉城等8市39個縣(市、區),包括戰國、東漢、北魏、東魏、北齊、隋、五代、明等8個歷史時期修築或使用的長城墻體及附屬設施,累計共4266個點、段,長城沿線形成特有的邊塞文化和人文景觀,無論歷史文獻記載還是現存的長城文化遺存,都獨具山西特色。
記者從山西省文物局獲悉,日前,由該局指導、省長城保護研究會主辦的“我與長城的故事”徵集推介活動圓滿結束,最終選出22位長城守護者。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些守護者職業不同,卻用共同的行動向長城深情“告白”——用手中的鏡頭或筆墨,抒發着對長城的熱愛、倡導着對長城的保護,以弘揚長城文化、講好長城故事為己任,帶動更多的人了解長城、保護長城。
忻州市攝影家協會會員王銘,利用10年時間,行走在河曲長城的每一個墩、&、關、堡、城之間,用鏡頭記錄下長城內外的很多珍貴影像,其攝影作品還在平遙國際攝影大展進行展示,讓山西河曲的長城被更多人看到。
陽泉市城區黨史研究室王世鈞,為了拍好長城,30年堅持不懈,起早貪黑追逐長城日出、日落的光影美景,大力宣傳和展示長城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長城、喜歡長城、保護長城。
劉志堯,曾在左雲縣文聯工作,為搞清楚左雲縣的長城文化,他精心組織團隊,經過幾年的蒐集,摸清了當地長城的建造歷史以及這塊土地上曾修築過的長城附屬設施情況。2008年8月,在他建議下,左雲縣舉辦了邊塞文化論壇、中國長城文化左雲論壇、邊塞文化國際攝影團采風等活動,邀請到17個國家的51位攝影家,將左雲的長城、古城堡、烽燧照帶到了世界各地。
來自朔州的王茂盛,以長城專著為突破口,“啃”了30多年的歷史書籍,尤其對各個時期的省、府、縣誌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長城修築、防禦、民族交融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積累了數量可觀的原始材料,為長城的實地考察提供了充足的資料依據,他還用雙腳丈量了朔州市境內全長327公里的長城。
白殿衛,是陽泉市娘子關旅游景區管理中心的員工,是萬里長城第九關——娘子關的“守關人”。從進入景區工作至今,十幾年來,他見證了政府和群眾的不懈努力,見證了娘子關景區的點滴建設,見證了娘子關迎來越來越多的游客……如今,這兒路寬了、景區豐富了、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全面、配置越來越高。
大同新榮區助馬堡,是明長城山西段著名的屯兵官堡之一,與鎮羌堡、拒墻堡、拒門堡共稱“塞外四堡”。數百年前,戍邊將士在這裡“安營紮寨”,這座長城邊堡飽受風雨侵蝕、戰火侵襲,古老而蒼涼;數百年後,這裡成為極具特色的民居村落,充滿着平淡而寧靜的生活氣息。
2017年,大學畢業的邊玉回到老家,帶着村裏的年輕人開始行動,在村口立起了助馬堡地名,在關城南門外立起了助馬堡簡介碑,為村裏的明清傳統古民居掛牌,邀請大同市民俗專家來村內指導籌建助馬堡民俗館。通過全村村民集資的方式,民俗館於2018年正式開放,成為當地長城文化交流的陣地。
作為大同市長城文化旅游協會最小的會員,胡東佑小朋友與大同長城已結緣七載。第一次見到大同天鎮的李二口長城時,他有些不知所措,一直在問“長城在哪,我要爬長城”。志願者告訴他,大同長城是夯土結構,是不可以踩踏的,一旦爬長城就會給長城帶來傷害。小傢伙點了點頭説道:“我不爬,我們要保護長城。”7年來,胡東佑的足跡已經遍佈大同的每一段長城,一遍遍地聽着講述着大同長城的故事。
在左雲縣管家堡鄉威魯堡村,提起高忠,很多人都説他“傻”。放着縣城的樓房不住,偏偏跑回村裏,已經60多歲的人了,成天還不閒着,總喜歡繞着村裏的夯土城墻溜達。
從2019年開始,每天早晨,高忠都會背上背包,裝壺涼水,帶上筆記本、望遠鏡、垃圾袋,拄上登山杖出發。一路上觀察、記錄、撿垃圾,考究每個敵&、敵樓、烽火&、漢墓群、河溝等存續狀況,並一一做好記錄。如果某一地段垃圾多,他還會回去開上三輪車,專門過去撿垃圾。他的心中始終有一個情結,就是要把這段長城的歷史完整地交到子孫後代手裏。
在長城保護的漫漫征程中,在人煙稀少、漫山曠野之中,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批又一批的長城文化愛好者,山西長城的歷史和現實才被更多人看見。
本報記者王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