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離石區大東溝:山水畫卷,詩意棲居
圖為航拍初秋的大東溝一角。 記者 侯利軍 攝
“在呂梁,看見美麗中國;在呂梁,傾聽奔流中國;在呂梁,讀懂詩意中國;在呂梁,尋味芳華中國;在呂梁,觸摸滄桑中國。”這是市委書記孫大軍對離石區大東溝的深切感觸。
秋,宛如最具詩意的畫師,不經意間的寥寥幾筆,便將崇山峻嶺點綴得五彩斑斕。沿呂梁市區東行30公里,便來到離石區信義鎮千年村骨脊山腳下的大東溝景區。這裡溪水潺潺、鳥兒歡歌、蟬鳴陣陣,茂密的松林、如茵的草甸,猶如從山水畫中拓印而出。步入幽靜山谷,感受微風拂面的清爽,那沁人心脾的天然氧吧,是大自然留存的綠色記憶。
大東溝生態景區是離石區委、區政府攜手山西省關帝山國有林管理局打造的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示範區項目之一。景區內自然景觀秀麗,是沁人心脾的天然氧吧,有着“潛力在山,優勢在林,特色在水”的獨特魅力。為響應國家政策,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大東溝輕投入、重運營,致力於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目前已投資1800萬元,吸引社會資本投入5000余萬元。
如今,景區內已建成6個營區、333個營位,新建了一條7千米的原生態步道貫穿整個營地,可同時滿足上千人的露營需求。還啟動了隱野太空艙民宿、直升機游覽服務等多個項目建設。依託小東川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營地完善的配套設施,為游客提供了一個在綠水青山中漫步賞景、親近大自然的好去處,這裡也因此有“華北第一露營地”的美稱。
“大東溝生態景區精心規劃了六個特色營區,每個營區各具特色,旨在為游客提供多樣化的住宿和游玩體驗。”離石區大東溝景區商管部負責人趙玉梅説,包括旅居車營地、鄉野篝火營地以及特色民宿營地。其中,六號營區作為景區的住宿中心,主打未來科技風格,設有家庭親子太空艙和高端太空艙,為游客帶來獨特的住宿體驗。為持續提升游客體驗品質,景區正在不斷擴建和優化設施,以滿足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
“大東溝生態景區從2022年7月份開始修建,至2023年5月投入使用,充分體現了‘離石速度’。整個景區在邊建設邊運營的過程中,收益較為理想。推出了&&露營、帳篷租賃、康養、研學、單位團建等多種套餐,舉辦野外寫生、森林音樂、茶藝民樂等露營文化節系列活動,帶動150餘人就業。”趙玉梅介紹説。
狹長的河谷兩岸,水是這片風景區的靈魂。清澈見底的溪流潺潺流淌,奏響悅耳樂章。溪水時而奔騰跳躍,時而緩緩前行,匯聚成寧靜的小溪。在陽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如同一顆顆璀璨的寶石。可以沿着步道漫步,感受那沁人心脾的清涼。山、水、石、林,一步一景、一景一畫。一凳一椅一帳篷,一人一茶一心境,山川河流風光如畫。“森”呼吸間,感受久違的自然與愜意。奔流的河水、奇崛的石林,讓人不禁感嘆:“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整個大東溝飄逸着城市裏難得尋覓的寧靜和諧。
漫步那片神秘的叢林,仿佛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陽光透過茂密的樹葉灑下斑駁光影,微風輕拂,帶來陣陣草木清香。腳下是濕潤的土地,充滿生機與未知。抬頭望去,錯綜複雜的繩索和木板搭建在粗壯的樹榦之間,形成了一條條高懸在空中的通道。大東溝景區叢林穿越打破常規的箱挂式保護,利用景區特有的自然環境,在樹林之間設置梯子、吊橋、鞦韆、滑梯、搖晃梯等各項難易程度不等、風格各異、刺激強度和角度各有千秋的關卡,設置成兒童親子線路以及難易程度不同的多條青少年成人線路。游客能在“空中”探險、闖關,親近大自然,置身風光秀麗的山水中,擁抱綠色的同時又能考驗自己的毅力與膽識,挑戰自我,增強信心。
近年來,隨着露營經濟不斷升溫,為適應旅游消費新變化,離石區委、區政府瞄準市場搶抓“新風口”,大力培育新業態,創新“露營+”模式,開發樹上探險類項目,為進一步發揮好大東溝的生態本底資源、發展林下經濟打開了全新視野。“樹上探險樂園”極大地貼合大東溝現有的資源,有利於進一步挖掘和發揮大東溝的生態資源優勢,在休閒度假+互聯網雙重時代背景下發展生態旅游,發揮自然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彰顯大東溝景區生態旅游理念。
“大東溝景區自然風光優美,長年負氧離子2800—3200個/cm³,是旅游觀光、生態康養的絕佳之地。目前景區有露營&&333個,隱逸餐廳可一次容納120人同時用餐,不同風格的太空艙15個,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購娛’多維一體的景區産業特色。2024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極大帶動周邊綜合消費。”離石文旅集團大東溝景區負責人張寧説,“目前國家大力支持文旅産業發展,我們將結合景區的自然稟賦,打造以‘體育休閒、叢林探險、森林康養’為特色的文化性景區,相信大東溝景區將逐步成為山西乃至全國知名景區,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及帶動周邊産業發展。”
山川綿延,繪就“雄偉與寧靜”的畫卷;帳篷簇立,撐起“詩和遠方”的夢想;繩索交錯,架起“勇氣和熱愛”的橋梁。於山水間探尋自然奧秘,在搖曳的繩索和狹窄的木板上感受風之呼嘯、重力之拉扯。在大東溝山水與叢林的環抱中,開啟探險之旅,領略動與靜的交織,品味別樣風景。(記者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