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9月13日電佛韻山川,清涼五台。承載着千年歷史與文化的佛教名山五台山,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無數游客與學者。在這裡,有傳承千年的古建之美,有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的相得益彰,也有保護與開發並重的人文關懷。
9月12日,參加“新時代的文化遺産:煥發新活力 綻放新光彩”文化遺産忻州論壇的專家團隊,走進五台山,品讀文化遺産之美。
視角一:傳承千年的古建之美
走近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沉寂千年的大唐遺風撲面而來。
“佛光寺是古建愛好者不能錯過的一站,可以説是文物、古建築研究者的‘聖地’。”國家文物局世界遺産專家庫成員、浙江省文物保護利用協會副會長、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原副局長卓軍感慨。
被中國建築學家梁思成譽為“中國第一國寶”的佛光寺東大殿,單層七間,鬥拱碩大,雄健莊嚴,同時保存着唐代的建築、書法、繪畫、雕塑四種藝術,是中國現存珍稀唐代木構古建築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佛光寺東大殿。新華網 發
曾幾何時,“文物古建游曲高和寡”的説法不絕於耳,如何推廣晦澀的古建知識、提高山西旅游吸引力?
懸山頂、歇山頂、廡殿頂……在五台山佛光寺北側的文殊殿裏,講解員羅艷平在一個個古建築模型前駐足講解,將傳統古建的演變之美呈現在游客面前。“從以前每天的一百多人到現在的七八百人,來這裡游玩的游客越來越多。” 羅艷平説。
“最近《黑神話:悟空》帶火了山西文旅,大家在游玩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在體驗我們的傳統文化,輕鬆地、互動式地去了解一些原本嚴肅的歷史文化。”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特聘專家、攜程研究院首席專家王笑宇認為,文化遺跡類型的景點,應該更多地擁抱數字化、擁抱文創,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與他們互動、交流。

游客用手機拍攝精美塑像。新華網 發(陳震 攝)
八十多年前,建築學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四次赴山西對古建築進行調研普查,將諸多“藏在深閨無人知”的中國古代建築瑰寶展示於世人面前。
如今,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循着梁林之路走向歷史的深處,感受“深山藏古剎”的意境之美,也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沿着梁林二人走過的地方去往一站又一站,便會懂得什麼叫做熱愛與堅守,明白文明何以代代相承。”一位網友評論説。
視角二:自然與文化的融合之美
沿着五台山眾多廟宇一路而行,佛塔、塑像、影壁、牌樓、壁畫、碑碣等隨處可覓。登高遠眺,青山層巒疊嶂,雲霧繚繞其間,耳畔的梵音和鳥鳴增添幾分空靈與寧靜。
作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因盛夏氣候涼爽,被稱為“清涼山”,它集宗教、建築、藝術、自然、生態等價值於一體,2009年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獨特的自然條件,為五台山帶來壯觀的景致。” 五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文旅局講解員康亞琴説,“東&賞雲海日出,西&觀皓月當空,中&看奇峰靈崖,北&覽峰嶺交錯,一年四季風光各不同。”

五台山東&&出。新華網 發(楊國軍 攝)
解碼一座山,是一個由表及裏的過程。世界遺産委員會這樣評價五台山:“珠聯璧合地將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為一體,典型地將對佛的崇信凝結在對自然山體的崇拜之中……一種獨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組合型文化景觀。”
如今,五台山保持着北魏、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寺廟建築86處,其建築物上附屬的雕刻、壁畫、書法、造像等藝術交相輝映。

專家調研團參觀菩薩頂。新華網 發(陳震 攝)
“五台山是需要用身心去感受體會的,是人與自然良性互動的共同作品。”卓軍説。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活態遺産與社區發展教席首席專家、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東亞文化遺産保護學會會長杜曉帆説,“五台山不僅是一座山,它擁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在經過一個漫長的歲月,構築成的這樣一座‘文化的山’。”
視角三:保護開發並重的人文之美
在五台山核心景區,標誌性的大白塔被圍擋起來維修,讓不少想要一睹其容的游客在遺憾之餘,也充滿期待。
“這座國內現存最高的元代覆缽式建築,是五台山的標誌性建築,2023年開始投資進行維修。”康亞琴説。
據介紹,2023年,五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爭取到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對顯通寺、碧山寺、塔院寺大白塔等六項文物進行保護修繕。

菩薩頂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華網發 (王海晉 攝)
“五台山不斷給我們展示新的一些面孔、新的體驗。如今這裡井然有序,當地群眾越來越熱情。”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産培訓與研究中心(北京)副主任李江海,曾往返五台山20多次,依舊覺得“每次來都有全新的感受”。
與早些年車輛擁堵的場景不同,如今從游客中心到五台山景區的路上,免費的公交車一趟一趟駁運游客。
以打造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級文旅康養目的地為目標,五台山景區在保護好世界文化景觀遺産前提下,“治危、治臟、治亂、治理”一起抓,提升景區的綜合管理水平和游客體驗感。

專家們探討交流。新華網 發(陳震 攝)
如何讓五台山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國家文物局原黨組副書記、副局長,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原院長顧玉才認為,五台山的管理越來越完善,這是在走向世界的一個過程。“隨着公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品位越來越高,我們的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利用是無止境的。” (王昕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