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齊聚山西忻州 共話文化遺産保護新路徑-新華網
新華網 > 正文
2024 09/13 18:41:08
來源:新華網

專家學者齊聚山西忻州 共話文化遺産保護新路徑

字體:

  活動現場。新華網 發

  新華網太原9月13日電(王浩慶)如何充分挖掘文化遺産的多重價值,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9月13日,以“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為主題的文化遺産保護專項分論壇在山西忻州舉行,來自全國從事文化遺産保護管理以及文旅産業的相關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文化遺産保護新路徑。

  作為文化遺産忻州論壇的分論壇之一,本次分論壇旨在搭建世界遺産地與科研單位、高校以及文旅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

  忻州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五台山風景名勝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劉卓良&&,聚焦文化景觀保護,忻州市委、市政府和五台山景區從全局出發,累計投入16.3億元,分兩個階段將&淮核心區12個村莊、975戶、2700多人搬遷至核心景區外,同步徵遷21個單位和明清街等3個區域內國有土地上的建築物,總徵遷面積達到了63萬平米,有效消除了核心景區城鎮化、商業化過度擴張對文化景觀的影響。

  在此基礎上,五台山還全力貫徹實施《山西省五台山文化景觀保護條例》,嚴格落實項目建設考古前置規定,深入開展入寺走訪排查,切實加強對重點文物的日常監測、維護和修繕,努力把遺産保護這張網織得更密、更牢。

  忻州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五台山風景名勝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劉卓良作主題分享。新華網 發

  如何在文化遺産的保護與發展中找到平衡?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認為,保護與發展絕對不是強調一方面,忽略另外一個方面,而是要強調平衡。我們既要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産,更要做好展示,充分認識到怎樣在保護中實現可持續利用,在可持續發展之間怎樣尋求一個合理的平衡,“保護和利用兩者可以非常好地銜接在一起。兩者是平衡的關係。”

  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作主題分享。新華網 發

  圍繞北京中軸線的保護工作,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文物騰部部長、二級巡視員馬晨&&,在開展申遺保護過程中,相關部門實施《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健全央地協同、多部門協調的管理體制,實施《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完成正陽門、太廟、鼓樓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築修繕,取得正陽橋、南中軸路遺址等一批城市考古新發現,建立遺産價值展示體系和監測預警系統。

  同時,馬晨也為五台山文化遺産保護提出建議,“鼓勵公眾參與,夯實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公眾基礎。調動公眾保護傳承的積極性,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創新推出公眾參與文化遺産保護機制,逐步建立完善居民、社區和社會力量全民參與遺産保護體系。”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文物騰部部長、二級巡視員馬晨作主題分享。新華網 發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産培訓與研究中心(北京)副主任李江海認為,文化遺産保護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五台山應首先樹立“保護地”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對公共設施和動植物生存進行系統性規劃,同時對景區未來發展要制定預防性舉措,包括垃圾、污水的處理以及極端天氣的應對等方面。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産培訓與研究中心(北京)副主任李江海作主題分享。新華網 發

【糾錯】 【責任編輯:趙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