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盛京遺珍大薈萃!
瀋陽故宮清代宮廷珍品亮相太原
1.“盛京華彩——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現場。
2.龍袍。
3.婉容曾佩戴過的包金手鐲。
4.萬年甲子元寶式火碗。 圖片均由山西博物院提供
400多年前,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在瀋陽建都立業,後順治帝遷都北京,瀋陽成為清王朝的舊宮,而瀋陽故宮也得以留下了眾多奇珍異寶,成為令人期待的文物寶庫之一。7月9日,由山西博物院與瀋陽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盛京華彩——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在山西青銅博物館正式展出,100余件展品盡顯金玉滿堂的皇家氣概。
“盛京皇宮”,匯聚宮廷珍寶
瀋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建築文化積澱的典型代表,藏有十分豐富的清代宮廷藝術珍品。本次展覽,可以説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類型較為豐富的一次展覽。
遠在關外的瀋陽故宮,為何會成為一座文物寶庫?這與其發展歷程密不可分。瀋陽故宮始建自努爾哈赤時期,建成於皇太極時期,康熙、乾隆期間曾多次擴建修繕,清朝遷都北京後,“盛京皇宮”亦成為“陪都宮殿”。自康熙王朝開始,“盛京皇宮”成為皇帝東巡謁陵祭祖時的駐蹕之所,歷代皇帝源源不斷地把數量龐大的瓷器、琺瑯器、銅器等器物運送到這裡,並把歷朝聖訓、實錄、玉牒等珍藏於此,“盛京皇宮”由此成為名副其實的內務府大庫,所藏宮廷器物以數量之多、種類之繁、製作之精而聞名於世。
此次展覽共展出兵器、服飾、食器、書畫等文物100余件,其中有威儀的禮儀用品、富麗華美的生活用品以及工藝精巧的藝術珍品,這些文物佳作、國寶珍藏,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體現中華民族藝術精神難得的珍品,真實地再現清代宮廷的生活畫卷,折射出社會的文明進程、傳統習俗,以及人們的精神追求。
遠隔千里,太原和瀋陽緣分匪淺
瀋陽至太原,總里程1144公里,或許在你看來,這樣一個展覽遠赴而來,只是文化上的交流和促進,殊不知卻有着千絲萬縷的&&。
據山西博物院副院長張慧國介紹,不久前瀋陽故宮博物院引進了山西博物院的精品展覽“晉韻華彩——山西琉璃藝術展”,讓東北的觀眾近距離欣賞了琉璃藝術之美。展覽中,祖籍為山西介休的侯氏家族備受關注。張慧國説:“明清更迭時期,山西侯氏家族遷入遼南地區,也將山西獨特的琉璃燒造技術帶入東北,開始燒造以綠釉為主的生活實用器皿,也就是當地較為知名的‘黃瓦窯’。後來,因得到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賞識,侯氏家族奉命開始燒制皇家琉璃磚瓦,用於修建瀋陽故宮和清初三代帝王陵寢的古建築,黃瓦窯成為東北地區唯一 一座清代琉璃官窯窯廠,侯氏家族也由此顯貴。”
琉璃瓦“做媒”,鏈結起山西和遼寧,體現了中國傳統琉璃製作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展現了瀋陽故宮與山西博物院的緊密&&。所以瀋陽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擺駕”山西,頗有一些親戚來串門的儀式感!
清宮瑰寶,讓人大飽眼福
精美的瓷器、無價的書畫、華美的如意……一件件嘆為觀止的清宮瑰寶,讓人眼花繚亂,心曠神怡。可以説,清朝歷代皇帝把各類珍寶從北京源源不斷地送至盛京舊宮,以示“不忘根本”,我們也才得以看到多件不惜工本、竭盡巧思製造的皇家用器。
展覽第一單元名為“皇權有序”。17世紀初,源自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族人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立國後,統治者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斷強化皇帝和中央的權力。權力物化是權力系統的重要表徵,於是展廳內你看到的宮殿、信牌、武備等文物,就是皇權物化的重要見證。
第二單元“華服有章”。清代服飾不僅具有濃郁的滿族特色,而且融合了漢族服飾文化特色,承載着嚴格的規制與禮儀。清朝時期的服飾根據用途可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戎服、雨服、便服等多種服飾。瀋陽故宮所藏服飾形式多樣,錦繡華美的衣物帽冠、富麗華貴的首飾佩飾、精巧華美的日常器物等,展現出高雅脫俗的審美品位,從側面體現了清代工藝美術的發展高度。展廳中,公眾就有機會欣賞到清代的“杏黃紗平金彩繡金龍單袍”,考究的布料、精美的刺繡,象徵着當時頂尖的刺繡技藝;還有“垂果包金手鐲”,手鐲共由11節銀鎏金金屬條相連構成,每節均由三個金屬條橫向組成,中間內含彈簧,可調節松緊,以方便戴用,這樣的設計是不是很有現代感呢?這個手鐲,是清朝末代皇后婉容所佩戴的飾品。瀋陽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研究員李理介紹,這些珠寶文物是當年溥儀和婉容離開北京後所帶,1950年之後,溥儀將其收藏的珠寶文物捐贈於國家,其中有100多件留在瀋陽故宮博物院。
第三單元“禦膳有制”。美食須美器,清宮飲食器皿多是以金、銀、玉、琺瑯、瓷、翡翠等材質製作的盤、碗、匙等。瓷質餐具多由景德鎮禦窯廠按規定燒造,其他多由清宮造辦處負責製造或各地方進貢。清宮飲食器皿精工細緻,集實用性、觀賞性和藝術性為一體,顯示出皇家飲食用具的精美華貴。展覽中有一件宮廷小火鍋很有意思,它名為“萬年甲子元寶式火碗”,整個造型就像一個橢圓形元寶,分為碗上蓋、襯碟、火碗、碗架、盛火碗五個部分,進食時點燃當時的“酒精”以保溫食物,很像現在僅供一人使用的小火鍋。此外,你還能看到康熙款黃釉紫綠龍紋盤、雍正款黃釉暗龍串蓮碗等精美的瓷器。
第四單元“器用有度”。清宮陳設器主要用於宮殿陳列、典章禮制、宮廷祭祀及賞玩清供,既顯示君主的權威氣概和皇家的富麗堂皇,又在細節之處體現出別致獨到的審美意趣。(記者 孫軼琼)
鎮館之寶
鐵鑄雲板:戰場上的“傳令官”
此次展陳中,推薦大家去欣賞一件名為“鐵鑄雲板”的文物,這是瀋陽故宮的鎮館之寶,其主要作用是戰場上用來傳遞訊息的。
該雲板身整體呈長方形,上下部略寬,呈雲朵形,正面鑄有兩行漢文楷書“大金天命癸亥年鑄牛莊城”字樣。在中國古代,雲板原是木制的,是寺院裏用來報時和用齋時召集眾僧時敲擊的器具,元代以後逐漸成為官府、富貴人家報事、報時或集眾的響具。到了明代開始用於軍事報警。努爾哈赤在進入遼東後,意識到了雲板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開始在軍中推行雲板,同時加以改進形成了系統的雲板報警制度。1621年,努爾哈赤對報警方法做出具體的規定,即發現敵軍一二百兵時,舉一旗、放一炮、打一聲雲板;有一二千兵時舉二旗、放二炮、適當地快打雲板;有上萬敵兵時舉所有的旗、連續不停地放炮和打雲板。戰爭中信息就是生命,比敵人更快一步就意味着更多的勝算,努爾哈赤便是利用這雲板的報警功能及時部署兵力打退敵人。
清朝曾經稱“金”,史稱“後金”。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稱為清後,為消除民眾對金朝的惡劣印象,幾乎把與“金朝”字樣有關的東西都毀掉了,這塊雲板得以僥倖保存下來,因此非常珍貴。(記者 孫軼琼)
鏈新聞
“惟美無界——當代朝鮮油畫精品展”在太原市圖書館開展
7月9日,在太原這座承載着厚重歷史與文化的城市中,一場藝術的盛宴正在太原圖書館悄然綻放,那就是“惟美無界——當代朝鮮油畫精品展”。
展廳內,一幅幅油畫作品訴説着它們的故事,從山川湖海的壯麗到日常生活的細膩,每一筆都蘊含着藝術家對生活的熱愛以及與對美的追求。本次展覽展出百餘幅朝鮮當代油畫,涵蓋風景、人物、靜物等多個方面。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朝鮮油畫藝術的技藝,還體現了藝術家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追求,讓大眾領略朝鮮油畫藝術的獨特韻味。據了解,展覽將持續至8月3日。(記者 胡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