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游泳圖涼爽 小心患上這些病
炎炎夏日,很多人會選擇下水來緩解炎熱,甚至有人一整天都泡在水裏,涼快又舒服。而且,游泳還有很多好處,既能減肥塑形,又能緩解頸椎不適、改善心血管系統。但你知道嗎,看似乾淨的游泳池,有時也會“暗藏玄機”,一不小心,就會讓人患上“游泳病”。
常見的“游泳病”有哪些?游泳該注意什麼呢?山西晚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下了兩次水“紅眼病”找上門
“我給孩子報了個15天的游泳班,誰知道剛去了兩次,孩子就説眼睛疼,趕緊帶着他去醫院了。”省城市民何女士説。經過醫生檢查,何女士的孩子患上了結膜炎,也就是俗稱的“紅眼病”。
“近期隨着高溫天氣的持續,游泳導致的相關結膜炎人數也在不斷攀升,在我們門診中不僅有成年人,還有不少是學生群體。”山西省眼科醫院副主任醫師韓媛媛介紹。
“游泳池是一個人員比較密集的場所,很多傳染性的疾病都容易在游泳池裏發生。”韓媛媛説,有些人在游泳後會出現眼睛紅、癢、刺痛、畏光流淚、分泌物增多等情況,這些症狀的出現有可能是由於眼睛接觸到了被細菌或病毒等不潔物質污染的池水,從而導致感染性角結膜炎,也有可能是池水裏添加的消毒劑等對眼部造成了刺激,從而導致過敏性結膜炎,遇到這類情況,還是建議大家到醫院眼科進行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有人把這類疾病叫做‘游泳池眼病’,主要包括急性細菌性結膜炎、流行性角結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等,其中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韓媛媛説。至於為什麼會患病,韓媛媛猜測,雖然多數游泳池會採取消毒措施,但有些細菌和病毒依然無法完全消除,病原微生物可通過患眼-水-健眼,或患眼-手或物-健眼兩種方式進行傳播,人體接觸被污染的水後很快就會發病。
那患上“游泳池眼病”會有哪些症狀呢?韓媛媛説,發病時,患者會感到眼內癢、刺痛,有異物感,同時伴有畏光、流淚,分泌物呈水樣或黏液狀。隨着病程的延長,會出現眼瞼紅腫、球結膜充血等症狀,約半數患者球結膜或瞼結膜上還會出現點狀或片狀出血,嚴重的會導致視力下降。部分患者還同時會有頭痛、發熱、流涕、咽喉疼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預防“游泳池眼病”,韓媛媛建議:首先要選擇到衞生條件好、消毒措施完備的游泳場所游泳;游泳時,重視眼睛的保健,不要配戴隱形眼鏡,建議配戴密封性好的護目鏡,確保眼睛盡量少接觸游泳池水。在游泳結束後、徹底沖洗前,不要隨便揉眼睛,如出現眼睛不適症狀,建議至眼科門診就診。在游泳結束後,用流動自來水認真沖洗全身,包括眼睛和護目鏡。游泳期間,切忌使用他人的浴巾、浴帽和游泳鏡等,避免交叉感染。
另外,建議近期內眼睛有發紅、疼痛、分泌物增多等不適症狀者以及剛做過眼科手術者(包括近視矯正手術等)最好不要游泳,以減少發病幾率。
耳鼻喉等部位同樣需要防護
“有些人如果耳部耵聹過多,游泳時耵聹遇水浸泡後膨脹,就會壓迫外耳道,從而導致疼痛發炎,也就是外耳道炎。這是比較常見的因‘游泳’而耳痛的情況。”北大第一醫院太原醫院汾東院區耳鼻口科主任王文超介紹,這些患者往往會出現外耳道灼熱、疼痛、耳悶感,重者伴全身發熱、不適感。
除此之外,因游泳導致的耳部疾病還有中耳炎。中耳通過咽鼓管與鼻咽部相通,由於孩子的咽鼓管短而平,鼻咽部感染或者嗆水、嗆奶就容易通過咽鼓管影響到中耳,所以中耳炎在兒童中更常見。在游泳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嗆水的情況,帶有細菌的池水就會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腔,造成中耳腔感染形成急性中耳炎。此外,患有鼓膜穿孔的人,有細菌的池水可直接通過穿孔的鼓膜進入中耳腔,更容易出現感染。急性中耳炎會有耳痛、紅腫、發燒的症狀,通常以單側感染較多。若治療不及時,有可能發展成耳流膿、全身發熱,隨後轉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增加治療難度。
“還有些人會出現咽喉炎或鼻竇炎。”王文超説,鼻竇炎多發生在跳水或潛水後,患者一般是在做這些動作時將水帶入與之相通的鼻竇,若水質不潔,就能引起鼻竇炎,可出現鼻塞、鼻痛、流黏涕或頭痛等症狀。咽喉炎則多在嗆水或吞水後發生,除可出現咽喉不適或疼痛外,還常伴有咳嗽。
因此,王文超提醒大眾,游泳時應選擇正規游泳池或者水質好的游泳池,避免在不乾淨的游泳池或是很久沒有換水的游泳池長時間泡水;游泳時可使用游泳專用耳塞,防止耳部進水,盡可能地保持耳朵乾燥;盡量不做大動作游泳(如跳水),避免嗆水。耳朵一旦進水,最常見的應急方法就是側頭,將進水的耳朵一側朝下,同時保持單腳跳躍的方式排出外耳道內的存水。
身上的“紅點點”可能也是游泳導致
省城市民任先生這幾天有些鬱悶:這麼熱的天,他卻只能穿着長褲出門,原因就在他腿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紅點。“我前幾天和朋友去游泳,當時沒覺得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但第二天早上起床,就發現兩個小腿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小紅點,不怎麼癢,但是有些地方一按就疼。”任先生説。一開始,他以為自己是吃東西引起的過敏反應,但仔細回想了一下,又覺得“沒吃什麼不該吃的”,加上他只有腿上出現了小紅點,思慮再三,他只能把原因歸結為“游泳”。“那天游累了,就和朋友坐在泳池邊聊天,可能是腿一直泡在水裏的緣故。”
任先生的狀況有可能是因“游泳”引起的嗎?對此,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的郎小青大夫給與了肯定的答案。“有時在外游泳後會出現身體不適,其中全身發癢多考慮是接觸性皮炎、蕁麻疹、瘙癢症等疾病。”他説。其中,接觸性皮炎可能是在游泳時,接觸到游泳池裏的消毒水或其他物質而引發的,會導致全身瘙癢、紅斑、丘疹等症狀。蕁麻疹則大多發生在室外游泳池裏,可能會由於日光照射或感染,引發蕁麻疹,出現全身瘙癢、水腫性紅斑、風團等症狀。
另外,在游泳池最容易傳染上的皮膚病就是手足癬及各種體癬,這類真菌感染性皮膚病在人群中患病率較高,游泳者中也會有手癬、腳氣患者,就會造成游泳池水中存在各種可以感染人皮膚的真菌。另一方面,皮膚在水中浸泡時間過長,作為皮膚外層屏障的角質層容易出現松懈,這樣就更容易感染真菌。
“如果皮膚狀態不好,皮膚出現破損,哪怕是蹭破皮,都不建議去游泳。”郎小青&&,游泳過程中,如果皮膚變白髮皺,就要停止游泳,上岸後要盡快用沐浴露或香皂徹底洗凈身體,尤其是私處、腳趾縫,然後用自帶的乾淨毛巾擦凈。另外,如果游泳池的水質不好或消毒劑過多,還會讓游泳者的皮膚和頭髮乾燥,他比較建議大眾戴防水性好的硅膠帽,同時,在游泳後,馬上用清水洗去殘留在頭髮上的消毒劑。
溺水事故高發安全問題要注意
暑假是溺水事故的高發期,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約有5.7萬人死於溺水,其中少年兒童溺水死亡人數佔總溺水死亡人數的56.04%,因此每年暑假,不論是學校還是醫院,都建議家長們做好有效看護和安全教育,讓孩子們提高溺水的防範意識。
其實,家庭是低齡兒童發生溺水的主要場所和重要場所,因此,家長要多留心,及時傾倒家裏的水盆、水桶、浴缸裏的水,家裏的水缸、水井也要加蓋,不管時間長短,家長都不要把低齡兒童單獨留在澡盆裏。
另外,未成年人游泳時,必須要有家長的陪同或者結伴而行,不要去危險或者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也不要游野泳。孩子們不要高估自己的游泳技能,一定要在配備有資質的救生員的安全水域內游泳,並且應該學會識別警示標識。
游泳前一定要做好熱身運動,不要在水裏做危險的動作或打鬧,飢餓、飽食、生病或者是太困太累都不要去游泳。如果孩子在游泳的時候感覺到不舒服,一定要及時上岸,千萬不要逞強。在水上活動時,也要正確穿戴救生衣。
如果有孩子發現他人溺水,不要貿然下水營救,應及時呼救。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給落水者拋擲一些漂浮物。另外,適齡兒童應該接受游泳的技能培訓。(記者 張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