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寶藏地 地標在守望-新華網
新華網 > 正文
2024 07/04 15:25:56
來源:太原日報

太原寶藏地 地標在守望

字體:

  原標題:太原寶藏地 地標在守望

  當永祚寺裏的凌霄雙塔銜來新一天的暖陽,當汾河景區的婉轉流水映照出夜晚的繁華,當長風商務區的華彩劇院用藝術滋養城市,當五一廣場的璀璨流光照亮太原人的精神歸途……在這座城市,蝶變的旅途中、光陰的故事裏,每個地標都是發展的記憶和時代的定格。

  這些地標,在斗轉星移之間傾訴着歲月往事,在雨雪洗禮之下彰顯着城市性格,在風起雲涌之際豐富着地域形象。追光生長,城市向上。這一次,就讓我們一起打卡城市地標,標記時光,感受太原的日新月異與奪目耀眼。

  雙塔。

  凌霄雙塔耀晉陽

  如今,每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地標。它們或已逾越千年歲月、久經風霜,或剛走入公眾視野、綻放新顏。但毋庸置疑,它們不僅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座城市文化的象徵。

  談起太原城市地標,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雙塔。凌霄雙塔,雄偉異常,雙雙聳立如筆,故有“文筆雙塔”之譽。其位於太原市城區東南方向,距市中心4公里左右的郝莊村南之向山腳畔。

  這兩座形同孿生的姊妹塔,一個是先建的文峰塔,一個是後建的舍利塔,是我國雙塔之最。雙塔均為十三層八角樓閣式空心磚塔,卻同工異曲。外形看,文峰塔高度為54.76米,舍利塔高度為54.78米;文峰塔是民間修建,古樸大方,素邊檐子簡約明快,收分不顯,直徑幾近相同,故而挺拔壯美;舍利塔由皇家出資發起,工藝更加考究,塔身收分明顯,輪廓呈弧狀流線型,琉璃剪邊檐子及蓮花獨特精美。作為太原古八景之一,“文筆雙塔”並立,共同延續着太原的“文脈”。

  鐘樓街。張昊宇 攝

  鐘樓古街興時尚

  行走於鐘樓街,華燈初上,人群熙攘,老情懷與新時尚交織,這條承載上千年商貿歷史的老街,如今已成為代表太原、輻射全國的商文旅地標名片。

  尖頂拱窗的兩棟倣古建築間,大型充氣“鐘寶兒”懸在空中,游客爭相拍照打卡;開化寺的牌樓前,身着漢服的姑娘們面對鏡頭笑靨如花;老字號老鼠窟中飄出濃濃煙火氣,熱騰騰、圓滾滾的元宵散發着“老太原”甜美的氣息……打卡拍照、約會購物、散步遛彎、探店嘗鮮,數百米長的步行街匯聚老字號、文創潮牌、名牌首店等各式各樣的商戶,林立的店舖間每日人潮涌動,炫彩的霓虹招牌下晝夜煙火氣十足。鐘樓街以其獨特魅力,吸引着南來北往的游人。

  鐘樓街,因一座鐘樓而得名,地處太原市迎澤區,自宋代以來便是太原的商業核心區域,是太原市歷史最悠久的繁華街市。它承載着太原歷史文化的發展和商廈繁華的變遷,不僅是一條商業街,更是一條歷史街、文化街,是錦繡太原城的繁華再現。

  好問樓上咏絕唱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1205年,16歲的元好問赴試并州,在汾水河畔寫下千古一嘆。800多年後,汾水之濱,雁丘園拔地而起。

  因為一首詩,一闋詞,感懷一個地方,確定一次旅行方向,在詩詞文化的地圖上行走,重回古人放歌吟咏的現場,未嘗不是一種行游情趣。徜徉在太原汾河水岸的雁丘園中,探訪“好問堂”,追尋風花雪月的詩意愛情傳奇,自是不虛此行。

  作為太原重要的地標性文化生態景觀,汾河雁丘西鄰汾河水,北望崛圍山。園內“趕考之路”綿延壯觀,“好問堂”品格厚重,“雙飛亭”笛韻悠揚,“只影軒”雁過蟲泣,“狂歌亭”弦絕情重,“相許亭”知音宛在,“雁丘石”生死相許……亭&樓閣間讓人流連忘返。出園一路南行,碧水蕩漾,生機勃勃,汾河兩岸自行車道“彩粧”蜿蜒、縱貫南北;20余座造型各異大橋橫跨其間、一橋一景。賞一泓秀水柔波輕蕩,望蔚藍天際鷗鳥飛翔,在歷史的漣漪與現實的光影間,來一場跨越時空的邂逅。

  五一廣場。張昊宇 攝

  五一廣場留暢想

  一座城市所擁有的歷史和記憶、它所呈現的豐滿繁密的生活細節才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城市地標會在時代更迭中有所變化,但卻蘊含着不容忽視的鮮明時代性。

  説起五一廣場,在太原無人不知。這裡曾一度是太原道路坐標0公里的起點。現如今,它依舊是城市道路最重要的節點,東面是太原火車站,西面是柳巷、迎澤公園,北邊是鐘樓、文廟。周圍還有起鳳街、海子邊東街、侯家巷、五一東街、東崗巷、迎澤南街等10余個街巷路口與其交匯。五一廣場作為太原市民的精神地標,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與守望。

  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五一廣場幾經變遷,從假山噴泉,到廣場雕塑,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形成了一大一小、南北遙相呼應的五一廣場。現如今的五一廣場結合歷史性、文化性、紀念性等特徵,在廣場中軸線位置上設置首義門、國旗、雕塑三大主題元素,強化南北廣場空間軸對稱,以“千年城道”理念拉通南北廣場,彰顯太原厚重的英雄歷史和紅色記憶。

  通達橋。

  “文化客廳”韻味長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風貌和氣質。歷史感、文化味是太原的顯著魅力。汾河西岸,崛起城市新地標,華彩綻放的長風文化商務區匯集了山西大劇院、山西省圖書館、山西省科技館、太原市博物館等建築精品。這裡既是河畔一道亮麗的風景,也是彰顯城市特質的“文化客廳”。

  山西大劇院位於太原市長風商務區文化島東西中軸,設計寓意為“山西之門”,是統領全島建築風格的城市地標。其總用地面積85697平方米,主體建築高54米,長210米,主要包括1個1628座的主劇場、1個1170座的音樂廳和1個458座的小劇場及排練廳等。近些年,大劇院堅持以藝化人、精品共享,共享山西文化發展的豐碩成果,大型歌劇、舞劇、戲劇、綜藝演出、大交響樂、民族樂等一系列各類演出,拉近了高雅藝術與市民之間的距離。

  對一方地域、一座城市,有時只消看一眼它的地標風景與建築成就,對這座城市的形象與氣質便有了大致輪廓。它們或根植於歷史長河中,等待你品讀千年滄桑;或投射出嶄新的時代風貌,與你一同翻開下一個故事篇章。(記者 梁丹)

【糾錯】 【責任編輯:李哲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