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山西29名個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503名個人獲“山西省勞動模範”、194名個人獲“山西省先進工作者”稱號。他們是誰?為什麼是他們?讓我們將目光投向這群“了不起的勞動者”,與他們一起“追尋光、成為光、散發光”。
在大同華嚴寺、渾源圓覺寺、五台顯通寺等眾多國寶級文物建築裏,都能尋覓到楊永勝的修復痕跡。山西省古建築集團工程有限公司員工楊永勝多年從事泥瓦作文物修復工作,2024年已是他與磚石、泥土為伴,和文物古跡對話的第36個年頭了。
楊永勝正在雕刻。
楊永勝是山西代縣人。邊靖樓、代州文廟、阿育王塔……家鄉的古建之美,像一條無形的線,貫穿了楊永勝的成長歷程,激發了他對古建築文化的熱愛。
初中畢業後,他跟隨一位泥瓦匠師傅學習,從普通瓦工做起,不斷提升專業技能。
當時,瓦作技藝傳承的是傳統工藝,使用的是手工工具,工作耗時費力,但這段經歷為楊永勝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同時也掌握了各類瓦作工藝技術。
起初楊永勝對文物的修復並不熟練,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他跟隨師傅來到北京北池子修復四合院,通過不斷地實踐和學習,掌握了泥瓦作文物修復的相關技巧。回到家鄉後,楊永勝開始積極參與古建築和四合院的修復工作。
近年來,楊永勝參與了多項古城項目建設,了解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風格,積累了豐富的古城建設經驗。隨着參與項目的增多,楊永勝的足跡遍佈全國,對我國古建築知識的博大精深也有了更深體會。
“古建修復的原則,在於恢復原貌,盡可能使用原有材料、傳統工藝和施工方法,實現修舊如舊的目標。”在大同渾源,有一座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的古戲&,損壞程度幾乎達到80%,房頂坍塌,墻體開裂,各類構件散落四處。在談及修復過程時,楊永勝説:“我們主要依據老照片作為參考,拍攝局部照片以便於按照原貌重建房頂,修補裂縫。對於缺失部分,我們遵循了中國古建築的對稱美學,根據形狀進行修復。”隨着修復工作的進行,這座曾經破敗的古戲&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
楊永勝和同事正在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楊永勝始終保持傳統與創新的平衡,使作品保持獨特性和傳統性的聯結。楊永勝秉持着“不求多藝傍身,只求一事有成”的信念,堅持傳統的砌築工藝,保留古代建築的特色與美感、文化及歷史價值。
楊永勝不僅是技藝的傳承者,更是歷史的守護者。“山西省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冠軍、“泥瓦作文物修復師”一等獎、“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稱號……一項項榮譽的背後,正是他從平凡泥瓦工匠到傑出文物修復大師的生動寫照。
“在文物修復領域,我希望能參與更多具有挑戰性的項目,為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楊永勝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