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盤活“潛在糧倉”穩增量-新華網
新華網 > 正文
2024 04/08 11:33:41
來源:《瞭望》

瞭望|盤活“潛在糧倉”穩增量

字體:

  ◇2021年全國各地啟動新一輪耕地後備資源調查,整體上看,近幾年耕地後備資源呈遞減趨勢,分布較為分散、區域性差異特徵明顯

  ◇作為全球第三大鹽鹼地分布國家,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相當于現有耕地面積的近八成,挖掘鹽鹼地潛力對于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復墾是一項復雜的係統工程,應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手段,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全面調動各方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飛航

  在由鹽鹼地改良而成的河北省樂亭縣數字迴圈農業智慧園區,工作人員在調整水稻田監控設施(2023年9月14日攝)牟宇攝/本刊

  耕地後備資源是重要的“儲備庫”,直接反映國家耕地開發的潛力,目前,我國有數千萬畝耕地後備資源,是糧食安全戰略保障體係的重要一環。

  近年來,各地耕地後備資源總體呈減少趨勢,部分地區資源趨于枯竭,品質狀況不佳。這一變化趨勢既受近年來高強度開發影響,也與部分地區耕地後備資源破壞、氣候變化等因素導致一些後備資源不再宜耕有關。

  鹽鹼地作為後備耕地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至關重要的“潛在糧倉”,眼下各地不斷更新升級鹽鹼地土壤改良新技術、開發耐鹽鹼作物品種等,因地制宜開發利用鹽鹼地,取得了顯著成效,對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宜耕資源緊缺

  按照2016年全國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全國耕地後備資源總面積為8029.15萬畝,較此前一輪減少近3000萬畝,其中4721.97萬畝受水資源利用限制,短期內不適宜開發利用。2021年全國各地啟動新一輪耕地後備資源調查,整體上看,近幾年耕地後備資源呈遞減趨勢,分布較為分散、區域性差異特徵明顯。

  從數量上看,耕地後備資源總量持續減少。黑龍江省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當地耕地後備資源總量從2004年的1800萬畝降至2016年的1073萬畝,2022年又降至416萬畝,10多年間面積減少超3/4。

  山西省2021年開始的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結果顯示,全省宜耕耕地後備資源較2016年公布的數據增加65%。但山西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的調查地塊要求坡度在25度以下,2016年則為15度以下,條件放寬了許多,若扣除15度至25度之間這一部分,全省耕地後備資源實際減少29.38萬畝。

  從分布上看,我國耕地後備資源分布不均,部分區域已“見底”。2016年發布的全國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數據顯示,新疆、黑龍江、河南、雲南、甘肅等5地的耕地後備資源佔全國近一半,而經濟發展較快的東部各省份耕地後備資源之和僅佔15.4%。

  此外,省域內資源分布也呈現地域差異化。山西省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負責人表示,山西省耕地後備資源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區,而平原地區,可供利用的後備資源有限。

  從品質上看,一些區域宜耕面積不足資源總量10%。業內人士認為,部分地區存在符合現行標準的耕地後備資源,但考慮開墾為耕地後的群眾種植意願、生態環境、當地勞動力情況、耕種利用便利程度等因素,宜耕後備耕地仍顯不足。仍以山西省為例,全省大部分宜農荒地分布在自然地理及氣候條件較差的山區、丘陵、河灘,坡度在10度到15度之間,水土流失情況嚴重。據估算,實際可供開發的耕地後備資源僅約100萬畝。

  業內人士表示,耕地後備資源作為補充耕地的重要來源,是實現區域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確保糧食安全及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關鍵,也是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耕地資源補充。耕地後備資源減少、品質較差的情況將給國家糧食安全和重大項目落地帶來挑戰。

  改造鹽鹼地喚醒潛在“新糧倉”

  站在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開張鎮棗圪塔村地頭,綠油油的麥田一望無垠。開張鎮農科站負責人呂戰虎説,別看現在這小麥長勢這麼好,以前可不是這樣的。“原來村民都是用井水澆地,井水氯離子超標,澆過的地,地皮都是白鹽巴。高標準農田建設給村裏修了渠,接上了黃河水。用黃河水澆地成本低,也更方便了。”呂戰虎説,棗圪塔村的耕地是鹽鹼地,用黃河水改良後,再配合施用有機肥,耕地明顯發生了變化,達到了改良土壤的效果。

  鹽鹼地,曾經是貧瘠的代名詞,“十年九不收”是它的標簽;鹽鹼地,又是潛在的“新糧倉”,分布廣、面積大是它的特點。作為全球第三大鹽鹼地分布國家,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相當于現有耕地面積的近八成,挖掘鹽鹼地潛力對于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永濟是一個縮影,“鹽鹼地上種糧難”是世界性問題。據統計,鹽鹼地遍布全球六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面積超過8.3億公頃。在這些地方,土壤鹽分和鹼含量明顯高于正常值,作物很難生長,當土壤含鹽量超過6‰時,作物出苗率將低于50%,産量減少90%。業內專家表示,我國15億畝鹽鹼地中約5億畝有開發利用潛力,如此大面積的土地資源,如能充分利用起來,將有效增加耕地、保障糧食安全。

  如何在鹽鹼地上多打糧,加大改造提升力度是重要一環。相關專家表示,鹽鹼地治理難度大,其重要原因就像農民常説的“鹼是天生的,鹽是地長的,無法完完全全去掉”,應加大鹽鹼地改良科研攻關力度,促進鹽鹼地高效開發利用。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特別是從80年代起,山西在鹽鹼地上開展了以降低地下水位為中心,挖排水渠、修築防滲渠和井灌井排為手段的工程改良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山西省鹽鹼地以蘇打型鹽化土和蘇打型鹼化土為主,含較多的易溶性鹽,綜合治理措施不配套,加上資金不足,科研手段跟不上等原因,鹽鹼地改良技術一直沒有取得較大突破。

  近年來,山西農業大學在引進日本改良劑DS-1997的基礎上,研制開發出5種鹽鹼地化學改良劑,並進行了國産化生産,建成了年産5萬噸的鹽鹼地改良專用肥生産線,實現了産業化生産。徹底改造鹽鹼地5萬畝以上,應用推廣面積10多萬畝,輻射帶動50萬畝鹽鹼地改良,建立了化學措施、水利措施、農藝措施和生物措施為核心的綜合改良技術體係,形成了內陸幹旱型鹽鹼地改良技術規程,項目研究成果隨後被迅速推廣到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吉林等省區,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卅裏鋪鄉蘭玉堡村,地處大同市天陽盆地中心,地勢低洼,地下水埋深淺,屬重度蘇打型鹽化土的典型代表,過去一直是寸草不生的鹽鹼荒灘,歷史上無人耕種,通過山西農業大學鹽鹼地改良技術團隊改良後,農作物一年比一年長得旺。

  試驗數據顯示,改良後第三年,土壤pH值下降到7.8左右,鹽分含量下降50%左右,土壤有機質提高30%以上,普通玉米産量達到689.7公斤/畝。蘭玉堡村1200畝鹽鹼地改良基地發展為“鹽鹼地改良—飼草種植—肉牛養殖—糞便處理—培肥土壤”的迴圈農業基地。

  在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上郭鄉,曾經溝壑縱橫的溝坡地,經過工程措施改造,成為平整的後備耕地(2024年1月3日攝)王飛航攝/本刊

  高效利用耕地後備資源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復墾是一項復雜的係統工程,應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手段,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全面調動各方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綜合施策取得預期效果。

  首先,完善政策規劃,加強耕地後備資源保護。耕地後備資源是糧食安全的重要防線。當前耕地後備資源整體減少,如果保護不力,將難以發揮耕地後備資源平抑耕地和糧食缺口的作用。基層人士建議出臺耕地後備資源保護有關法律法規,為各地治理佔用、破壞耕地後備資源等強化法律支撐;開展耕地後備資源保護專項督查、檢查,提升全社會耕地後備資源保護意識。

  山西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建議,對耕地後備資源開展精準規劃分區,依據各地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空間結構和用地布局,科學設定評價指標體係,制定綜合評價與測算方法。可根據資源承載力優化開發利用的空間布局,劃定耕地後備資源重點開發區、適度開發區、生態建設區、生態保護區,設定差別化開發利用目標,發揮資金投入的最佳效益,實現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區域的協調發展。

  其次,盤活各類閒置土地,補充耕地後備資源。城鎮化進程下,農村人口、資金持續向城市流動,原有低效耕地、農村宅基地、建設用地等有較大挖潛空間,可結合當地情況進行農村土地摸排,儲備耕地後備資源。

  基層人士建議,應進一步開展耕地後備資源補充調查,全面摸清符合條件可恢復耕地的園地林地、工礦廢棄地、殘次林地等情況,挖掘各級、各部門實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綜合整治、易地扶貧搬遷、礦山復墾等各類土地整治項目新增耕地,謀劃布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

  此外,當前一些地方探索將部分草地、灌木林地等納入耕地後備資源,一定程度補充了資源數量,對各地保障耕地面積、解決發展用地需求等起到一定作用,可進一步用好閒置土地,多渠道補充耕地後備資源數量。

  最後,加大政策扶持,激發基層土地整治積極性。多地基層幹部建議,耕地後備資源開發涉及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水利、生態環境等多個部門,應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協同推進相關工作。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需要大量資金保障,應完善相關資金支援或出臺以獎代補政策等,提高基層參與土地整治的積極性。除財政投入之外,還應兩手發力,在開發利用及經營過程中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完善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益分配、監督約束等機制,推進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産業化,解決土地開發的資金投入、過程監管、後續實施和收入分配等問題。

  (《瞭望》2024年第15期)

【糾錯】 【責任編輯:李哲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