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華夏今居承平世 重看官家築晉陽
太原,第101座博物館建成開放
天龍山佛頭造像
唐代侍女俑
城門造型的展廳入口
公眾服務區域
整體搬遷保護的小井峪郭行墓
博物館內景
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今日開門迎客。攝影 賈鵬 米國偉
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於今日開放,這是太原的第101座博物館。
一百又一,是圓滿也是啟程。
如果你曾停駐太原,懂其2500年的厚重,感其貫通古今的情韻,耳得目遇皆錦繡,那麼就能感受到“博物館之城”的風光。
太原現有41座備案博物館和60座類博物館,各級各類博物館101座,每5.4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經典、智慧、群眾、革命“四個”博物館,各美其美。
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款款走來,建設“博物館之城”,太原一步一個腳印。
何以晉陽
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隱在一段城墻裏。晉源區晉陽古城遺址南側奉宣街大夏門內,正是博物館所在。
作為晉陽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參照國家一級博物館標準建設,是一座以晉陽城歷史文化為核心內容,集文物考古、收藏、展陳、保護、研究、教育、文旅功能為一體的專題類博物館。
博物館的名稱,凸顯兩個關鍵詞:晉陽古城和考古。
時間回撥2500多年,公元前497年春秋中晚期,晉陽城始建,歷經漢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火燒水灌毀滅。至此,一座歷經1500餘年的繁華城市塵封於地下。
與其他城址相較,晉陽城有何特別?
從建成到廢棄,晉陽城連續1500年城址沒有大移動。突然地焚燬和後期破壞較少,使其成為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遺存埋藏豐富的古代城市遺址,特別是唐五代時期的都城遺址,保存完整。相伴而生的城池遺址、宗教祭祀遺址、墓葬遺址,三部分保存完好,相互依託,內涵豐富,構成了完整、全面、系統的晉陽文化遺存。
東周建城至宋初毀城,晉陽古城承擔起中國北方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職能,在中國歷史進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中原王朝安危所繫的戰略屏障,又是北方草原文明和中原農耕文明交融的大舞&,為中華多元一體的民族形成作出重要貢獻。
作為中國乃至世界唯一可以完整展示唐代都城布局的大型文化遺址,晉陽古城遺址歷年來發掘多處城墻、建築基址、手工業作坊等遺址,出土了漢白玉佛像、金剛經殘碑、鴟吻、經幢、陶瓷器等大批珍貴文物。晉陽古城遺址於2001年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10月榮登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晉陽古城,既是太原5000年文化傳承,其源於晉、興於唐,也是晉文化載體,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文物遺存,更是太原城市發展史的重彩華章。
2023年6月13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韋韜在晉陽古城遺址調研時指出,晉陽古城遺址是太原建城2500多年歷史的實物見證,要堅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以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做好古城遺址保護利用和研究展示,積極推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在調研考古博物館建設時,韋韜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要進一步增強敬畏之心,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水平,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彰顯太原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
建設晉陽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是市委、市政府明確的重點工程,符合時代要求,也極大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博物館建設期間,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現場調研,召開專題會議部署推進建設工作。
鏟釋晉陽
進入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晉陽雄異(yì)”展覽主題沉靜醒目。
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裴靜蓉介紹,這四個字集自晉陽古城二號建築基址出土的晉陽宮殘碑,“雄異”代表傑出卓異,正是晉陽氣象。“晉陽雄異”寓意晉陽古城的卓越不凡,彰顯其在我國歷史長河中的獨特地位。
順着500多米的展線,徐徐向前,很多布展圖樣和紋飾皆有來頭,比如單元序號“1”,紋飾就取自晉國趙卿墓。
晉陽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猶如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的“奠基石”,使萬物有根。晉陽古城遺址考古,從上世紀延續至今,成果斐然。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著名考古學家宿白,首次勘察晉陽古城,推測其作為大唐北都,晉陽城裏坊整體布局大概是東西六坊、南北九坊的六九之制;考古學家謝元璐、張頷調查晉陽古城,發現東周時期晉陽城,發表《晉陽古城勘查記》。
1998年,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隨即成立晉陽古城研究所,承擔晉陽古城遺址考古。之後10餘年,探明唐五代時期晉陽古城西城城垣四至範圍,城圈基本呈矩形,東西長約4780米,南北寬約3750米,面積20余平方公里;完成晉陽古城西城墻第二豁口及護城河考古發掘;首次發掘確認晉陽古城東周時期城墻遺跡。
2010年10月,晉陽古城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的大遺址,成為我省唯一。
2011年,晉陽古城考古工作隊成立,選取晉源苗圃、古城營村等晉陽古城遺址的核心區進行開方發掘,取得豐碩成果:
二號建築基址,位於晉陽城址西北部,考古發掘歷時6年,完成對基址的全面揭露。二號建築基址南北長84米、東西寬39.7米,其中軸線同晉陽古城西城墻方向大體一致。整個建築布局規整,設計緊湊,修建考究,主要包括四處殿址、五處廊廡、三處庭院和一處門址等。出土的“隋之晉陽宮”殘碑,對研究晉陽古城晉陽宮的變遷具有重要價值。二號建築基址群體量之大、出土遺物之豐富、建築結構布局之清晰,是晉陽古城歷年來的首次發現,是目前國內發掘出土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唐五代建築基址。
四號建築基址,由內城城墻及蓄水設施組成。城墻始建不晚於北朝,在北朝和唐代一直沿用,均未進行過大規模重修。蓄水設施與內城城墻同時始建,是目前晉陽古城發掘最完整、規模最大且時代明確的蓄水設施遺址。
瓷窯遺址,2021年發掘,西距二號建築基址60米,清理出3座瓷窯,均為馬蹄形饅頭窯,出土近萬件瓷片。該瓷窯遺址,時代大致是隋至唐代早期,使用時間不長,燒制器物種類少,但技術水平較高。該瓷窯遺址位於當時的晉陽宮宮城內,具有特殊意義,是山西目前發現最早的,填補了相關研究空白。
一代代考古人匍匐在晉陽古城遺址上,一步步探尋這片土地上的時光流轉。初步認識了晉陽古城城市布局和結構,基本掌握其空間範圍和歷史脈絡,搞清楚了晉陽古城城內文化層的埋藏規律和遺存,勾勒出城內重要的遺存埋藏區以及宮城、倉城等功能區範圍。
這些重要考古發現,為晉陽古城遺址公園建設提供了重要實物支撐。
晉陽雄異
晉陽故事多華彩,今又徐徐鋪開。
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主體分三大區域,核心展覽區5505平方米,臨時展覽功能區2950平方米,文物本體保護及公眾服務區4080平方米。考慮到城墻的空間特點,設計新穎,採用場景復原、多媒體現代設備等輔陳手段,以層層穿越的視角打造中國最長博物館。
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二級研究館員常一民&&,核心展區以“晉陽雄異”為主題,吸納歷年來考古發現和學術研究成果,呈現晉陽古城二號建築基址、漢代王陵及其陪葬墓、唐代郭行墓等重要考古發現。展陳文物近1000件,講述晉陽故事,闡釋晉陽文化。
沿着展線,像與時光漫步,以時間為序,設置“肇建晉陽”“名都并州”“霸府別都”“盛唐北都”“錦繡太原”五個單元。
“肇建晉陽”單元,展示晉陽古城建造、晉陽之戰等場景,交代晉陽古城所具有的獨特地理位置及趙簡子在晉陽建立戰略基地的歷史背景。代表展品陶范,出土於晉陽古城殘存的西城墻附近。陶范陶質較硬,呈灰褐色,主體紋飾為蟠螭紋,與侯馬出土的蟠螭紋陶范相似,表明晉陽城在東周時期已具備鑄造青銅器的能力,反映出當時晉陽城繁榮的經濟。
“名都并州”單元,時間定格漢代。漢代晉陽城規模宏大、布局規整、市井林立。漢代諸侯王墓葬陵園、官吏墓葬、北固碾平民墓群的發掘情況展示,將漢代晉陽城熱鬧的市井生活呈現給大眾。首次展出的虎噬牛鎏金銅鎮、柿蒂紋四棱銅鈁等精美青銅器,顯示了漢代晉陽人優渥的生活水平與優雅的審美情趣。
“霸府別都”單元,通過展示出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高等級墓葬,揭示晉陽城多元一體的民族融合新景象。常一民介紹,虞弘墓出土時的場景還原,仿佛回到當年的挖掘現場,往事依稀,“讓觀眾可以直觀看到墓葬清去浮土時的一瞬間,考古是科學嚴謹的工作。”
“盛唐北都”單元,匯集晉陽古城高等級建築基址出土的精美文物,回望唐代晉陽城臻於極盛的規模。“三城”復原圖,可以瞻望西城、中城、東城三城並舉的晉陽城輝煌時刻,凸顯晉陽城“盛世之重鎮、亂世之強藩”的獨特價值。展出的蒙山佛閣遺址出土的重修大佛閣價錢碑,碑文記載了晚唐時期重建三層大佛閣所使用各種材料的名稱、數量、各類工匠數量及花費總資金等,為研究唐代建築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出自同一處的刻銘獸面紋筒瓦,內側刻有“乾寧丙辰造閣,晉王修此功德”銘文,是山西晚唐時期瓦當的標準器之一。萬柏林區小井峪小學出土的郭行墓首次亮相,由墓誌可知,該墓為夫妻合葬墓,墓葬男主人郭行,曾追隨唐太宗李世民征討遼東,被授予上騎都尉官職。該墓葬壁畫精美,保存完整,尤其是倣門樓建築圖案,是太原地區的首次發現。
“錦繡太原”單元,還原太原考古人在晉陽古城的考古曆程,將晉陽古城遺址在科學保護與發展下的壯美前景呈現給大眾。最後的球幕,展示從趙簡子興建晉陽城到當代太原城新貌,彰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魅力。
晉陽文化薪火傳承,晉陽精神綿延不絕。太原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偉&&,今後,太原文物系統將推進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挖掘、研究、闡釋歷史信息、城市演變,賦予時代價值和精神品格,促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為打造文旅融合門戶城市、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貢獻文博力量。(記者 陳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