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12月15日電(趙睿) 醒泥、揉泥、拉胚、上釉……完成數道基礎工序後,在1200攝氏度高溫下燒造而成的白釉瓷上,用筆蘸取紅、綠、黃等彩料勾畫出紋飾,再次入窯經過800度左右的溫度燒制後,一件件精緻的紅綠彩瓷作品正式“出爐”。由於瓷器多以紅綠兩色勾畫紋飾,紅綠彩瓷俗稱“紅綠彩”。
13日,“‘晉’請您來,見證高質量轉型發展——第十八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採訪團走進長治市八義窯紅綠彩陶瓷文化博覽園傳統陶瓷作坊生産基地,一同經歷從泥料到成品的制瓷之旅。

生産基地內,工人對素坯進行修整。新華網 發(蘇航 攝)
八義窯所在的長治市八義鎮,周邊山嶺綿延、礦産豐富,燒制生産紅綠彩瓷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八義窯紅綠彩的精髓在於它的化粧土。”據八義窯紅綠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亞敏介紹,化粧土是陶瓷胎上的一層白色瓷土,能使胎面光滑潔白,是陶瓷“變美”的法寶。“用八義鎮出産的化粧土做出來的陶瓷效果好、特別潤、耐高溫。”李亞敏説。

八義窯紅綠彩瓷作品。新華網 發(蘇航 攝)
擁有上好原料的八義窯紅綠彩,最關鍵的環節就是如何給燒制出來的瓷器穿上靚麗的“外衣”。李亞敏&&,工坊裏的畫師們大多是當地有名的手藝人,他們用自己手中的畫筆,描出了八義紅綠彩的精美“容貌”。
“我正在創作的是《上黨春韻》,靈感來源於上黨傳統的舞龍活動。現在正在進行的步驟是描線,之後還需要反復燒制和上色環節,這件作品需要六、七天的時間才能完成。”面對採訪團,彩繪師侯文傑暫停下了手頭的工作,介紹着筆下的作品。

彩繪師用畫筆填充顏色。新華網 發(蘇航 攝)
八義窯紅綠彩起源於宋代,地方特色濃郁,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2012年起,當地成立並啟動了紅綠彩瓷器生産項目,攻克技術難題,恢復工藝。2021年,“八義窯紅綠彩瓷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十年來,八義陶瓷文化科技公司先後投資1.2億多元,建起了八義窯紅綠彩陶瓷文化産業園,總佔地面積70余畝,總建築面積兩萬多平方米。

八義窯紅綠彩博物館內,陳列着各類紅綠彩瓷作品,簡約的造型、奔放的裝飾紋樣和鮮艷的色彩讓人眼前一亮。新華網 發(蘇航 攝)
如今,八義窯生産的産品遠銷大江南北,先後在國家、省、市舉辦的國際文博會、農博會、旅游展覽會上獲得20多項大獎。
李亞敏&&,將進一步做強做大陶瓷文化産業,延伸産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和人才鏈,發揮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上馬陶瓷設計車間、産品包裝廠等項目,形成一條龍生産線,結合現代化生産設備,實現産量和産值雙翻番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