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去向選擇多 “考研熱”悄然降溫-新華網
新華網 > 正文
2023 12/08 12:21:26
來源:山西晚報

畢業去向選擇多 “考研熱”悄然降溫

字體:

 原標題:保研、留學、考公、自主創業……

  畢業去向選擇多“考研熱”悄然降溫

  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將於2023年12月23日至25日舉行,與往年一樣,有關考研的話題依然火熱,不過,大家關注的點已經從過去的“考研熱”轉移到“降溫”上。

  連增8年後,“考研熱”如今開始降溫:出乎不少人預料,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只有438萬,比上一年回落了36萬。從2015年到2023年,考研報名人數從164.9萬上漲到474萬。今年是考研報名人數在連漲8年後首次下降。

  這確實是一個令人費解的轉折:根據教育部的數據,202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1158萬人,2024年預計達1179萬人,比上一年增加21萬人。按説考研大軍的潛在基數更大了,但選擇走考研這條路的人卻減少了將近十分之一,這到底是為什麼?12月6日、7日,山西晚報記者進行了採訪了解。

 考研人數下降與分流因素有關

  記者走訪發現,考研人數下降與高校保研推免生比例上漲、出國讀研、考公考編等分流因素有關。

  推免,全稱是“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也被俗稱“保研”。各高校發布的招生簡章和公開數據顯示,近年來,推免生人數上漲明顯。比如,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公布的2024年擬錄取推免生名單顯示,共擬錄取3909人,其中擬錄取碩士推免生2570人,直博生1339人,共比2023年增加375人,增長率達10.61%;上海理工大學2023年保研推免名額是245人,2024年的保研推免人數是280人,增加35人。

  太原小夥劉炎目前在遼寧一所211高校讀書,他告訴山西晚報記者:“我已經獲得本校推免資格,我們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學都獲得了本校或外校的推免資格。”劉炎本科學習的是金融相關專業,進入大學後,他早早為畢業後的去向做了規劃,並在學習成績、實踐經歷等方面下功夫,最終獲得一所985高校的推免資格。“三年來的努力沒有白費。”劉炎説,“相比考場上的‘一哆嗦’,我認為獲取保研資格更是要時刻繃着弦做最好的自己。”

  出國讀研的學生人數也在增長。2022年《美國門戶開放報告》數據顯示,2021/22學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國內地留學生共計290086人,其中研究生人數達到123182人,佔比為42.46%,研究生人數同比增長了3.64%。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HESA數據顯示,2021/22學年,中國內地赴英就讀高等教育人數為151690人,其中研究生人數為88755人,佔比為58.51%,研究生人數同比增長了6.01%。

  山西大學2024屆畢業生王昱告訴山西晚報記者,其已收到英國一所世界排名前百院校的錄取通知書,“如果在國內考研,學碩一般是三年學制,即使是專碩,也至少需要兩年,而海外碩士最短的只要一年,畢業回國後無論是進入職場還是參加選調生考試,都是受歡迎的。”

  面對激烈的考研競爭,不少學生的心態更為理性、現實。在“宇宙的盡頭是考公考編”等觀念的影響下,很多人選擇放棄考研,專注於獲取就業機會。據統計,2024年度國考熱度不減,共有303.3萬人報名過審,比2023年新增43.53萬人,增幅為16.76%。

  考研最終目的仍為好找工作

  “實習時我打聽了一些用人單位的招聘要求,發現首先被問的都是‘第一學歷’,還有些崗位清晰標注着必須為‘雙一流’高校。”即將從一所“雙非”院校畢業的大學生張琪無奈地説,“儘管很多崗位以‘第一學歷’為篩選條件,但考上研究生起碼能達到‘碩士及以上學歷’的用人要求。”在她看來,碩士是找到“好工作”的敲門磚,沒有這塊敲門磚,或許連面試機會都得不到。

  為擺脫“第一學歷”的桎梏,很多像張琪這樣的“雙非”大學生的首選就是通過考研提升學歷,試圖拉平差距,考研或是他們迫不得已的選擇。

  為了認真備考,張琪在校外租了一間單人公寓,“對我而言,考研最難的部分就是對抗學校裏松散的學習氛圍,而且我睡眠不太好,在宿舍的話很影響休息。”住進公寓後,她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表,“感覺考研是一個人的戰鬥,獨自在沒有路燈的夜路下摸索前進,”談到未來,她面露憂愁,“考上研可能也找不到好工作,還得繼續考公考編,這條獨行之路仿佛沒有止境。”

  “就算考上研究生,求職是否會受到第一學歷的影響也未可知。相對來説,考公考編對第一學歷的要求沒有那麼嚴格,而且體制內的工作更讓人有安全感。”同樣本科畢業於“雙非”院校的許潔放棄了考研轉而選擇考公。在她看來,考研一年只有一次而且只能報考一所學校,考公每年有國考、省考、選調、事業編等多次考試,選擇和上岸的機會更多。

  “我不擅長科研工作,考研或者考編對我而言都是為了更好地就業。如今就業競爭激烈,用三年時間去取得一個碩士文憑,未必比大學畢業開始積累工作經驗的性價比高。”許潔學的是傳媒類專業,目前她正在一家傳媒公司上班,邊工作邊復習考公,“傳媒類工作需要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先 鍛煉自己的專業能力,順便賺錢養活自己。”許潔笑着説,“公務員也不是一次就能考上,我打算‘逢考必報’,而且已經做好了長期奮戰的準備。”

  一系列利好政策助就業

  從結果來看,考研報名人數連漲8年後首降,反映出社會對研究生學歷的認知越來越回歸理性。很多人認識到考研並不適合自己,考研讀研需要付出時間與經濟成本,在權衡利弊得失後,選擇了就業優先。

  事實證明,“卷”學歷不能解決就業問題,盡力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發展的可能性才能讓他們不必擠到同一條賽道上。為幫助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創業,山西&&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幫助畢業生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能力、提高補貼標準,全方位護航高校畢業生“就業路”。

  例如,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實施“三支一扶計劃”和“西部計劃”,按規定給予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高定工資等;為吸納畢業生的企業發放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廣泛募集就業見習崗位,鼓勵離校2年內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參加就業見習活動;扶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創業畢業生可獲得擔保貸款,並享受財政貼息;對就業困難的高校畢業生實施托底幫扶等。另外,我省還簡化優化了求職就業手續,取消就業報到證補辦、改派等手續,為年輕人就業創業提供良好環境。

  每年新進入就業市場的青年,是國家勞動力結構優化的主要源泉,其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影響着經濟潛在增長率。考研人數變少是就業觀念更為理性的信號,緩解就業緊張形勢更是當務之急。只有市場上就業機會多了,年輕人的就業信心與預期有了根本提升,才會有更多人敢於試錯,去嘗試新的職業領域,大膽創新和創業。(記者 武佳 實習生 張鈺薇)

【糾錯】 【責任編輯:趙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