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壽千年,麻箋抗拒失傳-新華網
新華網 > 正文
2023 11/21 11:01:41
來源:半月談

紙壽千年,麻箋抗拒失傳

字體:

  明清時期,山西襄汾鄧莊生産的平陽麻箋,曾一度被指定為皇宮用紙,蜚聲京華。麻箋的吸水性、柔韌性及防腐性是其他化工造紙、機械造紙無法比擬的,故而有“紙壽千年”的美譽。流傳了上千年,曾經讓許多文人墨客、達官顯貴趨之若鶩的平陽麻箋,在經過一段低迷後正在迎來重生。

  匠心

  早上8點,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鄧莊鎮的一間作坊裏,造紙師傅們開始忙碌起來。他們分工協作,配合默契,整個生産過程忙而不亂……

  鄧莊素有“堯師故里”之稱。相傳,帝堯時期,先人們在這裡種植桑麻。麻箋即麻紙,因其産地襄汾縣鄧莊在清代隸屬平陽府,故又被稱為平陽麻箋,亦稱鄧莊麻箋。

  為何不稱“麻紙”而稱“麻箋”呢?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平陽麻箋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世峰看來,“紙”“箋”二字,雖有相似之意,但“麻箋”之稱多了幾分雅氣。

  平陽麻箋以優質天然麻為原料,一張麻箋的形成要經過泡麻、鋤貨、整麻、剁麻、蒸麻、衝麻、碾麻、攪海、抄紙、曬紙、揭紙、整紙12道工序。整個流程中,難度最大的在於抄紙。抄紙師傅介紹,一張紙要在水裏撈兩次,勻度、力度、入水深度等各方面都要掌握好。

  用這種工藝製作出的麻箋,紙張質地均勻細密,拉力強韌,吸墨性能好,不怕蟲蛀,能存放千年以上。

  “出山”

  造紙老師傅鄧玉生説,伴隨着機器造紙的發展,加上原料短缺、市場需求不足,手工麻紙受到嚴重衝擊。改革開放後,一些人曾經試圖挽救瀕於消失的平陽麻箋生産,也曾扶植生産出質量優良的書畫麻箋,但與歷史上的繁盛相比,平陽麻箋生産規模大不如前。

  10多年前,張世峰看到了介紹平陽麻箋的文章後很感興趣,他到鄧莊村四處打聽,找到了造紙老師傅們。在他的反復游説下,老師傅們決定“出山”,幫助張世峰恢復麻箋製作傳統技藝。

  開始並非一帆風順。古法造紙所需要的工具早已經散落各處,張世峰説,造紙的生産工具都是從村民手裏收回來的;石碾是從地底下挖出來的;剁麻用的刀子市場上根本買不到,都是老師傅們給的;而做紙的原料麻,則是他花了1個多月的時間,跑了全國多個地方,最終在四川一個盛産麻的縣裏找到的。

  經過八九個月,一度戛然而止的造紙聲在2011年再度響起,平陽麻箋這一珍貴紙張再次“生動”起來。

  工人師傅在展示非遺“平陽麻箋”製作技藝 李現俊 / 攝

  重生

  2014年,平陽麻箋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丁陶麻箋社負責人梁虎委託天津大學化學系第一屆造紙專業的陳振華先生,撰寫了《平陽麻箋的歷史研究》一書。“我們努力讓平陽麻箋古法造紙的工藝走向市場。”梁虎説。

  為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襄汾的古法造紙企業不斷研發扇面、畫冊、斗方、薄麻箋、倣古麻箋等系列産品。購買了平陽麻箋的書畫家張雲崗談及使用感受時,讚不絕口:“紙的紋路接近於徽宣。用平陽麻箋創作的山水畫墨分五色,大氣磅礡。”

  平陽麻箋的製作技藝正在被更多人熟知。位於襄汾縣的丁村民俗博物館裏,游客可以近距離參觀平陽麻箋傳統工藝流程表演。在平陽麻箋文化産業園,人們還可以在造紙博物館看到用漫畫和雕塑等形式展現的造紙工藝。産業園將古老文明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將人們的生産與生活、旅游與文化有機地&&起來,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工作。(記者魏飚 王皓)

【糾錯】 【責任編輯: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