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嵐縣王家村:“土豆”經濟迎來致富“薯”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嵐縣話説給嵐縣人,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嵐縣人早上吃甚飯?鹹菜饃饃煮山藥稀飯。嵐縣人中午吃甚飯?莜面熬山藥加個蛤蟆含蛋。嵐縣人黑夜吃甚飯?圪坨磨擦擦炒圪姜。
這句在嵐縣民間耳熟能詳的段子,驗證了土豆是呂梁人民做飯必備的食材,尤其在嵐縣,做飯沒有米麵可以,但沒有土豆,絕對不行。
磨擦擦、圪蛋蛋、圪姜姜、搗拿糕……一顆小土豆,在嵐縣巧婦手裏,能做出108樣“土豆宴”。
一片花海營造“幸福生活”新場景
以花為“媒”,振興鄉村。近年來,嵐縣嵐城鎮王家村依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産業基礎,把“土豆文章”做深、做細、做實,初步形成了發展土豆種植、品土豆美食、賞土豆花海、住民俗客棧為一體的農業、旅游、文化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在每年的7、8月份,王家村土豆花風景區內,集中連片的土豆花在田間肆意開放,數以萬計的攝影愛好者和游客陸續來到這裡旅游觀光,感受土豆花海的別樣美景和獨特的田園風光。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嵐縣土豆花風景區,看到大片的土豆花有紫色的、白色的,非常壯觀。”“雖然來了好幾次,但是美麗的土豆花還是驚艷到我們了。”每逢漫山遍野的土豆花開,來自五湖四海的攝影愛好者就會帶着“長槍短炮”一睹豐收的“薯”光。
“土豆花兒開,花海掩村寨。漫山遍野的土豆花,亮出了大農業新風采。鋪天蓋地的土豆花,捧出了山裏人的情和愛……”一曲《土豆花兒開》唱出了嵐縣土豆花開的別樣風采。近年來,在王家村舉辦的九屆中國·嵐縣“土豆花開了”旅游文化月活動,推出全國攝影展、“健康嵐縣”萬人健步走活動、“和美嵐縣”群眾文化活動、“文明嵐縣”移風易俗集體婚禮、“匠心嵐縣”民間手工藝品拍賣會、“雲游嵐縣”航拍等20項地域特色鮮明、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把嵐縣旅游和王家村鄉村旅游推向高潮,“土豆花開了”品牌形象備受省內外游客的關注,王家村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迅速提升。
“賞花經濟”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土豆賣得火熱,與土豆相關的旅游、文化等産業也在逐漸形成,諸如土豆花旅游節、農家樂等附加産品也應運而生,幫助許多人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王家村作為嵐縣土豆花旅游的主景區,依靠“土豆花開了”旅游文化月走上鄉村旅游示範村之路。62歲的村民康福元,耕種着40多畝地,靠種土豆為生,自從開了個“吃住一體”的“翠蓮農家樂”,整天忙得不亦樂乎。“開業一年來,夏秋土豆花開的旺季,基本每天都有二三桌客人,收入不錯。”康福元毫不掩飾地向記者表達了他的喜悅。
“只要是呂梁人,都會對土豆有情懷,但我真的是第一次見像這樣一望無際的土豆花海,一簇簇花鋪展開來,形成了波瀾壯闊的花海,在微風吹拂下,猶如閃着亮光的碧波在蕩漾,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專程從離石趕來的游客胡孟凱和同行的人感慨道。
徜徉在花海之中,陣陣土豆花香撲鼻而來。為增強游客體驗感,王家村長約1600多米的世界馬鈴薯文化長廊建成投用,這裡薈萃了世界各國馬鈴薯文化的發展歷程,通過圖文形式,把各國土豆文化集中一起和嵐縣土豆文化進行展示。據了解,從2022年起,在中國科協的大力支持下,王家村打造了400畝馬鈴薯引種繁育示範基地,通過發展種薯繁育提升村內馬鈴薯種植經濟效益,帶動産業提效升級。
今年61歲的康建福是村裏的土豆種植大戶,種植土豆已經30多年了。
“往年種的都是老舊品種,不換種,産量上不去,每畝産量就是兩千多斤。現在年年換品種,種一級種,今年我種了30畝,主要有冀張薯8號、晉薯16號、青薯9號、京張薯1號,整體産量好的時候有5000多斤,平時也有4000多斤。”隨着土豆新品種的引進,康建福的土豆事業漸漸發展起來,還成立了嵐縣建福千畝科技示範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了46戶村民種植土豆,種植規模達到1000多畝。
“土豆經濟”讓未來發展勁頭更足
一顆小小的土豆,承載了王家村人大大的夢想。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在原有的土豆花十八景基礎上,嵐縣結合王家村市級鄉村旅游示範村創建,投入300余萬元,新建房車露營基地,購置房車3輛、太空艙5個,讓廣大露營愛好者近距離接觸大自然,感受山間美景、享受夏日清涼、體驗浪漫生活。同時,着力打造土豆花民宿,不斷提高農家樂接待和服務水平,為游客更好地體驗農耕文化和土豆美食提供保障,打造鄉村旅游新業態。
“我們着力推動老百姓去發展種薯種植,相較於之前的商品薯種植,種薯種植可以每畝提高1000元左右的收益,同時今年圍繞着這個專家資源優勢,我們引進了包括京冀薯12號、京張薯1號、並薯29號、布拖烏洋芋20多個優勢品種。”中國科協駐嵐縣嵐城鎮王家村第一書記李昂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圍繞鄉村旅游,王家村着力打造了一片創意的科普示範田,以斐波那契數列的形象,定義科普田的形狀,賦予游客探索自然和知識的含義。李昂説:“我們科普田內涉及了許多農耕文明的互動體驗裝置,以及土豆形象的大地景觀,有許多互動的科普展牌、展具,為鄉村旅游增添了獨特的色彩,使科普在農文旅融合中賦予更多的能量。”
目前,“土豆種—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全産業鏈發展、農業旅游文化三産融合的新模式已頗具成效。在嵐縣“土豆花開了”旅游月的推動下,王家村借勢發展鄉村旅游産業,建成了嵐縣土豆小鎮文旅中心,鼓勵村民辦起了農家樂和民宿。
如今,不起眼的土豆正變成群眾的“致富薯”、市場的“香餑餑”,小小的土豆已為嵐州大地繪出了一幅喜人的鄉村振興圖。(記者 馮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