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11月10日電 鹽湖波漾,古韻悠長,鹽運之城綻新光。剛剛結束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運城思客會上,單霽翔、高培勇等知名專家學者匯聚山西運城,為這座坐擁千年鹽湖和眾多文化寶藏的城市把診問脈。
循古而來,向新而去。運城市全面推動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退鹽還湖”“還湖於民”,以鹽湖美景引客紛至的同時,書寫着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看一片湖,守護黃河流域“綠色家底”
傍晚,運城鹽湖碧波萬頃,湛藍湖水共長天一色。
“中條山倒映在鹽湖水中,像一幅山水畫。”新華網思客專家團成員在運城鹽湖調研時,國務院參事、清華大學教授張紅武 用手機定格美景。
運城鹽湖,古稱河東鹽池,有着4600多年的食鹽開採史和70年的無機鹽開發史。豐富的資源為當地發展帶來了福祉,但長期的工業生産也使鹽湖生態環境一度遭到破壞。

運城鹽湖美景 。新華網 發
水中的污染要管,岸上的“病根”也要斬。
2020年9月,運城市全面停止鹽湖範圍內的工業生産活動。隨後,運城市啟動鹽湖生態修復工程,&&《運城市鹽湖保護條例》,堤岸整治、江道疏浚、防汛加固等生態修復專項工程實施。
如今,壯士斷腕的搶救治理和生態修復成效日益凸顯——鹽湖的自然濕地風貌逐漸恢復,截污防洪能力有效提升,古老鹽湖呈現出新景觀。
“通過生態修復和保護,鹽湖從産鹽池、工業區轉變為旅游打卡地、生態保護區、科研基地。”運城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副主任關妍説。
湖邊生活的民眾也見證了鹽湖的變遷。“過去鹽化工開採嚴重的時候,粉塵滿天飛,我們都不敢開窗戶。”每天沿着鹽湖跑步的趙義勇,對鹽湖生態環境的變化深有感觸,“現在窗外一片好風景,我們也擁有了‘湖景’房。”

隨着鹽湖生態向好,當地鳥類數量和種類逐年增加。新華網 發(蘭立強 攝)
回望鹽湖的保護之路,其價值不止於此。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組成部分,鹽湖被納入黃河生態大保護大治理範圍。
關妍&&,推動運城鹽湖的可持續發展,對於保護鹽湖生態環境、構建區域生態安全網絡、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高培勇在發表主旨演講時&&,進一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根本上要靠制度建設,必須將生態環境成本效益分析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建設體系。
品一座館,深挖河東大地千年文脈
“以前只知道運城鹽湖的七彩之美,這次探訪博物館,感受到了千年鹽湖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運城博物館內,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張紅宇,在了解運城鹽池的歷史後有感而發。
運城,因池鹽而興、因鹽運而名。遠古時期,舜帝巡視運城鹽湖時曾撫琴吟唱《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南風起,鹽始生。從中條山吹下來的南風,在加速池鹽析出、給百姓們帶來財富的同時,也讓千年的人文歷史在此積澱。
古稱“河東”的運城,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這裡流傳着黃帝戰蚩尤、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的傳説,留存有永樂宮、后土祠、解州關帝廟等歷史遺跡,孕育出關羽、王勃、柳宗元、關漢卿等文武俊秀。

運城博物館。新華網 發
“山西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多的省,運城又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多的地級市,所以我曾多次來運城考察。”18年前就因文物與運城結緣的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為運城支招,“運城應該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産保護,並通過不懈努力使運城鹽湖、解州關帝廟成為世界遺産,早日走向世界。”
“讓文化遺産活起來”,是更好地發揮文化遺産的社會及文化價值的重要一環。
近年來,運城以創建山西省級文物保護利用綜合性示範區為抓手,大力培育發展文博文創文旅産業,不斷豐富供給和服務,全方位構建運城歷史文化講述體系。

運城思客會現場。新華網 發
“把文化價值融入人們現代生活的需要”“借助文化資源推動城市旅游發展”“通過域牌構建與在地文化IP開發打造城市品牌”……運城思客會上,一連串專家學者的精彩觀點,令運城關公文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董亞強獲益匪淺。
“今年我們推出了大型沉浸式實景演藝劇《宋韻·南風歌》,展現運城因鹽而興、生生不息的發展歷程。”董亞強説,“如何進一步打造高品質、好口碑的精品力作,讓運城借力‘出圈’,是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讀一座城,共建以人為本“好運之城”
“很多人説運城是一個‘非常溫暖的城市’,一個‘被低估,但後勁非常足的城市’。”世界城市品牌大會執行主席、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旅游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張婷婷,從網友的評價中獲取了對運城的“初印象”。
運城鹽湖與市區緊緊相鄰,鹽湖的生態保護和綜合利用,也緊密影響着城市的面貌。基於“公園城市”理念,運城市在修復鹽湖生態的同時,通過有機串聯多樣化濕地環境,構建起生態廊道,探索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新實踐。

運城航拍圖。新華網 發
站在位於中條山下的運城南山新境市民廣場上,廣袤鹽湖盡收眼底,山水相依、美不勝收,是遛娃、觀景、拍照的好去處。
“這裡之前是一片垃圾場,廣場建好後,村裏都乾淨了,成了人們悠閒娛樂的好場所。”鹽湖區東郭村村民張依忠説。
運城市委副書記、市長儲祥好&&,運城將接續打造“五條綠色走廊”,整體推進沿線自然生態修復、人居環境整治以及“農文旅”融合發展,着力打造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美麗畫卷。
這是運城市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縮影。而運城的探索不止於此。
傍晚,嵐山根·運城印象景區小吃街上老闆招呼聲、叫賣聲此起彼伏;得名於《南風歌》的南風廣場一角,文脈·河東書房讓人們在書香中找尋“詩和遠方”;溫馨的河東驛站讓市民在走出家門後,也能享受到“家”的溫暖……
關公文化旅游節、運城池鹽文化旅游周,以及不久前落幕的2023運城鹽湖馬拉松,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活動與河東文化緊密結合,成為運城形象展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平台,也增強了市民們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運城解州關帝廟航拍全景。新華網 發(蘭立強 攝)
“城市居民也是城市傳播的媒體。”張婷婷認為,要講好運城故事,傳播的內核與“土壤”是城市文化,需要把文化層層破譯,將文化IP提煉、轉化、再開發,以現代的創新表達傳播出來。
運城市委書記丁小強&&,將以此次思客會為契機,認真學習借鑒各位專家學者的建議,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在強化污染治理、加快産業轉型升級、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等方面走在前、做示範。
策劃:劉雲伶
監製:王亮 王浩慶
製作:王昕妍
編輯: 武斌
新華網山西頻道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