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縣穆村鎮千年古鎮奏響鄉村振興“交響曲”-新華網
新華網 > 正文
2023 11/10 16:20:04
來源:呂梁日報

柳林縣穆村鎮千年古鎮奏響鄉村振興“交響曲”

字體:

 原標題:柳林縣穆村鎮千年古鎮奏響鄉村振興“交響曲”

  古鎮新韻,文脈悠悠。

  孟夏之時,徜徉在柳林縣穆村古鎮明清街巷,最吸引的莫過於一幅幅老舊照片,據當地人介紹,這是為了迎接第三屆紫皮蒜文化節,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節目“古鎮記憶”攝影作品展已經提前亮相街頭。

  尋着攝影作品的軌跡,伴着微微蟬鳴聲和熙熙攘攘的人流,漫步在穆村古鎮承載着千餘年記憶的青磚古街上,從一張張照片尋覓古鎮歷史故事、領略古鎮民風古俗、感受鄉村振興奮進力量。

  穆村鎮,背靠呂梁山,南臨清河水,307國道穿鎮而過。穆村古鎮一直保留着明清建築原貌至今已有千年歷史,西漢時置隰城,隋唐時劉武周駐軍於此。明清之際,穆村商貿繁榮,文風昌盛,成為晉陜要道上的重鎮。2017年穆村被命名為中國傳統古村落。

 數字村史館——留住鄉愁振興鄉村

  鄉村美如畫,鄉愁詩意濃。“鵬翼築城歷守晉西兩千載,魚腸灌水曾經華北第一村。”在穆村古鎮二村黨群服務中心院內的數字村史館,紅色大門兩側的一副對聯非常生動地表達了穆村的輝煌。

  “穆村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説先有穆村,後有柳林,穆村大塌有山名代王圪垯,説明漢代劉參曾在這裡駐紮過,當屬兩千多年前穆村的立村之祖……”通過穆村二村黨支部書記王亮的介紹,一幅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穆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墻上圖文並茂的文化展板、展櫃裏塵封多年的老物件映入眼簾,油印機、氣象儀、算盤子……整齊陳列,展館負責人告訴記者,村史館是由村委會的一間辦公室改建而成,自開建以來,村民積極把家中遺留下來的老物件、反映時代變遷的生産生活用具等捐獻到館中,村史館如今成了穆村的文化陣地。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小小村史館容納的,不僅是曾經的記憶,更是幾代人的生活、情感和文化的傳承。

  尋着村史館內墻上一塊塊展板,一件件老物件……從“隰城封侯,漢代始興”“士農工商,各領風騷”“明清鼎盛,晉西首村”“紅色血脈,永續傳承”“重教興村,人才輩出”“傳統村落,古韻遺風”“戰天鬥地,歲月崢嶸”“振興穆村,氣貫長虹”“時代先鋒,勇毅前行”九個方面,翔實地展示了穆村從古至今的文明發展史、艱苦創業史和創新奮進史。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數字鄉村示範工程建設,穆村鎮二村作為呂梁市數字鄉村建設試點村,巧抓政策機遇,把留住鄉愁作為總基調,2022年開啟數字村史館建設工作,深度挖掘古鎮歷史文化,全面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數字村史館成為感受穆村厚重底蘊與古鎮文明歷程的一張閃亮名片、一道靚麗風景。

  “村史館是穆村一二三村村民共同參與的,這裡傳承了穆村幾代人的記憶,能夠喚起每個人心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好鄉村,帶動鄉村振興。”穆村鎮黨委書記王彥民介紹道。

 鄉村文化節——挖掘內生力促進大發展

  “穆村柳林則,家家戶戶有銀子,一家沒銀子,甕旮旯還端出兩盆子。”在數字村史館墻上,一首歌謠吸引大家的注意。據記載,明清時期,穆村因地處秦晉通衢、商貿繁榮,堪稱晉西第一村。

  “當時,穆村明清古街上特別繁華熱鬧,有從事販運物資、糧食雜貨、蒸酒、中藥、當鋪、麻皮等生意,實力非常雄厚。”從王彥民的介紹中可以窺探穆村過去富甲一方的圖景。

  “這麼好的村子如何守得住還能發展好,如何讓傳統村落煥發生機?”2021年王彥民擔任穆村鎮黨委書記開始了自己的謀劃。王彥民認為,古鎮保護開發,貴在獨特,不能千篇一律。他從穆村的特産紫皮蒜上做文章。

  “穆村蒜、四六瓣,皮是紫的,味是香辣的,蒜泥放三天顏色都不會泛綠,是蒜中的奢侈品。”王彥民説。

  據記載,穆村紫皮蒜已有180年的種植歷史,經過世代優化存續,傳承至今,形成了紫紅色外皮、四六瓣內核、香辣鮮脆的獨特蒜種,成為當地的一種特色農産品。2022年成功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為了讓紫皮蒜走出去,帶動農戶增收,王彥民大刀闊斧地進行造勢宣傳。

  “今年全鎮共種植紫皮蒜約300畝,産值預計可達800余萬元。”王彥民説。為進一步推動穆村紫皮蒜産業品牌化、規模化、優質化,還通過舉辦穆村紫皮蒜推介會、文化節、認購會等舉措,不斷提升紫皮蒜品牌影響力和市場佔有率。目前,穆村已成立穆村紫皮蒜協會,正在積極申報國家地理標誌認證産品。此外每年穆村古鎮還舉行各種民俗文化活動,活動“火出圈”,千年古鎮從經濟到文化都煥發出無限活力。

  “我們要力爭把穆村古鎮打造成南有三交、北有磧口、穆村居中的旅游觀光線路,增加穆村人民的收入,提高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指數,走出高質量鄉村振興新路子。”王彥民説。(記者 康桂芳)

【糾錯】 【責任編輯:王俊玲】